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影調復制的基本過程
黑白影調復制一般要經過下列幾個過程:
1.拍攝——通過照相機鏡頭在感光膠片中結像,形成潛影。
2.沖洗膠片——通過對膠片的沖洗,控制底片的反差,以求得一張密度適宜的底片。
3.放大——通過放大機鏡頭在感光紙上結像,并通過加減光對局部影調進行調整,采用不同的相紙、藥液來控制照片的反差,以求得一張理想的照片。
根據美國柯達公司研究實驗室曾做的一項統計,以不同的時間、地點、光線,在100個戶外場景做了實驗的統計采樣,結果發現其中景物的比值最低的是27∶1,最高的是760∶1,而出現頻率最多的則是160∶1。一般來說,對一個日光下的普通物體,從非光滑面的黑暗部分(在照片上表現為能辨認出來比最深黑度略淺的影調)到漫射的強光部分(充分受光的白色部分)進行測定,它可記錄下來的亮度范圍約是160∶1;而室內景觀的亮度比值根據統計也和室外的狀況差異不大,平均也是160∶1左右,我們都稱之為“正常反差”或“標準反差”,這時明暗差異約為71/2級光圈。在大部分情況下,總亮度范圍甚至會更大一些,因為有些更黑暗的部分將表現為無影調,即相紙的最深黑度。還有一些明亮的高光,如畫面上出現的直接光源和金屬、玻璃以及類似物體表面的反光,也將表現為影調的另一極端,即純白的相紙紙基。

圖2-1
現代照相機中高品質鏡頭的眩光是輕微的,但即便是少量眩光也足以降低投影在膠片上的光學影像的亮度范圍約1級左右光圈,也就是說,會將平均亮度范圍從160∶1降低至80∶1左右,明暗差異約為61/2級光圈。這對于強光部分和中等影調部分的關系一般來說影響不大,但弱光卻能降低最暗部分中各種不同深淺的影調,從肉眼看來,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大容易辨認,因為它們的局部幅度已經被壓縮了。

圖2-2 黑白影像從被攝物到底片的形成圖解
從圖2-3可以看到,從被攝體到底片再到照片,產生最大程度的壓縮是亮部。所以,要想得到最佳質量的照片,底片應盡可能避免曝光過度,因為過多的曝光會使底片增加不必要的密度,使顆粒變粗,分辨率降低,照片上的黑暗影調過淺。不過,同樣也要避免曝光不足,因為曝光不足的結果是,對膠片特性曲線上趾部的已經被壓縮的黑暗部分,只能記錄出微量的密度差別,因此暗部就會進一步被壓縮。中間影調被壓縮的程度一般相對于暗部和亮部要小得多,所以,它們的比例關系受到歪曲的會比較少。

圖2-3 典型的攝影影調再現示意圖
在特性曲線的直線部分發生的壓縮程度可以通過顯影加以適當控制,可決定壓縮多少或擴張多少,并相應地可以用減少或延長膠片的顯影時間來得到控制。供聚光式放大機用的底片,其可印出影像的總密度范圍要求約是0.80,供散光式放大機用的底片約是1.05。當光線通過底片時,各種密度便成為各種不同程度的明亮部分在相紙上進行曝光,在一張曝光與顯影適當的底片上,160:1的物體的所有影調都將表現出來。
相紙乳劑具有一種反應特性,能補償底片的影調壓縮。相紙特性曲線的趾部下降比較急,所以,它在暗部對底片密度的分離作用,在比例上比中間影調和強光部分要大得多,結果是恢復了暗部影調還原的平衡,與原物大致相似。
實際上,在最暗部分和最亮的漫射強光部分,仍有些壓縮,所以總的亮度范圍比原物體要小。在一幅用光面相紙制作的典型的全范圍黑白照片中,160∶1的物體亮度范圍,在洗出的照片影調上表現為64∶1(6級光圈)的亮度范圍,處于亮度范圍兩端的最深乳劑黑度和紙基的純白度,能將亮度范圍擴展到大約115∶1(62/3級光圈)。不過,在這些最暗和最亮部分,已經看不到紋理、影調和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