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樂毅報燕王書[252]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253],下七十余城[254],盡郡縣之以屬燕[255]。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256]。惠王即位[257],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258]。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259]。齊田單欺詐騎劫[260],卒敗燕軍,復收下七十余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承燕之敝以伐燕[261]。燕王乃使人讓樂毅[262],且謝之曰[263]:“先王舉國而委將軍[264],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265],天下莫不振動[266],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267],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于外[268],故召將軍且休計事[269]。將軍過聽[270],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271]。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272]?”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

“臣不佞[273],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274],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275],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276]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277],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278]。故察能而授官者[279],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280]。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281],有高世之心[282],故假節于魏王[283],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284],擢之乎賓客之中[285],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286],而使臣為亞卿[287]。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288],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289],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余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290],閑于甲兵[291],習于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292]。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293]。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294]。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295]。’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于趙。顧反命[296],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297]。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298]。齊王逃遁走莒[299],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歷室,齊器設于寧臺[300]。薊邱之植植于汶篁[301]。自五伯以來[302],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303],以臣為不頓命[304],故裂地而封之[305],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306]。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307];蚤知之士[308],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309],收八百歲之蓄積[310],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后嗣之余義[311],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312],施及萌隸[313],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314],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于郢[315];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316]。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317],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318]。夫免身全功[319],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320],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321];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322]。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323]。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324],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1] 本篇選自《秦策一》。記載了蘇秦始以連橫之策游說秦王,而其說不行,于是發憤讀書、終于相趙的故事。

[2] 蘇秦:戰國時洛陽人,著名策士。連橫:戰國時代,秦與六國中任何一國聯合以打擊別的國家,稱為連橫;合六國抗秦,稱為合縱。

[3] 說(shuì稅):勸說,游說。秦惠王:公元前336—前311年在位。

[4] 巴:今四川省東部。蜀:今四川省西部。漢中:今陜西省秦嶺以南一帶。

[5] 胡:指匈奴族所居地區。貉(hé河):一種形似狐貍的動物,毛皮可作裘。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以產良馬聞世。

[6] 巫山:在今重慶市巫山縣東。黔中:在今湖南省沅陵縣西。限:屏障。

[7] 殽:殽山在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函: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市西南。

[8] 奮擊:奮勇進擊的武士。

[9] 天府:自然界的寶庫。

[10] 儼然:鄭重其事。

[11] 愿以異日:愿改在其他時間。于此為婉言謝絕之意。

[12] 神農:傳說中發明農業和醫藥的遠古帝王。補遂:古國名。

[13] 涿鹿:在今河北省涿州市南。禽:通“擒”。蚩尤:傳說為東方九黎族的首領。

[14] (huān歡)兜:堯的大臣,傳說曾與共工一起作亂,后被流放。

[15] 三苗:古代少數民族,亦稱有苗,其地在今長江中游以南一帶。

[16] 共工:堯的大臣,作亂叛堯,后被流放。

[17] 有夏:即夏桀,“有”字無義。

[18] 崇:古國名,在今陜西省戶縣東。

[19] 紂:商朝末代君主,統治殘暴,被西周所滅。

[20] 霸:稱霸。

[21] 惡:同“烏”,疑問代詞,相當于“哪有”。

[22] 轂(ɡǔ谷):車輪中央安放車軸的圓眼,這里代指車乘。

[23] 飭:通“飾”,修飾文詞,即巧為游說。

[24] 萬端俱起:群議紛起。

[25] 稠濁:多而亂。

[26] 聊:依靠。

[27] 章:同“彰”,明顯。

[28] 偉服:華麗的服飾。

[29] 厲:通“礪”,磨礪。

[30] 徒處:白白地等待。

[31] 五霸: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時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有多種不同說法,一般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2] 杖:持著。

[33] 凌:凌駕于上。萬乘:兵車萬輛,指大國。

[34] 詘:同“屈”,屈服。

[35] 元元:百姓。

[36] 嗣主:繼位的君王。

[37] 至道:指用兵之道。

[38] 惛:不明。

[39] 說不行:游說沒有成功,連橫的主張沒被采納。

[40] 贏:一作“羸(léi雷)”,纏繞。縢(ténɡ謄):綁腿布。(jué決):草鞋。

[41] 囊:盛物的口袋。

[42] 黧(lí梨)黑:黃黑色。

[43] 愧:羞愧。

[44] 纴(rèn認):紡織機。

[45] 太公《陰符》:一種兵書。托名姜太公呂尚所作,故冠以太公之名。

[46] 簡:選擇。練:熟習。

[47] 足:應作“踵”,足跟。

[48] 摩:靠近。燕烏集:宮闕名。

[49] 華屋:指宮殿。

[50] 抵(zhǐ紙):通“抵”,拍擊。

[51] 武安:今屬河北省。

[52] 鎰:計量單位,一鎰二十四兩。

[53] 關:此指函谷關,為六國通秦要塞。

[54] 式:用。

[55] 廊廟:謂朝廷。

[56] 隆:顯赫。

[57] 山東:指崤山,函谷關以東地區。

[58] 使趙大重:使趙國在諸侯中的地位變得重要。

[59] 掘門:同“窟門”,窯門。桑戶:桑木為板的門。棬(quān圈)樞:樹枝做成的門樞。

[60] 軾:車前橫木。撙(zǔn尊上聲):節制。

[61] 伉:通“抗”,抗衡,并立。

[62] 張:設置。

[63] 倨:傲慢。

[64] 季子:蘇秦的字。

[65] 蓋:同“盍”,何。

[66] 本篇選自《齊策一》,寫齊相鄒忌用切身體會勸諫齊威王的故事。諷,指用委婉的語言來進行勸告。

[67] 鄒忌:《史記》作“騶忌”,齊人,生活于齊威王、宣王前后,曾任齊國相國,封于下邳(今江蘇邳州市西南),號成侯。修:長。八尺:戰國時各國尺度不一,從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約在今十八至二十三厘米之間。

[68] 昳(yì義):通“佚”,美。

[69] 朝(zhāo招)服衣冠:早上穿戴衣帽。

[70] 孰視:注目細看。孰,通“熟”。

[71] 威王:齊威王嬰齊(?—前320),齊桓公田午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政治,是個較有作為的國君。

[72] 市朝:指人眾會集的地方。

[73] 期(jī基)年:一整年。

[74] 戰勝于朝廷:指經過內部的改革,不用出兵就使他國臣服。

[75] 本篇選自《齊策四》,寫馮諼為孟嘗君出謀劃策之事。孟嘗君(?—前279),媯姓,田氏,名文,齊國宗室,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之子,齊宣王異母弟。因封于薛(今山東滕州市東南),又稱薛公,號孟嘗君。以養客著稱,是戰國著名四公子之一。

[76] 者,語氣詞,表提頓。

[77] 存:存在,這里指生活。

[78] 屬(zhǔ囑):通“囑”,囑托。

[79] 寄食:就是依靠別人吃飯,這里指到孟嘗君門下作食客。

[80] 何好(hào浩):愛好什么。

[81] 諾:答應的聲音。

[82] 左右:指在孟嘗君左右為他辦事的人。以:因為。賤:以……為賤、看不起。

[83] 食(sì飼):給……吃,這里指招待。草具:粗劣的餐具,這里指不好的飯菜。

[84] 居有頃:以為沒過多久。

[85] “長鋏”句:長鋏啊,咱們還是回去吧!鋏(jiá戛),劍把,這里指劍。

[86] 以告:把馮諼唱歌的事告訴孟嘗君。賓語“之”省略了。

[87] “比門下”句:比照一般門客。

[88] 為之駕:給他準備車馬。

[89] 車客:可以坐車的客。

[90] 揭:高舉。

[91] 過:指拜訪。

[92] 客我:以客禮待我。客,以……為客。

[93] 無以為家:沒有用來養家的東西,等于說沒法養家。

[94] 惡(wù勿):厭惡。

[95] 給:供應。

[96] 記:告示。

[97] 習:熟習。計會(kuài快):就是會計。

[98] 責(zhài寨):通“債”,債務,債款。

[99] 署:簽名。

[100] “乃歌夫”句:就是唱那“長鋏歸來”的人啊。乃,就是。夫,那。

[101] 吾負之:我對不住他。

[102] 謝:道歉。

[103] 文倦于是:田文被國事搞得疲勞。于,介詞,表被動。是,指國事。

[104] 憒于憂:被憂慮搞得心煩意亂。憒(kuì愧),心亂。

[105] (nuò懦):同“懦”,懦弱。

[106] 沉:沉溺。

[107] 開罪:等于說得罪。

[108] 不羞:不以為羞。

[109] 乃:卻,竟。

[110] 之:代詞,指“為收責于薛”。

[111] 約車:套車。約,束。治裝:整理行裝。

[112] 券契:契約,借條。借貸雙方各持一份書牘(竹木做成的),刻齒其旁,以便合齒驗證,所以下文說“合券”。

[113] 畢收:完全收了。

[114] 以何市而反:用收回的債款買什么東西回來?市,買。

[115] 驅:本為趕馬,這里指駕車。之:往。

[116] 當償者:應當還債的人。

[117] 悉:盡,都。

[118] 遍合:普遍地合過了。遍,普遍。赴:趕赴。此句指債款合驗完畢后,讓人來聽命令。

[119] 矯命:假托命令。以責賜諸民:把債款賜給老百姓。

[120] 因:于是。

[121] 長驅:一直趕著車,指毫不停留。

[122] 晨而求見:清晨就求見孟嘗君。

[123] 疾:快。

[124] “衣冠”句: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來接見他,以表示恭敬。衣、冠,都是名詞用如動詞。

[125] 竊:私自,謙詞。計:考慮。

[126] 實:和下句的“充”是同義詞,意為充滿、充實。廄(jiù就):馬房。

[127] 下陳:等于說后列。

[128] 以:疑是衍文。

[129] “竊以”句:我用債款替你買了義。以,介詞,用。

[130] 奈何:怎么樣。

[131] 區區:小小的。

[132] 拊(fǔ府):通“撫”,安撫,撫慰。子其民:以其民為子,就是把薛地的百姓看成自己的子女。子,用如動詞。

[133] 賈(ɡǔ古)利之:用商賈之道從百姓那兒謀利。賈,藏貨待賣叫做賈。

[134] “乃臣”句:這就是我用來替你買義的方式啊。所以,用來……的方式。

[135] 說(yuè月):通“悅”,喜悅,高興。

[136] 休:停止。

[137] 齊王:指齊閔(mǐn敏)王。

[138] “寡人”句:意為我不敢把先王的臣作為我的臣。這是委婉語,實際上是撤孟嘗君的職。先王,指齊宣王。

[139] 就國:前往自己的封邑。就,前往。

[140] 未至百里:距封地百里。

[141] 君:指孟嘗君。

[142] “先生所為”二句:意為先生替我買義的道理,今天才懂得。乃,副詞,才。

[143] 僅:才。耳:句尾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罷了”。

[144] 高枕而臥:把枕頭墊得高高的躺著,比喻沒有憂慮。

[145] 予:給。

[146] 梁:就是魏國。魏原都安邑,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也叫梁。

[147] 梁王:因梁惠王卒于齊威王死后的次年,孟嘗君和齊愍王同為齊威王之孫,故此時梁王,當指梁惠王之子或孫。

[148] “齊放其大臣”句:齊國放逐他的大臣孟嘗君到各諸侯國去。放,放逐。

[149] 虛上位:就是把上位(指相位)空出來。虛,使……虛。

[150] “以故相”句:把原來的宰相調為上將軍。故,原來。

[151] 聘:迎接。

[152] 先驅:先趕車回去。

[153] 誡:告誡。

[154] 千金:等于說金千斤。幣:這里指聘幣,是古代聘請人時送的禮物。

[155] 顯使:顯貴的使臣。

[156] 齊其聞之矣:齊國大概聽說了。其,句中語氣詞,表示推測語氣。

[157] 梁使三反:梁國的使臣往返三次。

[158] 固辭:堅決推辭。

[159] 太傅:官名。赍(jī機):通“赍”,拿東西送人。

[160] 文車二駟:繪有文彩的四馬車兩輛。駟,這里指四馬拉的車。

[161] 服劍:佩帶的劍。

[162] 封書:封好了書信。謝孟嘗君:向孟嘗君道歉。

[163] 不祥:不善。

[164] “被于”句:遭受祖宗降下的災禍。被,遭受。宗廟,這里借指祖宗。祟,神禍。

[165] 諂諛:巴結逢迎。

[166] “寡人”句:我是不值得您幫助的。這里是齊王謙卑客套之詞。為,指幫助。

[167] 顧:顧念。

[168] 姑:副詞,暫且。統:治理。萬人:指全國百姓。

[169] “愿請”二句:意為希望您向齊王請求,將先王傳下來的祭器移至薛地,在薛建立宗廟。按:古人重視宗廟祭祀,遷祭器于薛,也就使孟嘗君的地位更加重要。

[170] 就:完成。

[171] 纖介:細小。

[172] 本篇選自《齊策四》。趙威后(前300?—前265),又稱孝威太后,據說是齊閔王之女,趙惠文王王后,趙孝成王之母,姓名不詳。本文主要記述了她接見齊國使臣時的對話,展示了其卓越的政治見解。

[173] 齊王:指襄王的兒子,名建。使者:奉使命的人。問:聘問,是當時諸侯之間的一種禮節。

[174] 書:指齊王給趙威后的書信。發:啟封。

[175] 歲:收成。恙(yànɡ樣):憂患,災害。耶:表疑問的語氣詞。

[176] 使使:第一個“使”是名詞,使命;第二個“使”是動詞,出使。

[177] “豈先賤”句:難道把卑賤的擱在前頭,把尊貴的擱在后頭嗎?賤,指地位低下的民眾。

[178] 不然:不是這樣。

[179] 茍:假如。

[180] 何:靠什么。

[181] “故有問”二句:有問話不問根本而問末節的嗎?本,指歲與民。末,指君。

[182] 處士:有才能卻隱居不出來做官的人。鍾離:復姓。

[183] 是:指示代詞,這個人,指鍾離子。

[184] 食:給食物吃。下句的“食”同。

[185] “有衣”句:本句第一個“衣”是名詞,衣服;第二個“衣”(yì意)用如動詞,給衣服穿。下句的兩個“衣”字分別同此。

[186] 是:指以上的行為。

[187] 何以:因為什么。不業:沒有讓他成就功業(意思是不用他)。業,用如動詞,成就功業、建功立業。

[188] 葉(shè攝)陽子:也是齊國的一位隱士。葉陽,復姓。

[189] 哀:憐憫。鰥(ɡuān官):年老無妻。寡:寡婦。

[190] 恤(xù敘):顧念。孤:年少無父。獨:年老無子。

[191] 振:救濟。

[192] 不足:指缺少衣食。

[193] 息:蕃殖。鰥寡孤獨窮困的人得到救濟,不至于死亡,就是使民蕃殖。

[194] 北宮:復姓。嬰兒子:姓北宮的女子的名字。

[195] 撤其環瑱:此句指不修飾打扮自己。撤,拿掉。環,指耳環。瑱(tiàn天去聲),做耳飾的玉。

[196] 率:率領,引導。孝情:孝心。

[197] 胡為:為什么。“胡”,疑問代詞。不朝:不上朝。古代婦女有封號的才能上朝,所以這里的“不朝”實際上是指不加封號。

[198] 王齊國:為齊國之王。王(wànɡ旺),用如動詞,稱王。子萬民:把百姓看成自己的子女。

[199] 於(wū烏)陵:齊邑名,在今山東長山縣西南。子仲:齊國的隱士。

[200] 不臣于王:不向王稱臣,就是不做官。臣,用如動詞,向……稱臣。

[201] 索:求。

[202] “此率民”句:意為這是給人們做榜樣,要人們做一個不與統治者合作的人。無用,沒有作用,意為不跟統治者合作。

[203] 本篇選自《趙策四》。寫觸龍在太后盛怒、堅決拒諫的情況下,委婉勸諫,指出太后對幼子的愛,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愛。由于說理透徹,趙太后最后改變固執態度,采納了觸龍的諫言。觸龍對“王孫”“公子”“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必將導致“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的精辟之見,至今仍有鑒戒作用。觸龍,原作“觸詟”,《史記·趙世家》作“觸龍”,《漢書·古今人表》也作“左師觸龍”。今本《戰國策》誤合“龍言”二字,遂成“詟”。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戰國縱橫家帛書》,中有《觸龍見趙太后》章,正作《觸龍》。現據以改正。

[204] 趙太后:趙惠文王威后,趙孝成王之母。用事:執政、當權。

[205] 長安君:趙太后幼子的封號。質:古代諸侯國求助于別國時,多以王子作人質抵押。

[206] 左師:《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謂“左師”是“冗散之官,以優老臣者也”。

[207] 揖:辭讓。

[208] 郄(xì戲):同“隙”,此指身體不舒服的委婉說法。

[209] 鬻:“粥”的本字。

[210] 嗜(shì試):嗜好。

[211] 賤息:對自己兒子的謙稱。息,子女。

[212] 黑衣:趙國侍衛所服,用以指代宮廷衛士。

[213] 宮:原作“官”,從《史記·趙世家》改。

[214] 沒死:冒死。臣對君的謙卑用語。

[215] 填溝壑:死去的委婉說法,自比為賤民奴隸,野死棄尸于溪谷溝壑。

[216] 燕后:趙太后之女,遠嫁燕國為后。

[217] 踵:足跟。女子出嫁,將上車離開,母親因傷心在車下抱其足而哭。

[218] 反:同“返”。古代諸侯嫁女于他國為后,若非失寵被廢、夫死無子或亡國失位,是不回本國的。

[219] 三世以前:指趙武靈王。孝成王之父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為武靈王。

[220] 趙之為趙:前“趙”指趙氏,周穆王賜造父以趙城,始有趙氏;后“趙”指趙國。公元前376年,魏、韓、趙三家滅晉分其地。趙國有今山西中部、陜西東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經趙武靈王至惠文王時,疆域又有所擴大。

[221] 微:非,非但。

[222] 重器:指金玉珍寶。

[223] 山陵:喻帝王,此處指趙太后。崩:喻帝王死。

[224] 恣:任憑。

[225] 子義:趙國賢人。

[226] 本文選自《戰國策·魏策》。秦王在滅韓亡魏之后,提出以五百里土地換安陵,企圖以詐騙手段輕易地奪取安陵,不料卻遭到安陵君的拒絕。唐雎出使秦國,在面對驕橫不可一世的秦王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堅持正義,最終使秦王長跪致歉,承認安陵雖小而不可辱,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的任務。

[227] 秦王:即秦始皇嬴政。當時尚未稱皇帝。安陵君:戰國時魏襄王曾封其弟為安陵君,這里的安陵君是他的后裔。安陵,魏的附庸小國,在今河南鄢(yān煙)陵西北。此時魏已被秦所滅。

[228] 其:語助詞,表推測、希望。

[229] 雖然:即使這樣。

[230] 說:同“悅”,高興。

[231] 使:前“使”字為派遣,后“使”字為出使。

[232] 滅韓亡魏:秦王政十七年(前230)滅韓國,二十二年(前225)滅魏國。

[233] 錯意:放在心上。錯,通“措”,安放,安置。

[234] 請廣于君:讓安陵君擴大領土。廣,擴大。

[235] 與(yú于):通“歟”,疑問語氣詞。

[236] 豈直:豈止,豈但。

[237] 怫(fú服)然:憤怒的樣子。

[238] 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粗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239] 徒跣(xiǎn顯):光著腳。

[240] 搶(qiānɡ槍):撞。

[241] 專諸之刺王僚:公元前514年,吳國公子光和吳王僚爭奪王位,派專諸將短劍藏在魚腹中,借獻食的機會,刺死王僚,專諸也被殺。專諸,春秋時吳國勇士。

[242] 彗星襲月:相傳專諸刺王僚的行為驚動了上天,使得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彗星,俗稱掃帚星,拖著長長的光尾。

[243] 聶政之刺韓傀(ɡuī歸):韓國大夫嚴仲子和韓傀有仇,聶政便替嚴仲子刺殺韓傀,成功后自己毀容自殺。聶政,戰國時魏國勇士。

[244] 白虹貫日:一道白光直沖太陽。貫,穿過。

[245] 要離之刺慶忌:吳王闔閭殺死吳王僚后,僚的兒子慶忌逃至衛國。要離便假裝得罪吳王,逃歸慶忌,并取得信任,最后將慶忌殺死,自己也伏劍自盡。要離,春秋時吳國勇士。

[246] 休祲(jìn盡):吉兇的征兆。休,美善,指吉兆。祲,陰陽之氣相侵形成象征不祥的妖氣,指兇兆。

[247] 縞(ɡǎo搞)素:白色絲織品。這里指穿孝服,暗示唐雎將刺殺秦王。

[248] 色撓:因受挫折而神色沮喪。撓,屈服。

[249] 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跪時則聳身挺腰,身體就顯得高了一些,所以叫長跪。謝:道歉。

[250] 諭:通“喻”,明白。

[251] 徒以:只因為。徒,只,僅僅。

[252] 本篇選自《燕策二》。樂毅為魏昭王出使燕國,燕昭王以客禮相待,遂留燕,昭王用為亞卿。公元前284年,燕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聯合五國的軍隊攻破齊國,僅余莒、即墨未下。樂毅以功封昌國君。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受齊人離間,派騎劫代樂毅,樂毅奔趙。齊人大破燕軍,殺騎劫。燕惠王責備樂毅,樂毅寫此信來回答。信中措辭極為婉轉得體,又恰到好處地顯示出樂毅的善于謀劃,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的能力,所以這封信成為歷代所傳誦的名篇。樂毅,趙國靈壽(今屬河北)人。燕王, 指燕惠王。

[253] 昌國君:樂毅破齊有功,燕昭王封其為昌國君。昌國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南。五國,據《史記·樂毅列傳》,指趙、楚、韓、魏、燕五國之兵。

[254] 下:攻克。

[255] 盡郡縣:把攻占的齊地全部變為燕國的郡縣。郡縣,變為郡和縣。

[256] 三城:指莒(jǔ舉)、即墨和聊城。但據《戰國策·燕策一》及《史記·樂毅列傳》應為二城,無聊城。

[257] 惠王:燕昭王子,公元前278—前272年在位。

[258] 用:因。齊人:即指齊將田單。騎劫:燕將。

[259] 望諸:故沼澤名,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交界。

[260] 欺詐騎劫:指田單以火牛陣,猛沖燕軍,燕軍潰敗,騎劫被殺。

[261] 承:乘著。敝:疲敝。

[262] 讓:責備。

[263] 謝:道歉,表示歉意。

[264] 先王:指燕昭王。委:托付。

[265] 先王之仇:指燕王噲三年(前318),齊乘燕內亂伐燕一事。

[266] 振:同“震”。

[267] 會:適逢。棄群臣:指燕昭王去世。

[268] 暴(pù曝)露于外:指長期在外行軍打仗,風餐露宿。暴,通“曝”。

[269] 且休計事:暫且休息,商討國事。

[270] 過聽:誤聽,錯聽。

[271] 捐:拋棄。

[272] “將軍”二句:意為將軍為自己打算倒也罷了,但如何報答先王對你的厚意呢?

[273] 臣:樂毅自稱。不佞:不才,自謙之辭。

[274] 先王:指昭王。抵:觸犯。斧質之罪:死罪。質,通“锧”,腰斬時用的砧板。

[275] 侍御者:猶左右,借指惠王。畜:養。幸:親愛。

[276] 不白:不明白。

[277] 祿:俸祿。私:偏私。

[278] “不以官”二句:不隨便拿官職送給喜歡的人,能力勝任者才給予。隨,隨便,隨意。當,足以勝任。處,居其職位。

[279] 察能而授官:考察其才能再授予官職。

[280] “論行”二句:考察其德行才結交朋友,才是能建立功名的人。論行,考察德行。

[281] 舉錯:措施。錯,同“措”。

[282] 高世之心:高于一般君主的見識。

[283] 假節于魏王:借用魏昭王的使臣節到燕國。樂毅是以魏國使臣身份入燕的。

[284] 過舉:過分抬舉,指破格任用。

[285] 擢(zhuó濁):提拔。

[286] 父兄:指同姓大臣。

[287] 亞卿:次卿,地位僅次于上卿。

[288] 幸:僥幸。

[289] 積怨:指公元前314年齊國乘燕國內亂攻破燕國,殺死燕王噲之事。

[290] “夫齊”三句:指齊國至今還保留霸主的余教和戰勝國的余威。霸國之余教,春秋時齊桓公建立霸業,到戰國時齊國還繼承霸業的教導。驟勝之遺事,屢次戰勝的事跡。驟,屢次。

[291] 閑:通“嫻”,熟習。

[292] 舉天下:此指聯合其他諸侯國。

[293] 徑:快,速。

[294] “且又”二句:指淮北宋地,楚、魏兩國都想得到它。鮑彪注:“楚欲得淮北,魏欲得宋,時皆屬齊。”

[295] “趙若許”四句:意為趙國如同意結盟,燕再約楚、趙、宋三國,四國一起進攻,齊國必敗。第二個“趙”,《戰國策》其他版本作“魏”。

[296] 顧反命:剛回來復命,言神速。顧,及、待。反,同“返”。

[297] 濟上:濟水之上,指山東北部。濟水發源于今河南濟源縣的王屋山,東流至今山東定陶入齊境,經濟南北、濟陽南入渤海。

[298] 國:齊國都城臨淄。

[299] 齊王:齊閔王。莒(jǔ舉),在今山東莒縣。

[300] “大呂”三句:指齊國之珍寶重器皆為燕國所有。大呂,齊國大鐘名。元英、歷室,皆燕宮名,在寧臺下。故鼎,燕國大鼎,燕王噲時被齊國掠去,今回歸燕國。寧臺,燕國臺名,在今北京市。

[301] 薊邱:在今北京市。植:種植。汶篁:齊國汶水上的竹田。

[302] 五伯: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國闔閭,越王勾踐。

[303] 順于其志:感到很滿意。

[304] 頓:猶“墜”,不辱使命。

[305] 裂地而封之:封樂毅為昌國君。

[306] “使之”句:意為自己被封為昌國君,可以和諸侯小國相比了。

[307] 《春秋》:記載春秋時代魯國歷史的編年體著作,此泛指史書。

[308] 蚤知之士:有先見之明之人。蚤,同“早”。

[309] 夷:平定。萬乘:能出一萬輛兵車,指大國。

[310] 八百歲:從姜尚開始建立齊國,到齊閔王,歷時約八百年。此舉成數而言。

[311] “遺令”句:此句疑有脫文。《史記·樂毅列傳》作“余教未衰”。遺令,遺教。

[312] 庶孽:非嫡妻所生之子。庶孽容易作亂,應使之順從。

[313] 施及萌隸:教令推行到百姓和徒隸。萌,通“氓”,百姓。

[314] 作:指開創。成:指結果。

[315] 遠跡:足跡可以到達很遠,此指吳軍打到遠方。

[316] “夫差弗是”二句:指吳王夫差擊敗越國,越王請和,子胥勸諫吳王滅越,吳王不聽。伍子胥被迫自殺,吳王將其尸體盛在袋子里投入江中。鴟夷,革囊、皮袋子。

[317] 悟:明白。先論:指伍子胥滅掉越國的主張。

[318] 不同量:指闔閭和夫差器量不同。不改:指伍子胥至死不改變主張。

[319] 免身全功:使身免除禍害,成全功業。

[320] 離:通“罹”,遭遇。非:非難。

[321] 交絕不出惡聲:張守節正義曰:“言君子之人,交絕不說己長而談彼短。”意為即使交情斷絕,也不會口出惡聲罵人。

[322] 不潔其名:指不會為了自潔其名而詆毀其君。

[323] 數奉教于君子:多次受教于有道之人。

[324] “恐侍御者”二句:擔心您聽信左右人的話,而不了解我這個被疏遠的人的行為。侍御者,實指燕惠王本人,委婉之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肇源县| 青海省| 启东市| 沁水县| 威远县| 布尔津县| 连平县| 丁青县| 塘沽区| 桂阳县| 大同县| 石家庄市| 公主岭市| 芜湖县| 青州市| 乃东县| 盐源县| 英山县| 临沧市| 黄大仙区| 莫力| 南雄市| 拜城县| 英德市| 西乌珠穆沁旗| 恩施市| 页游| 湘潭县| 绥中县| 江油市| 锡林郭勒盟| 云龙县| 海林市| 从化市| 黔南| 清丰县| 内丘县| 天镇县| 七台河市| 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