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安全保障能力研究
- 張傳新 姜文華
- 4611字
- 2021-02-05 11:07:24
(一)互聯網的沿革與特點
網絡安全問題是與互聯網的發展相生相伴的,可以說,有互聯網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現網絡安全問題。因此,了解互聯網的起源、發展與特點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網絡安全問題。
1.互聯網的起源
20世紀中葉,美國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即現在的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的前身。1968年,ARPA計劃開發一個能夠與歐洲各國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在這種需求下,ARPA于1969年建立了一個實驗性網絡ARPANET。后來,該網絡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和猶他大學的4臺計算機連接起來。當時的網絡傳輸能力只有50 kbit/s,相比于現在高速互聯網的網速來說是非常低的,但是這一網絡卻使計算機互聯變成現實,它是第一個簡單的純文字系統的互聯網,具有劃時代意義。從1970年開始,加入ARPANET的節點數不斷增加。1972年,ARPANET在首屆國際計算機通信大會上首次與公眾見面,并驗證了分組交換技術注1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絡誕生的標志[1]。
互聯網誕生后,TCP/IP注2的出現使互聯網迅速發展起來。 1974年,羅伯特·卡恩和溫頓·瑟夫共同研究出了一種新的網絡協議TCP/IP,即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該協議能夠使網絡上連接的所有計算機之間實現互相通信。最初的計算機網絡是給計算機專家、工程師和科學家使用的,那時還沒有家庭和辦公計算機網絡,且計算機網絡系統非常復雜,普通民眾無法使用。TCP/IP的出現及發展,使互聯網在20世紀7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
萬維網和瀏覽器的發明則使互聯網逐漸成為“接地氣”的高科技應用。1989年,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提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WWW)的概念,為推動互聯網走入千家萬戶提供了技術支持。WWW服務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基本互聯網應用,我們每天上網都要用到這種服務。通過WWW,網民可以從本地獲取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信息。1990年,第一個網頁瀏覽器誕生,讓用戶可以瀏覽互聯網上的信息,此瀏覽器后改名為Nexus。1993年,位于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NCSA)開發出了圖片瀏覽器—Mosaic瀏覽器。該瀏覽器是一個可以顯示圖片的瀏覽器,因為具有實用性、直觀性及便捷性,它得以在公眾中流行。萬維網和瀏覽器這兩大技術的發明使互聯網從特定領域走向商業和大眾,從此互聯網進入快速發展時代。
2.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
我國互聯網的發展與歐美互聯網的發展相比晚了許多。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互聯網好像是突然就來到我們的身邊。許多老百姓剛剛接觸互聯網時,便可以使用瀏覽器上網,使用電子郵箱發送郵件,使用辦公軟件編輯文檔。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互聯網大國,上網人數多,聯網范圍廣,那么互聯網到底是如何進入我國的呢?
1987年9月,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我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并于9月14日發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2]。這一封郵件作為我國互聯網的“開山之筆”,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中國國家計算機和網絡設施(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NCFC)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國際互聯網的64K國際專線開通,標志著我國正式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第77個真正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國家。1994年5月21日,在錢天白教授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維納·措恩教授的協助下,我國完成國家頂級域名(.CN)的注冊,運行了中國自己的域名服務器。之后不久,我國在NCFC的主干網架設了主服務器,改變了我國的頂級域名服務器一直在國外運行的現狀。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后,中國科技網(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CSTNET)、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CER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 Golden Bridge Network,ChinaGBN)等四大骨干網相繼展開建設,我國互聯網邁開了發展的步伐。
從1997年開始,我國互聯網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注3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1997年至2001年期間,我國互聯網用戶數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1]。在此期間,我國有大批的年輕人參與互聯網創業,互聯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網易、搜狐、騰訊、新浪、百度等國內互聯網公司紛紛搶占互聯網高地,推出的免費郵箱、新聞資訊、即時通信等應用被人們廣泛使用。2000年,新浪、網易、搜狐等門戶網站在納斯達克上市,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春天到來。然而受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影響,2000年至2002年,我國有大量的互聯網公司因投資失敗被并購或關門,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短暫的回落期。2002年以后,我國互聯網再次迎來高速發展。互聯網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社交媒體、視頻網站等新型互聯網應用不斷出現。2008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人,首次超過美國,我國成為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及發展改變了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格局。2000年12月,中國移動正式推出移動互聯網業務品牌“移動夢網”。通過移動夢網平臺,用戶可以用手機上網。2009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部署3G網絡,實現了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為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奠定了網絡基礎。也是從2009年開始,在電信運營商的強力推廣下,智能手機開始在我國普及,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使用手機上網。根據CNNIC發布的統計報告,2012年,手機首次超越臺式計算機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
隨著互聯網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生活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國開始將互聯網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綱要都提出,要堅持創新發展,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3.我國互聯網歷史上的“第一次”
(1)第一家互聯網公司
1995年,張樹新在北京創辦了瀛海威公司,該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1996年春,瀛海威公司在中關村豎起了一個碩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
(2)第一個商業信息發布網站
1995年,馬云夫婦及好友何一兵在杭州創辦“中國黃頁”,專門給企業做主頁,這是我國第一個互聯網商業信息發布網站。
(3)教育網第一個BBS
1994年5月,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現改名為高性能計算機研究中心)開通曙光電子公告板(Bulletin Board System,BBS),這是我國第一個開放的網絡論壇平臺。1995年8月初,一個網名為“ACE”的用戶為使清華大學內部能有自己的BBS,在自己實驗室的一臺運行Linux系統的386計算機上架設了一個BBS軟件。1995年8月8日,這個BBS正式開放,并且定名為“水木清華”。水木清華BBS是我國第一個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00的“大型”網站。
(4)第一家網吧
1996年5月,我國第一家網吧“威蓋特”在上海開張,上網價格為40元/時。1996年11月,北京首都體育館西門的“實華開網絡咖啡屋”開業,成為我國第一家網絡咖啡屋。
(5)第一個互聯網廣告
1997年3月,我國第一個互聯網廣告誕生。該廣告是IBM與英特爾聯合出資為AS400(一種計算機系統)制作的宣傳廣告,被發布在ChinaByte(比特網)上。IBM為這個廣告支付了3000美元。這是國內第一個網絡廣告,開創了我國互聯網廣告的先河。
(6)第一家互聯網上市公司
1999年7月,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首個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中華網成立于1999年5月,是我國最早成立的門戶網站之一。2000年2月,由于正值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泡沫期,中華網股價一度高達220.31美元,市值更一度超過50億美元。中華網在納斯達克獲得成功后,新浪、網易、搜狐等門戶網站也在納斯達克上市。2011年,中華網投資集團向法院提交破產保護申請。2013年10月,中華網被收購,經過優質資源整合和戰略定位調整,中華網發展成為較好的綜合性網絡媒體。
(7)第一家電子商務網站
1999年5月18日成立的8848網站是我國第一個電子商務網站。1999年11月,英特爾公司總裁克瑞格·貝瑞特訪華時,稱8848是“中國電子商務領頭羊”。2000年2月,美國《時代周刊》稱,8848網站是“中國最熱門的電子商務站點”[3]。
(8)第一個“政府網”站點
1998年7月1日,北京市國家機關在互聯網上統一建立的網站群“首都之窗”正式開通,成為我國第一個大規模“政府網”。通過首都之窗,北京市政府可以統一、規范地宣傳首都形象,為民眾提供政務信息,人們也可通過“市長信箱”等功能直接與市長溝通[4]。
(9)第一個全中文網上搜索引擎
1998年2月15日,張朝陽創辦的愛特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了大型分類查詢搜索引擎“搜狐”(SOHU),這是我國第一個全中文的網上搜索引擎。從此,搜索引擎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平臺。
(10)第一個上網的媒體
1995年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在互聯網上發行,成為我國第一家在互聯網上發行的報紙。從此之后,大批國內媒體開始開展互聯網業務。
4.互聯網的特點
互聯網開放的理念和自身的機制決定了互聯網有五大基礎屬性,即開放性、交互性、全球性、匿名性和快捷性。
開放性是互聯網的固有屬性,也是最基本的屬性。互聯網采用的分布式體系架構、TCP/IP和超文本標識語言等技術,從技術層面決定了互聯網各節點之間是平等的,互聯網上的各個終端之間可以相互傳遞信息。這也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任何個人、組織甚至國家和政府都不能完全控制互聯網。
交互性是互聯網的強大優勢。各類網站可以實時發布信息,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自由發表言論,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自己需要的各類信息,人與人之間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實時的無障礙交流。原本通過信件數天才能獲取的信息,通過互聯網立刻就可以獲取,這使得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全球性使互聯網能夠滲透到人類的各個領域和世界的各個角落。全球性也意味著這個網絡是屬于全人類的,不會被任何個人或國家獨占。通過互聯網,人們坐在家中即可以獲取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實時交互。同時,互聯網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網絡聚集在了一起。
匿名性是指人們無須表明身份就可以在互聯網上任意發表言論,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們的言論自由。但是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匿名性使互聯網上謠言、虛假信息、偏激言論等泛濫。部分網民在網絡中肆意謾罵、宣泄消極情緒、發表惡意言論,更有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的匿名性進行網絡犯罪,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穩定造成了不利影響。互聯網的匿名性易使網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忽略自己的現實身份以及道德、制度約束等社會壓力。
快捷性打破了信息傳遞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使信息能夠迅速傳遍世界各地,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效率,降低了時間成本。網絡購物使人們可以在家坐收來自天南海北的商品,移動支付讓紙幣常年沉寂于錢包,電子郵件使人們可以方便快速地收到遠方親友的信息……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進行溝通聯系與工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