- 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
- 劉統
- 2565字
- 2021-02-07 11:15:50
寫在前面的話
1920年2月,原北京大學教授陳獨秀來到上海環龍路老漁陽里(今南昌路100弄2號),在這里重啟《新青年》雜志的編輯發行。8月,在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倡導下個共產黨組織。隨后,他們在國內聯絡同仁朋友,建立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7月23日,湖南青年毛澤東和來自全國各地的12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的客廳里討論中國共產黨的綱領,開啟了建黨之路。
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擁有91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
一百年在人類歷史上只是短短一瞬,在中國歷史上卻是一個天翻地覆的過程。20世紀初中國處于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那時起,中國大地上掀起了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黑暗的舊勢力,建立了新中國。又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改革開放,用四十年的時間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國。
萬事開頭難。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我們怎樣來還原和再現當年初創時代的歷史呢?
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這是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大環境和中國民主革命的內部環境相交匯的結果。上海自19世紀后期開埠,西方列強紛紛開設租界,上海也成為中國對世界開放的窗口。這里是冒險家的樂園,也是相對自由的天地。外國商人紛紛在此開店設廠,與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民營企業相互競爭,產生了中國最大的工人階級群體。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中,上海外資和中資企業的工人紛紛罷工,聲援學生,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力量,這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基礎。黃浦江碼頭上,各國輪船滿載著大批中國青年學子去日本、歐洲和美國留學。學成歸國的留學生也在上海登陸,回到自己的祖國。上海成為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中心。利用租界相對寬松的環境,愛國志士在上海辦報、辦學,傳播西方的民主和社會主義思想。不同派別的革命黨也借助上海開展公開和秘密的革命活動。這些條件和環境,都為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在此之前,一些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已經在傳播和探索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從日本和歐洲引進社會主義思想的著作和馬克思的學說。但這些只是初級的、局部的,如果沒有系統嚴密的政黨組織,這些活動只能是流行一時的思潮和個人的學說。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誕生了全世界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政權。西方列強與俄國舊貴族聯合起來圍攻蘇維埃政權,要把它扼殺在搖籃里。為了打破西方的封鎖和圍堵,列寧創建了共產國際,在亞洲和歐洲建立共產主義同盟,實現“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理想。共產國際遠東局派人到中國、朝鮮、日本聯系和籌建共產黨組織。從優林到維經斯基,他們在沈陽、北京等地尋找同盟者,嘗試建立政黨的可能。直到維經斯基來上海,找到陳獨秀和志同道合的群體,在上海老漁陽里建立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國革命知識分子和共產國際接軌,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國終于有了能夠領導人民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
中國共產黨不是憑空產生的,這是一個“尋路”的過程。20世紀的前三十年,是探索中國獨立自由和民族復興之路的時代。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簽訂的《辛丑條約》,把中國推入了災難的深淵。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抗擊帝國主義的侵略,一批又一批愛國的熱血青年憤然而起,企圖用手槍和炸彈改變中國。吳樾、徐錫麟、秋瑾,他們拋灑的熱血激勵起更多的同仁前赴后繼。孫中山組織革命黨,以小團體發動一次次的暴動,沖擊清朝政權,林覺民、喻培倫的犧牲,感動了全國人民。武昌起義的一槍,成了壓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民國雖然給人民帶來了一些新氣象,但政權還在軍閥手里。孫中山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最后才懂得“喚起民眾”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大革命風起云涌,共產黨發動工人和農民運動,與蔣介石的價值觀發生本質的沖突。國民黨對共產黨殘酷鎮壓,中共中央早期領導人大多是書生,不懂得怎樣應對。盲動、沖殺失敗后,只有毛澤東深入農村山區,走出一條獨創的革命道路,共產黨人才懂得怎樣建立革命武裝和根據地,怎樣動員廣大群眾進行革命,怎樣團結各階層人士結成統一戰線,徹底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改變中國的命運。
歷史就像一列奔騰向前的火車,途中不斷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每個歷史階段都有杰出人物,他們也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起到階段性的作用。毛澤東說:“自從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內廢科舉,興學校,好像雨后春筍,努力學習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時期,學的也是這些東西。這些是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所謂新學。學了這些新學的人們,在很長的時期內產生了一種信心,認為這些很可以救中國。”
梁啟超、楊度希望改良,用不流血的方式,把舊制度一步步改變成新制度。清朝的立憲和袁世凱的稱帝,使改良的幻想破滅。蔡元培、陳獨秀提倡新文化,啟蒙青年的頭腦,讓科學和民主深入人心。胡適提倡白話文,使新文化的傳播有了廣闊的平臺,人民大眾都能接受。五四運動中青年和民眾的覺醒,大家都在尋找思想和出路。孫中山創立三民主義,成為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論基礎。但是在強大的舊制度面前,在軍閥的槍桿子面前,這些嘗試都失敗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一批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懂得了首先要砸爛一個舊世界,才能建立一個新世界。經過一個漫長的醞釀和探索過程,中國才產生了共產黨,才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無產階級革命也隨之興起。1920年11月,陳獨秀和江南造船所工人李中創建了上海機器工會,在工人中宣傳革命思想,成為上海工人運動的先驅。共產國際代表來上海,助力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點燃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種。
這個火種點燃之前,無數的愛國者和革命者經歷了怎樣的探索和嘗試?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尋找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上又經歷了多少艱難曲折?讓我們循著這個線索,來還原20世紀前期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