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古詩文130篇
- 童承基 費蔚編著
- 1414字
- 2021-02-23 15:54:16
42.三衢①道中
[宋]曾 幾
梅子黃時②日日晴,
小溪泛③盡④卻⑤山行⑥。
綠陰⑦不減來時路⑧,
添⑨得黃鸝⑩四五聲。
【查閱詞典】
①三衢:地名,今浙江衢州,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黃時:指江南春末夏初時節,那時梅子黃熟,但常陰雨連綿,俗稱“黃梅天”。 ③泛:(乘船)在水中漂浮。 ④盡:完,盡頭。 ⑤卻:再,又。 ⑥山行:行走在山路上。 ⑦綠陰:形容山道上綠樹成蔭的幽靜景象。 ⑧來時路:來的時候走過的道路。可見此詩描寫的是作者在原路回程中的所見所感。 ⑨添:增加。 ⑩黃鸝:指黃鸝鳥的啼鳴,暗示季節已入初夏。
【領悟詩意】
(此次衢州之行,)盡管是原本應陰雨連綿的黃梅天,沒想到卻碰上了連續晴朗的好天氣。先在溪流中泛舟,水道盡頭再上岸沿著山路前行。山道兩旁綠樹成蔭,跟來的時候沒有什么兩樣,但增加了一陣陣黃鸝鳥的婉轉啼鳴。
【了解作者】
曾幾(1084—1166),字吉甫、志甫,贛州(今江西贛州)人。北宋時期曾任校書郎,南宋時期歷任江西、浙西提刑。他力主抗金,被主和的秦檜排斥。他的詩作風格清淡,語言流爽,形象生動。陸游曾跟隨他學詩。
【交流感悟】
讀題目“三衢道中”,我們就知道詩的內容無非是記敘一些旅途風光。如果作者只是流水賬般地羅列一些司空見慣的景物,那平平淡淡的二十八個字怎能引起讀者品味的興趣呢?但細細咀嚼,我們就會發現,詩人選材視角新鮮、獨特,繪就的是一幅全新感受的行程圖,讀來別有滋味。
一新,是寫氣候的與眾不同。首句“梅子黃時”,告訴我們時間:春末夏初。按常理,這時剛好是江南雨季,柳宗元就曾在《梅雨》一詩中寫過“梅實迎時雨”的名句。偏偏今年反常,大太陽陪伴詩人一路暖意,難怪他心情特佳,要發出“日日晴”的驚嘆了。
二新,是寫旅行方式的多樣變換。詩的第二句告訴我們:詩人先乘船,不在滔滔大江,不在蕩蕩平湖,而在那淙淙溪水中輕舟漂流,多么愜意!忽然,溪流已盡,那就改為徒步登山吧!怕累嗎?不,瞧詩中一個“卻”字,道出了他對全新體驗的由衷喜悅。
三新,是寫途中景物的更添豐富。讀第三句,我們恍然大悟:從“來時路”三個字看出,詩人曾途經此處,但“不減”二字袒露了他對山間林蔭的無限熱愛,所以重踏故道,毫不倦怠。至于讀了第四句,我們更是感受到了他耳聞黃鸝歌唱時的分外欣喜,說明來時未聞而此次卻有新收獲。
一段貌似重復的“回頭路”,卻因那么多新鮮感受而興奮不已,難怪平常題材能寫出這么不平常的佳作了。獨具慧眼的選材視角,煉就了字字珠璣!
【拓展視野】
1.每年初夏,在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長江、淮河流域,甚至日本南部一帶都會有較長時間的陰雨天氣。這是西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北上,與冷空氣交接,勢均力敵,相持抗衡所造成的。這時正是梅子黃熟的時節,所以被人們稱為“梅雨”“黃梅天”。由于南北氣流強弱不同,每年梅雨的雨量多少、時間長短各不相同,有時候甚至很不明顯,被稱為“空梅”。看來,這“空梅”剛好被詩人曾幾遇上了。
2.陸游是曾幾的學生,曾幾逝世后,是陸游替他寫的《墓志銘》,評價很高,稱他“治經學道之余,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
3.讀讀下面古人描寫旅途見聞和心情的名句: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南朝宋·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唐·王維《桃源行》)
山色不厭遠,我行隨處深。(唐·錢起《游輞川至南山,寄谷口王十六》)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宋·梅堯臣《魯山山行》)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宋·趙鼎《鷓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