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植物奧秘(2)
- 奧秘小百科
- 子夜
- 5643字
- 2014-05-16 11:26:19
據說這種樹之所以叫“判官樹”,是因為它只吸那些作惡多端的歹徒的血,而不危害好人。富有好奇心的女科考隊員拜特想親身體驗一下。她剛碰到光禿禿的枝條,那些“觸須”便從四面八方一擁而上,用一種可怕的力量將她越勒越緊。拜特的同伴嚇壞了,他們奮力用斧頭砍樹枝,但無濟于事。就在拜特奄奄一息的危急時刻,吃人樹卻做出了“無罪釋放”的“判決”,致命的“觸須”一下子自動松開了。這種吃人樹真的有正義感嗎?它是如何獲取信息,又是如何作出判斷的呢?
類似的食人植物,據說在印尼的爪哇島上也有。這些罕見的食人植物,是它們本身有這種能力呢?還是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操縱它們呢?如果結論是前者,我們就應對植物刮目相看:不僅“草木無知”的說法太迂,連“世界上曾出現過木質人類”的傳說,也須正視之,不可一概否定。
植物也“出汗”
夏天的早晨,我們在戶外,可以看到很多植物葉子的尖端或邊緣,滴下一滴滴的水珠,好像在流汗似的。有人說這是露吧!
這些水珠真是露水嗎?讓我們來細心的觀察一番,研究研究。你看,那亮晶晶的水珠慢慢地從植物葉片尖端冒出來,逐漸增大,最后掉落下來;接著又有水珠冒出來,慢慢增大,掉落下來;就這樣一滴一滴連續不斷。水是滿布葉面的,而這些水珠是從植物體內跑出來的,顯然,它們不是露水。
樹葉上的水珠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植物葉片的尖端或邊緣有一種小孔,叫做水孔可以排水。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導管,可以不斷地由水孔排出體外。外界的溫度高,天氣干燥的時候,從水孔排出的水分就很快蒸發散失了,所以我們看不到葉尖上有水珠積聚起來。如果外界的溫度很高,濕度又大,高溫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濕度過大抑制了水分的散失,這樣,聚集了大量水分,過多的水分只好直接從水孔中流出來。在植物生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吐水現象”。吐水現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為白天的高溫使植物對水的需求增大,根部大量吸水,而夜間氣溫降低,濕度又大,蒸騰作用減弱,人們在早晨就很容易看到植物吐水。
植物的吐水現象,在稻、麥、玉米等禾谷類植物中經常發生。芋艿、金蓮花等植物也有很明顯的吐水現象。芋艿在吐水最旺盛的時候,每分鐘可滴下190多滴水珠,一個夜晚可以流出10~100毫升的清水哩!
草本植物會吐水,你見過樹木吐水嗎?在熱帶森林中,有一種樹,也會吐水,而且水量比草本植物多得多,好像在哭泣似的,當地居民干脆把它叫做“哭泣樹”。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也是會“哭泣”的。在溫度高、濕度大、水蒸氣接近飽和及無風的情況下,雨蕉體內的水分就從水孔溢出來,一滴滴地從葉片上降落下來,雨蕉吐水,預示著天要下雨,因此當地有這樣的諺語,“要知天下雨、雨蕉吐,預示哭不哭?”因此,當地人都喜歡在自己的住家附近種上一棵雨蕉,作為晴雨表,這樣他們就很容易知道天氣情況了。
珍稀生物——粘菌
1992年8月,陜西省周至縣尚村鄉張寨村農民杜戰盟,到鄰縣永安村邊的渭河中打撈浮柴。忽然,他感到左腳踩著了一塊軟乎乎的東西。他把它拖到河邊一看,原來是一堆“爛肉”似的東西。他把這團“爛肉”拉回家,一稱23.5公斤。但沒想到3天后,“肉團”已長成35公斤。杜戰盟一家驚訝不已。他隨即趕到縣城,向有關部門報告了這一怪事。
隨后,西安市科委組織西北大學、西安醫科大學、西安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進行鑒定。生化、生理、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等方面的13位專家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測定后認為,這團“爛肉”既有原生動物特點,又有真菌特點,是世界罕見的大型粘菌復合體,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珍稀生物,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目前,粘菌的研究在國際上還是個空白,屬于世界生物或植物學領域的一大攻關課題。但是,粘菌曠世罕有,全世界僅在我國唐代珍貴文獻和1973年美國阿拉斯加有過兩次類似的記載和發現。唐代的記載簡單,不足為科學鑒定的依據。美國的發現,由于對粘菌保管不善,3個星期后粘菌便已死去。
據西北大學的專家們說,該生物前不久還活著,并且已經長到39公斤,研究人員把它放進一個裝有自來水的大玻璃缸中,它仍然以3%的增長速度生長著。
據有關文獻記載,粘菌屬粘菌門,它是介于動物和植物之間的一類生物體。生活史中,有一段具動物性,有一段具植物性。其行動與攝食方法與原生動物相同。但生殖時間產生孢子,而孢子具有纖維素壁,這又是植物性的。
粘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因為它罕見稀有,人們對它研究甚少,現在還無法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由于它至少具有上述兩種物體的特征,為此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感覺最靈敏的植物
一只蚊子叮在馬身上,馬會搖頭擺尾驅趕蚊子。這是因為動物有靈敏的感覺。
植物有沒有感覺呢?你看,夏天的早晨,向日葵露出笑臉,迎接東方初升的朝陽;傍晚,太陽下山了,它又面向西方,跟太陽告別。它從早到晚跟著太陽轉來轉去。合歡的小葉子一見到陽光就舒展開來,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又自動閉合起來。把一盆含苞欲放的郁金香,從比較冷的地方移到溫暖的地方,幾分鐘內就會盛開。這說明,植物受到光、溫度等刺激后,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
向日葵
如果你用手輕輕碰一下含羞草,它的葉子會很快閉合。觸動它的力量大一些,它連枝帶葉都會下垂。有人研究過,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后0.08秒鐘內,葉子就會合攏,而且受到的刺激還能傳導到別處,傳導的速度最快每秒鐘達10厘米。在印度有一種植物,人和動物一走近它,它就立即把葉子卷起來。即使你步子很輕,它也能銳敏地感覺到。
感覺最靈敏的要算那些"吃"蟲植物。達爾文曾經作過一次試驗,他把一段長11毫米的細頭發絲,放在毛氈苔的葉子上,葉子上的絨毛也能立即感覺到,馬上卷曲起來把頭發按住。還有人把0.000003毫克的碳酸銨(一種含氮的肥料)滴在毛氈苔的絨毛上,它也能立刻感覺到。這樣微小的重量,人和一般動物是無論如何感覺不到的。這可是感覺最靈敏的植物了。?
會發熱的植物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白菖蒲、魔芋、半夏、馬蒂蓮等,大多夏季開花,肉穗花序,外包淡黃色、黃綠色、紫色、白色或綠色的佛焰苞。
這種佛焰花序植物有種奇特的現象:在開花時,花部會發高熱,它的溫度比周圍氣溫高出20℃以上。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植物同人一樣,熱量是由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觀察后發現,當天南星科植物的佛焰花序成熟時,花序的某些部分達到了驚人的呼吸水平,呼吸速率QO2值超過3600,這是在高等植物中記錄到的最高速率。這時,植物組織中每小時吸收的0.2量高達它本身體積的100倍。它放出的熱量足以使佛焰花序的溫度升高20℃。用手觸摸花苞,會感到非常溫暖。
英國有種叫斑葉阿諾母的天南星科植物,美麗極了,被人稱為“杜鵑杯”、“領主與夫人”。斑葉阿諾母佛焰花序的莖部是叢生的雌花,上有雄花,不育的佛焰花序頂部有個幾厘米的棒狀物。當佛焰花序成熟時,雌雄也有很多的呼吸速率,但花序的不育部分是主要的發熱部位。
佛焰花序的產熱呼吸一般持續12小時左右,高峰期更短,只有1—2小時。科學家發現,天南星科植物在自然選擇中經受了長期的適應和演化,才形成了這種機制,而且發現是這個物種的有益的功能。它發出的熱量使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如胺和吲哚等揮發出來,用來引誘昆蟲前去授粉,促進了物種的繁衍。
白菖蒲
南美洲中部凍結的沼澤地里,有一種臭菘的花朵冒寒綻開。臭菘為佛焰花序,花期長達14天左右,花苞內始終保持著22℃的溫度,比周圍的氣溫高約20℃。花有臭味,卻引誘著昆蟲飛去群集,成為理想的“御寒暖房”。植物學家對這種植物的產熱現象進行觀察研究,發現臭菘花中有許多產熱細胞,里面有一種酶,能氧化光合產物——葡萄糖和淀粉,釋放出大量熱能。它的氧化速度驚人,簡直可同鳥類翼肌和心肌對能量的利用相比。
另一種喜林屬的芳香植物;也能發出熱量。這種植物竟像熱血動物那樣能將脂肪轉換成熱量,效率就更高了。在兩天的花期中,它們的花朵中能產生37℃的高溫。
科學家認為,植物產熱現象是植物對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它改變了局部的小氣候,促進花的氣味的揮發,招引昆蟲前去傳粉。而在這種植物的根部和韌皮部也曾發現過產熱細胞,科學家又認為,這種產熱現象能促進植物體內物質輸送加快,增強生化反應,提高酶活性,來抵御寒冷,延長生長期。
“荒漠衛士”——白刺
去過內蒙古以及西北地區的人們,一定見過一類叫作白刺的植物。也許你當時不知道它的名字,又或者熟視無睹,但它肯定在你的眼前視野中出現過。
白刺是一種典型的荒漠植物。它葡散的身軀,多而又密的分枝,護住一個個小沙丘、小荒坡。它不怕沙埋土掩,枝條在被沙埋土掩之后,極容易向下生出不定根,向上萌生不定芽,枝端也繼續向上生長。這樣沙積多高,它就爬高多少。它的枝條白白的,長著一簇一簇肉嘟嘟鮮嫩可愛的小葉片。這些鮮嫩的葉片營養豐富,本是牛、羊、駱駝喜食的很好的飼料,但無奈白刺它只肯一點一點地施舍給它們,因為小枝頂端幾乎無一例外地都硬化成的枝刺不答應。白刺不炫耀它的的花朵,它的花小,5個白色的小花瓣。許多小花組成蝎尾狀聚傘花序,看上去密密的一小片。白刺結的果肉質多汁,里面含一粒種子,可稱為漿果狀核果,熟時暗紅色,汁液豐富。白刺果實酸甜可食,可治肺病和胃病;也能用以釀酒和制醋;果核還可榨油。
白刺
在白刺的同屬兄弟中,大白刺的果個頭最大,直徑15~18毫米,且酸甜可口,故有“沙漠櫻桃”之稱。如果讓豬吃大白刺果,有催肥之效。人類現在都流行減肥,也許就不適合吃了。另外,還一種常見的叫小果白刺,又叫西伯利亞白刺。顧名思義,它的分布遠及西伯利亞,在我國華北及東北沿海鹽堿沙灘也有。它同白刺、大白刺的區別除果實小一半之外,葉片卻以多一倍的數量簇生在一起,白刺、大白刺2~3枚簇生,小果白刺4~6枚。
無論白刺、大白刺,還是小果白刺,它們都是沙漠和鹽堿地區重要的耐鹽固沙植物。它們耐鹽堿、耐沙埋;它們積聚流沙和枯枝落葉而固定的沙丘人們稱之為白刺包。據觀察,白刺包固定的沙丘和其它的沙生相比是最牢固有效的,別的植物的枝條多高傲地向上伸展著,只顧生長自己的,而白刺卻不同,它用全身的枝條護壓著沙丘,它要同沙塵暴作斗爭。
白刺,真可謂沙丘的守護神,荒漠的衛士。?
渾身是寶的“怕癢樹”——紫薇
紫薇屬干屈菜科,人們俗稱它“怕癢樹”,是樹木中一種奇特的樹種。紫薇為花葉喬木,又名無皮樹、滿堂紅、百日紅。由于花期特長,7月至10月花開不斷,故名百日紅。
宋代詩人楊萬里詩贊頌:“似癡如醉麗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誰道花無紅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明代薛蕙也寫過:“紫薇花最久,爛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續放枝。”
北方人叫紫薇樹為“猴刺脫”,是說樹身太滑,猴子都爬不上去。它的可貴之處是無樹皮。物以稀為貴,世界上千樹萬木之中有幾種是無皮的?年輕的紫薇樹干,年年生表皮,年年自行脫落,表皮脫落以后,樹干顯得新鮮而光滑。老年的紫薇樹,樹身不復生表皮,筋脈挺露.瑩滑光潔。
紫薇樹長大以后,樹干外皮落下,光滑無皮。如果人們輕輕撫摸一下,立即會枝搖葉動,渾身顫抖,甚至會發出微弱的“咯咯”響動聲。這就是它“伯癢”的一種全身反應,實是令人稱奇。
紫薇
紫薇屬共有4個種,有赤薇、銀薇、翠薇等。以花瓣藍色的翠薇最佳,為圓錐花序,著生新枝頂端,長達20厘米,每朵花6瓣,瓣多皺襞,似一輪盤。花開滿樹,艷麗如霞,故又稱滿堂紅。結果為蒴果,狀如大豆,內有種子多粒,11月成熟。
紫薇原產中國,分布于長江流域,華南、西北、華北也有栽培,它的適應性很強。
紫薇耐旱、怕澇,喜溫暖潮潤,喜光,喜肥,對二氧化硫、氟化氫及氮氣的抗性強,能吸入有害氣體。據測定,每千克葉能吸硫10克而生長良好。紫薇又能吸滯粉塵,在水泥廠內距污染源200~250米處,每平方米葉片可吸滯粉塵4042克。因此,它是城市、工礦綠化最理想的樹種,也可作盆景。
紫薇還具有藥物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論述,其皮、木、花有活血通經、止痛、消腫、解毒作用。種子可制農藥,有驅殺害蟲的功效。葉治白痢、花治產后血崩不止、小兒爛頭胎毒,根治癰腫瘡毒,可謂渾身是寶。
多肉多刺的仙人掌
仙人掌形態變化無窮,千姿百態,有圓的、有扁的,或高、或矮,有的長條條,有的軟乎乎,真是形形色色,古怪奇特。
仙人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多肉多刺的古怪形狀呢?
這是因為仙人掌原產南美和墨西哥,由于長期生長在干旱沙漠環境里,為了適應這種生存環境,多肉多刺的形狀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減少蒸騰和貯藏水分。
通常,植物生長需要大量水分,但吸收的水分又大部分消耗于蒸騰作用,葉子是主要蒸騰部位,大部分水分從這里跑掉。據統計,植物每吸收100克水,大約有99克從植物體里跑掉,只有1克保持在體內。
仙人掌
在干旱環境里,水分來之不易,為對付酷旱,仙人掌干脆堵住水分的去路,葉子退化了,有的甚至變成針狀或刺狀(一般把它看作變態葉),從根本上減少蒸騰面,緊縮水分開支。
有人做過實驗,把同樣高的蘋果樹和仙人掌種在一起,在夏天里觀察它們一天的失水量,結果是蘋果樹10~20公斤,而仙人掌卻只有20克,相差上千倍。
仙人掌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蒸騰,一方面卻大量貯水。仙人掌的莖干變得肉質多漿,根部也深入沙漠里。這種肉質莖能夠貯存大量水分,因為這種肉質莖含有許多膠狀物,它的吸水力很強,但水分要想散逸卻很困難。仙人掌正是以它體態的這些變化來適應干旱氣候,才得以繁殖生存的。
總之,仙人掌的多肉多刺性狀的作用就是為了減少水分蒸騰和貯藏水分,是它適應生存環境的需要。
酷似人形的人參、何首烏
人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別名有:神草、地精、天狗、孩兒參、人銜、黃參等。由于它的根部類似人形,人們便把它稱為“人參”。人參通常以根入藥。
在我國古代神話里,認為任何東西都會接受“日精月華”,時間久了都會成“精”,具人形,通人性。因此就有了“人參精”的說法,并且認為食用之后會長生不老、成仙等等。
不過,也有少數的人參卻真有人的樣子。新鮮人參皮色黃潤、細嫩,與人的皮膚就有點像了,如果在主根兩側對稱地長有兩根側根,而主根又在不遠處分叉,那么有“胳膊”有“腿”,更像人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