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小學生古詩文130篇
  • 童承基 費蔚編著
  • 1027字
  • 2021-02-23 15:54:06

4.憫 農 (其二)

[唐]李 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查閱詞典】

①憫農:同情農民。憫,哀憐。 ②鋤禾:在田野里為農作物除草。禾,谷子,泛指莊稼。 ③日當午:太陽正當頭頂,指中午時候。 ④誰知:什么人能知道。 ⑤餐:指飯食。 ⑥皆:都,全。

【領悟詩意】

中午,灼熱的太陽正當頭頂曬著,農民在田野中為莊稼除草,汗水滴滴,灑在作物下面的泥土中,有誰能知道這盤子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他們辛辛苦苦勞動換來的啊!

【了解作者】

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祖籍安徽亳州。三十四歲時中進士,是無錫地方第一人。曾因觸怒權貴下過獄,后官至宰相,出任過淮南節度使。他與元稹、白居易等詩人交往很密切,在他們提倡的新樂府運動中寫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筆鋒銳利,《憫農》就是其代表作。《全唐詩》中留有作品四卷。

【交流感悟】

作者要說明一個道理:勞動果實來之不易,要好生愛惜。但是,他不是空泛地講道理,而是用一幅典型的畫面和一個生動的細節給人以形象的感受:時間,是“日當午”;人物,是“鋤禾”的農民;細節,是“汗滴禾下土”。當你眼前浮現這番場景的時候,對三、四句高度概括的道理能不信服嗎?

第三句中的“誰知”用得絕好,不僅用反問的語氣加強了語勢,而且有力地抨擊了那些不珍視勞動果實、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統治者。反問“誰知”,肯定是因為有人“不知”,顯然,這“不知”的矛頭,是直指那些不知人間疾苦的人了。

【拓展視野】

1.關于李紳創作這首《憫農》詩的背景,還有這樣的傳說: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安徽亳州探親訪問,恰好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也路經亳州。他們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相邀聚會,并攜手登上著名景點城東觀稼臺眺望。李逢吉登高望遠,不勝感慨,吟了一首詩,最后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臺這樣快、這樣高就好了。李紳卻俯瞰四野,被眼前另一番景象觸動。原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辣辣的陽光下鋤地,不禁心生憐憫,隨口吟出的詩句便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聽了,連忙點頭稱道:“對,對!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呀!”

2.讀讀下面這些古人關于貧富不均現象的描述,可以想象在那時候勞動人民的生活多么水深火熱: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唐·元結《舂陵行》)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唐·張碧《農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亭县| 玉环县| 凯里市| 佳木斯市| 荆门市| 章丘市| 彰武县| 巴林左旗| 武义县| 揭阳市| 齐河县| 灌南县| 高阳县| 隆子县| 汤阴县| 新巴尔虎左旗| 江永县| 舟山市| 巴中市| 萍乡市| 五寨县| 新田县| 府谷县| 汶上县| 岢岚县| 安福县| 凤冈县| 阳泉市| 双峰县| 双流县| 海宁市| 卢湾区| 临沭县| 耒阳市| 民乐县| 镇宁| 颍上县| 柘城县| 蒙山县| 清水县| 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