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頭與活水
- 楊柳
- 3368字
- 2021-02-22 14:23:24
1.率先實現理事會制度 堅持“三個一流”理念
2006年9月22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為深圳先進院掛牌。深圳先進院的成立其實就是理念的碰撞,《中國科學院章程》明確提出,中科院要成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國家科研機構,而深圳先進院當時定的理念是“三個一流”,即“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管理”,把“人才”放在了第一位。
樊建平回憶道:“我當時特別注意路甬祥院長對這個新提法的反應,他基本認可我們的理念,而他對深圳先進院‘工業研究院’的定位很早就認可的。這‘三個一流’的思想在十年前就確定了,十年沒有動搖過,我們始終堅持把人才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樊建平對人才招聘工作十年如一日地長抓不放,這在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中是很少見的。
人才一流,才能保證成果一流。深圳先進院剛剛籌建,從零起步,沒有人才儲備,早期創建者們“饑不擇路”,企圖從北大、清華等高校挖人才,沒想到被告狀到路甬祥那里——此路行不通。這也恰恰反映出國內高校之間的人才是不流動的,還沒有形成人才的市場、知識的市場。
在很無奈的情況下,深圳先進院只好去海外挖人,瞄準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的科技人才。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樣獨特的發展路徑形成深圳先進院以海外人才為主的人才構成格局。
當然,深圳先進院也具有吸引海外人才的基因,因為它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三方共建的機構,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積極參與深圳先進院的籌建工作,深圳先進院得以借助香港中文大學鏈接全球科技人才,取得先發優勢。為了有力推動人才流動,香港中文大學把深圳先進院視為“第二校園”,深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深圳先進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我國科技體制創新的一次大膽嘗試。在我國科技史上,從來沒有這樣一個由中科院、地方政府以及香港某高校共同創辦的國家級科研機構,發揮三方優勢,搭建國際一流的科研平臺。
因此,深圳先進院的組織架構、運作模式勢必要參考國際上一流科研機構的通行做法,“理事會管理”成為深圳先進院的現實選擇。法人治理結構是從西方引入的一個概念,實質上就是關于法人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三個部分的權利、責任和利益的制度安排。通常情況下,其決策機構的建立常以成立理事會的方式實現。與傳統的事業單位受“主管部門垂直管理”的機制不同,理事會制度下的法人治理有一種權力相互制衡的關系。
建院初期,樊建平等人對國際一流的科研機構的運作模式曾做過一番對比研究。2007年,樊建平一行去海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考察時發現,發達國家的一流科研機構都明晰政府、科研機構和下屬單位的權利和職責,一般賦予科研機構自主權,大多采取理事會制度。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德國弗朗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美國巴特爾紀念研究所的高效運作方式對世界科技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因此,理事會制度首先進入樊建平等人的觀察視野。

圖2-2 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
樊建平知道,這些國際著名科研機構都誕生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其定位宗旨、運行模式和文化內涵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以及國情的印記,無法照搬照抄,只有不斷地學習和借鑒,才能把中國的科研院所建設得更加完善和先進。
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在管理機制上采用理事會管理成為深圳先進院共建三方的共識。樊建平清楚記得,當時三方簽署了《共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協議書》,明確規定深圳先進院實行理事會制度。但具體該如何落地,仍在邊走邊看。
這樣的制度安排既是三方共同博弈和平衡的結果,也是參考國際成熟做法的現實選擇。相對于內地很多仍以事業單位管理模式為主的科研機構,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具標桿意義的創新,很大程度上能夠讓所有人都遵循市場規律而不是以行政權力為導向,打破行政管理層級限制,追求效率效益最大化。
探索了四年之后,2010年5月24日,根據《中國科學院與合作方共建研究機構理事會章程》,深圳先進院成立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會由共建三方共同組成,中科院擔任理事長單位,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副理事長單位。理事會的主要職責為審議深圳先進院重要規章和制度,提出所長(院長、主任)與副所長(副院長、副主任)的建議人選,審議發展戰略、規劃及法定代表人任期、目標,審議年度工作報告、財務預算方案和決算報告,審議批準深圳先進院的薪酬方案等。

圖2-3 圍繞新時期中科院辦院方針,深圳先進院積極建設國際一流工業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理事會非常理解并大力支持深圳先進院實行績效獎勵政策。2012年9月28日,時任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主持了深圳先進院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理事會不僅同意深圳先進院實行以績效為主的“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績效獎勵”三元結構工資制,同時也要求深圳先進院積極探索薪酬制度的激勵作用。在科研機構中,這是將資金和資源集中到人才上的有效辦法。
理事會根據深圳先進院人才隊伍結構、創新發展階段,以及年度計劃完成情況確定了績效激勵機制。會議結束后,施爾畏拍拍樊建平的肩膀,說:“你要好好干!希望績效獎勵政策能在深圳先進院團隊建設、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發揮積極促進作用。”樊建平說:“那是必須的!”第二年的理事會上,樊建平匯報了績效獎勵措施所發揮的巨大激勵作用——2013年,深圳先進院在爭取科研經費、發表學術論文、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會議同意深圳先進院2014年繼續實施績效獎勵,獎勵范圍、標準和原則保持不變。
從2010年到2014年,深圳先進院第一屆理事會先后召開四次會議。2015年3月,完成了第一屆領導班子考核,深圳先進院首屆理事會屆滿,圓滿完成歷史使命。這屆理事會對深圳先進院的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過頭看,這樣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正是這樣超前的制度安排,短短14年間,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科研活力,使深圳先進院背靠中國市場,面向全球招聘“高精尖”人才,始終站在世界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深圳先進院在集聚和激勵人才、促進科技創新、推動成果轉化等方面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目共睹。
有關專家建議,這樣的制度安排是合理的,符合科技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也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做法,如果要保證其延續性,最好的方法是給予立法保障,因此,深圳市可以率先立法,大力引導、規范、保護各類新型科研機構,依法高效創新發展,培育壯大知識市場。專家建議在深圳率先設立社會組織法人,并圍繞其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理清政府、科技機構、市場等不同主體在創新中的權、責、利邊界,像20多年前解放普通勞動生產力一樣,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從法律上為科技機構的獨立市場化運營提供根本的保障,使其如同一般企業在商品經濟的市場中,在知識經濟的市場中一樣可以依法自由發展。社會組織法人相關法律體系的建立和知識市場的形成不一定能夠快速有效地盤活現有的公辦科研院校內的科技資源,但一定能激活市場,而且更多類型的新型科研機構將應運而生,發展壯大。
2016年3月8日,路甬祥院士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時,回顧了深圳先進院成立的背景和原因,肯定了深圳先進院在過去十年里取得的可喜成績。他表示,深圳先進院很好地做到了“讓當地政府滿意、讓企業滿意、讓人民群眾滿意”,獲得了國內外科技界的認可,展現了新型科研機構改革創新的特色和活力。
“中國科學院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路甬祥介紹。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前一段的改革主要是重新整理隊伍,重新凝練目標,是以精簡為主的,到2006年則應該考慮調整結構。一個是空間結構不能過度地集中在北京、上海,要跟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契合,也就是說,要在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科技需求很旺、產業創新很快的地區設立研究機構,進行創新鏈方面的銜接,把中科院的基礎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跟企業的創新力量結合成一體,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這是空間結構調整。另一個是創新鏈條結構的調整,中科院除了關注基礎的、前沿的、單向性的技術探索和研究及科學技術,也應該關注少數戰略性的產品,比如航空、航天這些系統集成創新,此外,還要關注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比如醫療儀器和高端制造業。
“基于這兩點,我們要去適應經濟社會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要改變長期遺留下來的中國科技資源跟經濟社會發展空間上不協調,創新鏈條上不完整或者是不銜接的狀態。”路甬祥回憶道,“我們希望新建一批研究所,不按學科來建,而是根據當地需求,根據創新的戰略方向、目標來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