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析童年:如何做更成熟的父母
- 王樹
- 2312字
- 2021-02-04 17:27:46
第一節 不該消失的聯結力
生命有了一次聯結
三歲多的吉吉從樓道里靜靜地走下來,他在找熟悉的老師。這是一個不說話的小男孩,父母與醫生給了眾多猜測。在一陣陣的恐慌與擔憂中,“自閉癥”這三個字很自然也很隱秘地安在了吉吉的頭上。
從入園的第一天起,他就只跟著一位他喜歡的園長待在辦公室里,也許是因為園長友善,又或者是因為園長穿著與媽媽相仿的碎花上衣。總之,有這樣一位園長,吉吉很安心。
吉吉站在一臉疲憊的園長面前依舊不語。看著吉吉可愛的樣子,園長低聲說:“吉吉,老師今天很累,你自己去玩會兒吧!”
吉吉并沒有走開,而是依舊靜靜地看著園長,他的眼中閃爍著晶瑩剔透的光芒。就在園長疑惑的時候,他突然伸出小手,柔軟而寧靜地捧住了園長的雙頰。這出乎意料的舉動,讓這個三十歲的園長愣了一下。緊接著,他緩慢而輕柔地將頭靠在園長的肩上。
一股暖流涌過,那一刻,吉吉和園長都在發光。
吉吉就這樣靜靜地趴在園長的肩頭。過了一會兒,他再次寧靜地抬起頭來,看著園長有些潮濕的眼睛,久久沒有移開。一種來自心的聯結發生著,它超越了語言,以一種很深又很柔軟的心靈碰觸呈現,就如同心被親吻了一下。更準確地說,成人得到了孩子愛的滋養。
聯結不是來自頭腦,而是由身心引發的一種深刻而清晰的體驗。只有孩子才會如此快地進入這種深層次的聯結。
愛的能力
美麗的秋老師走在幼兒園的樓梯上,迎面走下來兩個孩子。“早上好!”秋老師微笑著和孩子目光對視。“早上好!”走在前面的那個孩子看著老師,大聲回應道。隨之,秋老師的目光移向后面那個孩子,說:“早上好!”孩子并沒有回復,只是深情地看了秋老師一眼,然后繼續走下樓梯。
看著后面的孩子沒反應,前面那個孩子站住了:“老師,他還沒向你問好呢!”秋老師笑答:“他問了,他在用眼睛向我問好。”后面那個正在下樓梯的孩子迅速回頭,深深地凝望著秋老師,那眼睛分明在說:“你讀懂了我的心。”然后一轉身,如小鹿一般寧靜而優雅地走了,臉上洋溢著被理解和被發現的滿足感。
如果說,孩子天然擁有這樣的聯結力,那么曾經在童年的你也不例外。而今天,當你為人父母,卻為何丟失了這樣可貴的愛的能力?
生命的兩條軌道
“六一”兒童節,媽媽陪安琪兒去幼兒園過節。上午10點,辦公室前已經排起了長隊,孩子們自己挑選獎品,拿到獎品后便迫不及待地與父母分享。
小小的禮物,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打開禮物,興奮地觸摸和探索,這就是孩子,他們與自己內在的需求緊緊相連,他們活在當下。
“媽媽,媽媽,快一點,不要打了!”循聲望去,是三歲的安琪兒,只見她一手拎著自己的相框,一手拉著媽媽的手,還拿著自己的領獎票。媽媽正在打電話,安琪兒使勁往前拽著媽媽,媽媽的身體卻微微向后趔趄著。看上去,媽媽和孩子身體的力量正好相反。
隊伍越來越長,安琪兒更著急了,一個勁兒地喊著媽媽。但媽媽此刻卻全神貫注地打著電話,對孩子的感受渾然不覺。
老師走上前去,快要靠近安琪兒時,安琪兒馬上大叫起來:“別碰我,我要媽媽,你走開!”看來她很清楚老師的動機。
媽媽停下來,但電話依舊沒有結束,情緒似乎顯得很激動,絲毫沒有察覺到老師和安琪兒之間的事情。老師只好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努力爭取屬于自己的媽媽。
安琪兒一會兒拖著媽媽,一會兒又推媽媽。媽媽的身體在推搡中趔趄著,眼神似乎在說:“你等一下行不行?!”安琪兒無奈,只能努力讓自己安靜下來,等待媽媽。
顯然媽媽的電話內容很長,好像與對方有些爭執,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看著很多小朋友都拿到了禮物,安琪兒更加焦急了。突然,她轉身使勁推了媽媽一下。由于用力過猛,自己手中的相框“啪”的一聲落在了地上。
所有人都嚇了一跳,包括安琪兒和媽媽。有三秒鐘的沉寂,孩子們都本能地靠向自己的父母。安琪兒嚇壞了,望著媽媽,眼睛里充滿了驚恐。
媽媽似乎并不懂得安慰孩子,她自己的情緒也忍不住爆發了:“讓你等等,你就是不等,看,拉,拉,這下打碎了吧!我說了,打完電話就去,你怎么不聽話呀!”說著,一下甩開了孩子的手,獨自走開。
安琪兒再也無法壓抑自己的委屈,大哭起來。她掙脫我的懷抱撲向媽媽,但此刻的媽媽也被情緒所困擾,依舊不停地抱怨著。
媽媽的憤怒與孩子的委屈,將這對母女一起卷入強烈的情緒中,就像兩個孩子在賭氣。
創造了生命,卻為何失去了與它聯結的能力?
這些年來,類似的問題使許多父母越來越困惑。年輕的父母努力工作,拼命賺錢,想用自己的付出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這不就是愛嗎?但這份愛為什么讓我們與孩子越來越遠?
禮物就是孩子的天使。它代表著一份對新事物的好奇,一份內心可以體驗到的愛。安琪兒就處在這樣的內心需求中,并把這一需求表達了出來。她不明白,為什么對于自己來說如此重要的事情,媽媽卻絲毫不關心;為什么一個電話可以聊那么長時間;為什么在自己情緒最壞的時候,想從媽媽那里得到撫慰卻屢遭拒絕和指責。
父母則處于完全不同的“頻道”,他們習慣于通過物質利益來判斷事情的重要性。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無條件的愛才是他需要的。孩子對成人世界還一無所知,自然不能理解這一通電話可能牽扯到一筆很大的利益,也不能明白媽媽在百忙中抽空陪伴自己的心意。
孩子的需求與成人所給予的愛,就這樣在完全不同的兩個頻道,各自上演,卻始終沒有交集,不能對接在一起。
這正是孩子與父母的困惑。父母擠出時間陪伴孩子,但孩子卻未被滋養到,這是因為在陪伴中沒有聯結。真正高質量的陪伴,需要放下自己的事情,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心。在這樣的狀態中,關注孩子所關注的事情,看見孩子的需求,這種陪伴即便時間不長,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顯然,安琪兒的媽媽和眾多父母一樣,對孩子的內在情緒與需求處于完全未知的狀態。一對本該天然就能聯結的母女,卻始終處在無法溝通的兩個頻道中,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