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救治流浪到內蒙古的苗族女
呼和浩特,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北方以蒙古族為主要民族的自治區域,臨近山西省,與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接壤,距離首都北京市約400多公里。
在內蒙古自治區,牧民是一支浩大的主力軍。大草原孕育了內蒙古人民堅韌不拔的性格。
2015年6月8日,正在埋頭整理資料的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接到消息,一個看似女人的人,經常流浪在城北沿街的路上。
工作人員放下手里的工作,即刻準備奔向消息提到的地方。
此時,有關部門正欲把露宿街頭的那位流浪人員送至呼和浩特市救助站。
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在接待詢問時聽著她講述的名字有點奇怪。問了好幾遍,才聽清楚,她叫“俄內牛席”。
按規定,呼市救助站在“全國救助尋親網”和呼市網站上登記發布消息,采集DNA、打拐比對等,都沒有結果。
醫務人員在例行體檢接觸的過程中,還發現“俄”除了精神疑似存在問題,還患有傳染疾病。精神疾病與傳染疾病于一身,這是讓救助管理站最頭疼的情況。因為,為了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精神類疾病醫院一般不收患有傳染疾病的患者,而傳染病專科醫院又拒絕接收精神疾病的患者。
但是為了救助,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就時常陪著“俄”來回與兩個醫院之間。好在“俄”病情與性格比較平和,若被救助者是情緒與病情不穩定的人,還會動手打人砸東西。
就這樣,來來回回,寒冬臘月,酷暑高溫,日復一日。轉眼就是兩年。
兩年后,“俄”在工作人員的呵護下,情況有了很大好轉。
一次,周曉芬站長問“俄”的情況時,叮囑工作人員“她的情況比較特殊,涉及女性保護問題。大家要抓緊了解‘俄’的一切信息”。
呼和浩特市救助站在與“俄”交流時,根據她說的諧音,工作人員發現“俄”姓是我國百家姓之外的一個姓氏。于是,救助站在互聯網上大面積搜索,經過與“俄”反復核對比較,基本確定了一處疑似她家鄉的地方。
后來再三與“俄”溝通,又和有關部門和民政部門多次聯系,最終確認了“俄”的身份。原來她是一名來自南方的少數民族姊妹。
2017年7月某一天,從四川省樂山馬邊彝族自治縣走出來的彝族同胞俄內牛席健健康康,滿臉笑容地回家了。
2000多公里以外的老家,“俄”見到了自己已有好長時間未見著的孩子和父母。“娃,不走了吧?你看看你孩子都大了,我和你父親也都年紀大了。”母親心疼地看著“俄”說道。
尋親,讓這家人不僅骨肉再次相連,精神上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欣慰。她母親說:“今后,我們一家人就天天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