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的選擇
▼從作品使用目的來考慮選擇相機
一般來說,照相機分為小型相機、中型相機和大型相機三大類。小型相機一般指35毫米相機,畫幅尺寸為24毫米×36毫米,也是最常用的相機。中型相機一般指120相機,畫幅尺寸有6厘米×4.5厘米、6厘米×6厘米、6厘米×7厘米、6厘米×9厘米、6厘米×12厘米等,一般為商業人像或專業攝影師較常用的相機。大型相機一般指4英寸×5英寸以上,包括5英寸×7英寸、8英寸×10英寸等大畫幅相機,一般為商業廣告或是風光攝影師較常用的專業相機。
作為選擇攝影器材和材料的順序,不同層次、不同觀點的人各持己見。一般來說,新聞報道或是生活速寫等多以使用比較靈活輕便的135小型相機為主。而以人像和時裝等以人物為主的商業攝影則多選擇兼顧描寫力和具有一定機動性能的中型畫幅相機。對于風景攝影、建筑攝影和商業廣告攝影等對畫質要求較高,同時又要求有較大焦點平面、景深調節功能的,則多選擇大畫幅相機。
使用的相機所攝得的底片尺寸越大,拍出的照片在顆粒性(Graininess)、影調(Tonal gradation)、清晰度(Definition)等方面都會有比較優越的表現。如果從制作作品品質上考慮,當然是攝影畫幅越大,最終成像的品質便會越高。但同時,相機越大,攜帶就越不方便,機動性能就越差。但大畫幅相機最大的優點是,拍攝后的個別沖洗處理(特別是黑白攝影)及影調控制將比較自由方便。同時,攝影原版尺寸越大也意味著放大倍率越小,所以即使使用ISO400左右的高感光度膠片,最后也能得到相對比較精細具有優良顆粒性和質感描寫的照片。
從制作黑白攝影作品的角度上考慮,我們不妨按順序來分析以下幾點:
1.首先明確作品的使用目的和品質要求是什么。也就是說,我們要明確作品的最終用途是作為印刷底稿,還是需要保存的作品?不同的用途對照片有不同的品質要求。
2.作品只需印樣,還是需要放大?要確定最終完成作品的尺寸。
3.選擇適合使用的相紙,以求能完美地體現作品的要求和品質。
4.確定使用放大機的種類,是“聚光式”“散光式”,還是“聚散光式”放大機?
5.明確所使用的膠卷是什么,與最終作品使用目的和品質要求是否一致?包括膠片的尺寸、感光度和顆粒性等。
6.底片的沖洗制作同樣要與作品的使用目的和品質要求相一致,包括密度、反差控制并與放大機的種類相結合。
7.最后考慮相機和鏡頭的選擇。它們要與膠卷特性相配合,最終影調效果要求同作品使用目的和品質要求相一致。
▼不同畫幅尺寸和面積比較
表3-1 畫面尺寸和面積比

▼不同畫幅相機畫面構成特點

圖3-1 135經典相機徠卡(Leica)M6

圖3-2 135專業相機尼康(Nikon)F5
小畫幅相機
35毫米畫幅相機
35毫米畫幅相機也稱作小型相機。其畫幅尺寸為24毫米×36毫米,橫豎比例中橫向稍顯得修長一些。對于拍攝風景等比較寬闊的被寫體來說,是比較容易取景的畫幅。中型6厘米×9厘米畫幅相機也具有相同的比例特點。
35毫米相機由于底片很小,制作照片一般需要放大。但不適合制作大倍率放大的照片。如表3-2所示,35毫米的底片放大到20英寸×24英寸時,放大倍率已達到16倍,顆粒狀往往已十分粗糙,影調和質感的表現也已超過極限。
另外,機動性能好、速拍性好既是小型相機的長處,也是其短處。拍攝速度快往往容易養成先拍為快的習慣,容易在不經意中犯了相機晃動、對焦不準確的基本技術性錯誤。也容易產生多拍幾張總會有一張好片的僥幸心理,忽視了對拍攝物的冷靜思考和觀察,這都是使用小型相機時必須注意的。
表3-2 不同畫幅放大倍數對比

注:其數值經過四舍五入。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圖3-3 布勒松

圖3-4 《巴黎摩佛達街》,1954年,布勒松攝

圖3-5 《巴黎車站》,1932年,布勒松攝

圖3-6 《海勒斯區》,1932年,布勒松攝

圖3-7 《克什米爾斯林格區》,1948年,布勒松攝
中畫幅相機
6厘米×4.5厘米畫幅相機 6厘米×4.5厘米畫幅相機是中型相機中畫幅最小,也是最輕便的相機。其畫面比例同普通電視畫面十分接近。畫面構成比較平實一些,也比較接近人們的視覺習慣,作為中型畫幅相機的入門機,可以說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相機。現在,時裝、人像攝影師使用的比較多。
6厘米×6厘米畫幅相機 在正方形畫面中,具有把視線集中到畫面中心的構圖特性。所以,如果是拍攝風景等具有橫向擴展的被攝體時,便要求攝影者具有一定的畫面構成能力,可以說,這是專業指向較強的中畫幅相機。

圖3-8 6×6畫幅的經典哈蘇相機

圖3-9 小型化的富士6×9相機

圖3-10 性價比優越的賓得6×7相機
6厘米×7厘米畫幅相機 比較接近正方形的畫面,它既沒有6厘米×4.5厘米的平易,也沒有6厘米×6厘米的個性,可以說是一個中庸畫幅的中型相機。6厘米×7厘米相機基本上是面向專業攝影層的中型相機,也是商業人像,包括婚紗影樓中使用率最高的相機,這也和最后剪裁時有相對寬松的余地有關。
歐文·佩恩(Irving Penn)

圖3-11 歐文·佩恩在拍攝現場

圖3-12 《畢加索》,1957年,歐文·佩恩攝

圖3-13 《裸背女郎》,紐約,1961年,歐文·佩恩攝

圖3-14 《為女郎點煙的男人》,紐約,1949年,歐文·佩恩攝

圖3-15 《三個阿薩羅尼人》,紐約,1970年,歐文·佩恩攝
大畫幅相機
大畫幅攝影一般是指采用4英寸×5英寸以上畫幅的大型座機拍攝。與中、小型相機相比,大畫幅相機具有特殊的移軸調整功能,可以人為控制畫面的清晰范圍和透視效果。

圖3-16 單軌相機的經典——仙娜P2相機

圖3-17 雙軌相機的經典——林哈夫相機

圖3-18 星座8×l0雙軌相機
4英寸×5英寸底片的有效面積將近120平方厘米,是135小型相機畫幅面積的約14倍、6厘米×4.5厘米畫幅的4倍以上。其精細的描寫能力即使是相對于中型畫幅相機來說,也相差一個級別。
拍攝4英寸×5英寸以上的大畫幅相機時,拍攝者需要具備如下幾點要素:
相當的畫面構成技術
在正常情況下,取景框中的成像是上、下、左、右相反的逆向成像,拍攝者要有一個習慣過程,雖然可以選購正像配件,但相當笨重。由于畫面較大,取景磨砂玻璃中間比較清晰明亮,因此,拍攝者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于畫面中間,而忽視周邊景物。
冷靜的取景心態 由于體積大、笨重,架設過程煩瑣,拍攝者在取景時容易產生懶惰心態。特別是拍攝動態被攝體時,如果沒有一個寬容和冷靜的心態,取景時往往容易顯得急躁和不知所措。
對攝影本體語言要有一種探索、追求的恒心
西方攝影最早是從大畫幅開始的,許多經典大師從過去到現在,還在使用大畫幅相機。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攝影的發展缺少這一階段,使不少攝影者對攝影語言理解不夠準確,對技術掌握不夠精到。
具有良好的體力和耐心
使用大畫幅相機拍攝時,拍攝者要不惜體力把相機移動到最理想的位置,還要不計時間等待良機的到來,切莫心急。另外,去拍攝外景時,裝卸膠片、清潔片盒是一項相當煩瑣的工作,馬虎不得,一定要認真、耐心。
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

圖3-19 愛德華·韋斯頓

圖3-20《裸女》,1936年,愛德華·韋斯頓攝

圖3-21《裸女》,1936年,愛德華·韋斯頓攝

圖3-22《青椒》,1930年,愛德華·韋斯頓攝

圖3-23《奧塞諾沙丘》,1936年,愛德華·韋斯頓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