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安全保障能力研究
- 張傳新 姜文華
- 4218字
- 2021-02-05 11:07:25
(三)保障網絡安全的重要意義
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很多國家已將網絡空間視為繼領土、領海、領空和太空之后的“第五戰略空間”,并將互聯網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網絡安全是一個關系著國家安全與主權、社會和諧與穩定、民族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重要領域。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保障網絡安全的重要意義,建立維護網絡安全的長效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1.網絡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論斷,為我國建設網絡強國、保障網絡安全、享受互聯網發展紅利指明了方向,形成了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在一系列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了網絡安全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首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他強調,“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此次會議還首次系統提出了包括信息安全在內的“11種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強調,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2.網絡安全關系政治安全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拓展了信息的傳播范圍,創新了信息的傳播手段,有時也會被用來干涉他國內政、攻擊他國政治制度、煽動社會動亂等。
某些國家意圖通過互聯網影響其他國家的社會穩定,我國是其重點目標之一。這些國家的一些政治家曾多次公開表示,要利用互聯網影響和改變中國。這會給我國的國家安全帶來危害。
3.網絡安全關系經濟安全
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引擎,世界各國紛紛寄希望于通過發展數字經濟,實現經濟的轉型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在全球數字經濟占比日益增長的情況下,經濟金融領域成為網絡攻擊的重災區。通過互聯網攻擊金融系統,會給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同時,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也易出現安全風險,影響社會穩定。
首先,網絡安全風險向經濟領域傳導、滲透,網絡攻擊及網絡犯罪會影響經濟安全。從全球網絡攻擊活動來看,近幾年來黑客針對銀行等的網絡攻擊活動日趨增多。黑客通過攻擊金融系統,達到竊取資金、敲詐勒索等非法目的,對經濟安全及個人財產安全造成較大的影響。普華永道發布的《2018全球經濟犯罪調查報告》顯示,在所有類型的經濟犯罪中,網絡金融犯罪的比例高達31%,41%的受訪者至少花費了相當于網絡犯罪帶來的損失兩倍的代價來進行調查取證和采取其他干預措施[12]。
其次,針對經濟金融領域的網絡攻擊并不僅僅是出于經濟目的,也有可能是有恐怖組織或國家背景的網絡攻擊。從2012年9月起,某國多家金融機構相繼受到網絡攻擊,出現間歇性網絡連接中斷,造成了數百萬美元的損失。事后有恐怖組織聲稱對這些攻擊負責。
最后,作為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互聯網金融面臨金融犯罪易發的風險。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興金融模式,是傳統金融行業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13]。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取得了快速發展,眾籌、互聯網借貸、第三方支付等互聯網金融形式大量涌現。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行業呈現出風險多發態勢。特別是P2P網絡借貸由于準入門檻低,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金融犯罪的溫床。2018年,先后有不少P2P平臺違約、停業甚至卷款跑路。P2P平臺出現的這些問題導致不少民眾財產損失,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4.網絡安全關系軍事安全
信息時代,互聯網已經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無處不在,軍事領域也不例外。戰斗機、導彈、軍艦、坦克等武器系統都需要通過網絡及計算機系統來進行操作,偵察衛星、無人機等重要的信息傳輸設備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網絡及計算機系統。隨著網絡及計算機系統在軍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在高科技軍事行動中,通過網絡攻擊破壞對方的計算機網絡和系統已成為日益重要的作戰方式之一。對國家軍事設施發動的網絡攻擊可以破壞對方的指揮控制、情報和防空等軍用網絡系統,甚至可以悄無聲息地破壞、控制敵方的商務、政務等網絡系統,或使其癱瘓[14]。在戰爭期間,如果軍事系統的網絡受到攻擊,將會導致軍事情報泄露,武器系統被干擾或失靈,軍隊的戰斗力將大幅度降低甚至喪失,戰爭將很難取得勝利。
鑒于網絡攻擊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各國將發展網絡部隊作為提升本國軍事力量的重要部分。美國、俄羅斯、英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十分重視“黑客部隊”,紛紛組建網絡作戰部隊。
5.網絡安全關系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11月,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互聯網已經取代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互聯網為我國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廣闊領域與多重手段,網絡文化正成為國家文化的主要形態之一。與此同時,互聯網中的虛假、色情、暴力等不良和有害信息破壞了我國良好的文化氛圍,沖擊著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識,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方式。一些國家通過互聯網對我國的文化進行浸染,嚴重影響了我國的文化安全。
一是某些國家意圖通過網絡文化霸權推行本國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意識形態是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及穩定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出現問題,整個社會就會缺少凝聚力、向心力,政府的執政地位就會受到質疑,進而導致無法維護社會的穩定,無法保障國家的安全。某些國家一方面意圖通過互聯網將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傳遞給我國網民,另一方面詆毀、攻擊我國主流的意識形態,意圖改變人民群眾對事物的認知,使人民群眾喪失對我國體制、機制、文化等方面的信心。
二是色情、暴力、消極等不良網絡文化信息沖擊文化安全。優秀的網絡文化會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互聯網上的內容并不全都是積極、優秀、正面的,互聯網上也存在淫穢、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文化垃圾。這些文化垃圾會對民眾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易導致出現沉迷網絡游戲、暴力焦躁、消極沮喪、不務正業、違法犯罪等行為。2015年,一款名為“藍鯨”的死亡社交游戲引起多個國家青少年群體的關注,并在俄羅斯、巴西等地引發青少年自殺事件。俄羅斯警方稱,這款游戲在俄羅斯疑似造成了130名青少年自殺。
三是網絡亞文化給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網絡亞文化與網絡主流文化不同,它是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存在的邊緣文化[15]。網絡亞文化群體更喜歡標新立異、張揚自我,甚至故意挑戰主流、正統的文化形式和規范。網絡中的一些流行語、表情包含有低俗、媚俗成分,因具有新奇、新穎、新潮等特點而受到青少年的追捧;部分短視頻平臺上出現的低俗視頻,對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不良的影響[16]。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如果伴隨著不良的網絡亞文化成長,他們的思維就易受到這些不良亞文化的侵蝕,從而偏離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文化。
6.網絡安全關系社會安全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的社會和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一些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也在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而互聯網因信息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互動性強等特點,在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等的傳播中成為社會輿論演變的重要通道。線上、線下的相互串聯、互相影響,易導致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擴大化,影響社會穩定。與此同時,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網絡犯罪問題也成為一種新型犯罪形式,威脅社會的安定。
一是網絡謠言和有害信息給社會穩定帶來風險。 互聯網為網絡謠言和有害信息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群體性事件常常伴隨著煽動民眾情緒的網絡謠言,這些謠言推動民眾采取多種方式表達訴求,使微小事件發展為重大事件[17]。例如,2014年廣東省茂名市民眾針對二甲苯(PX)化工項目向政府部門表達訴求期間,互聯網上出現不少謠言,意圖挑撥民眾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此類網絡謠言加劇了民眾的不滿情緒,放大了社會風險,影響了社會穩定。該案例具體可詳讀本叢書中的《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研究》分冊。
二是網絡犯罪日益組織化、專業化和匿名化,影響社會治安。 網絡犯罪作為互聯網時代的衍生產物,威脅網絡環境的和諧穩定,同時給現實社會的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傳統犯罪+互聯網”的態勢日益凸顯,傳統犯罪網絡化已成為各類犯罪現象擴散蔓延的重要原因。此外,新興網絡犯罪正擺脫過去“單打獨斗”的形式,形成一條封閉的黑色產業鏈。在各類互聯網黑色產業鏈中,一般有上游、中游、下游之分,各環節各司其職、互相配合,使網絡犯罪的影響范圍更廣,危害更大。上游通常為技術供應商,它們利用木馬病毒、黑客滲透、惡意網站、流量劫持注12、DDoS攻擊等方式非法獲取公民及企業數據,為下游實施犯罪提供資源支持;中游為數據服務商,它們利用社會工程學手段及釣魚式攻擊進行網絡釣魚、利用撞庫攻擊注13批量登錄網站、通過內部人員作案非法獲取或出售信息系統數據等;下游為犯罪實施者,他們通過盜竊、電信網絡詐騙、敲詐勒索等形式進行犯罪。網絡犯罪活動的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成為危害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 信息安全導論(在線實驗+在線自測)
- SASE原理、架構與實踐
- 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與展望
- Mastering Kali Linux for Advanced Penetration Testing
- 網絡安全技術及應用(第3版)
- 網絡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原理與實踐
- Web安全之深度學習實戰
- 網絡安全設計、配置與管理大全
- CTF那些事兒
- 數據安全與流通:技術、架構與實踐
- Mastering Python for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 CTF快速上手:PicoCTF真題解析(Web篇)
- 網絡空間安全導論
- 黑客攻擊與防范實戰從入門到精通
- Blockchain Development with Hyperled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