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交通運輸是現代社會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之一,作為區域內部和區域間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技術流的載體,對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優化等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交通運輸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交通運輸的方式、規模不斷發展變化,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相互配合、分工協調,形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適應地區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成為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此后,國家先后制定了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推進,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逐步改善。

西南沿邊地區包括廣西、云南、西藏三個省(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具有民族集聚、資源豐饒但發展落后、安全維穩責任重大等特征。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歷史等原因,西南沿邊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存在交通子系統供給規模和結構不合理,交通子系統之間有效銜接有待加強,與東盟國家、周邊省區互聯互通亟須加強,交通網絡布局、運輸服務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有待加強等問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陸海新通道等國家規劃的實施與推動,如何主動融入相關戰略規劃建設,西南沿邊地區面臨提升自身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服務國家提升對外開放、產業合作等任務要求的雙重壓力。而交通基礎設施作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和經濟布局的關鍵因素,為適應西南沿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設適合區域發展需求、聯通國內外、覆蓋城鄉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至關重要。因此,研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背景下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當前西南沿邊地區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現狀如何?是否滿足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其交通運輸體系對西南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產業集聚存在何種影響?如何構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背景下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如何確保其順利實施?本書正是筆者在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背景下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探討的研究成果。

本書圍繞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背景下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按照“理論基礎—現狀分析—問題診斷—實證分析—經驗借鑒—發展戰略—保障措施”這一邏輯主線層層遞進,采用歸納演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比較分析等方法,重點研究了西南沿邊地區交通運輸體系的現實特征與問題,實證分析了交通運輸體系對西南沿邊地區經濟增長、制造業集聚等方面的影響,并對當前西南沿邊地區面臨的戰略機遇進行了梳理,提出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戰略及實施保障措施,由此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研究框架與研究內容。全書由七部分十個章節組成。

與既有研究相比,本書的主要建樹與創新之處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選取綜合交通體系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西南沿邊地區作為研究對象。西南沿邊地區屬于經濟社會和交通運輸發展水平欠發達地區,但同時面臨西部大開發戰略、沿邊沿疆開放戰略以及民族支持政策等多重疊加的發展戰略機遇。研究發現,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既具有西部沿邊地區特性的典型問題,又面臨西南沿邊地區所特有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與各交通子系統的戰略機遇。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適用性和代表性。②基于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存在的問題、實證分析結果、戰略機遇,以及國內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成功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切合西南沿邊地區實際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戰略目標、總體戰略與細分戰略,并從機制體制保障與政策保障兩方面提出實施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的保障措施。③從經濟增長和制造業集聚兩個視角實證研究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西南沿邊地區的影響,發現一些不同于全國和東部地區的研究結論,充分說明了西南沿邊地區的特殊性。實證發現的不同類型交通運輸方式、不同等級的交通基礎設施對西南沿邊地區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為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總戰略和細分戰略的構建以及保障措施等提供了實證依據,進一步豐富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理論。④綜合構建了基本面板回歸計量模型、考慮調節效應的面板計量回歸模型和考慮時間滯后效應的面板計量模型,采用固定效應來分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西南沿邊地區的影響。在實證研究中,首次選擇市場化程度作為調節變量,選擇規模經濟、投資率、對外貿易、人力資本、勞動力成本等一系列影響因素作為控制變量,擴展了控制變量,豐富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理論研究方法,同時也增強了模型和研究結論的全面性、可靠性和準確性。

本書的主要結論和基本觀點包括以下四點。

(1)西南沿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低下、區域差異明顯和社會維穩壓力大的特點。西南沿邊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以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為交通運輸方式的全方位交通干線網絡持續完善;二是交通支撐對外開放新格局作用逐漸顯露;三是綜合交通運輸樞紐與城市交通建設不斷改善;四是綜合交通管理質量不斷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①各類交通子系統供給規模和結構不盡合理;②各類交通子系統的有效銜接有待加強;③與東盟國家、周邊省份互聯互通亟須加強;④交通網絡布局、運輸服務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有待加強;⑤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政策、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2)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西南沿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制造業集聚影響表現在:①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與經濟增長、制造業集聚在地理空間分布上存在一致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經濟增長和制造業集聚。②公路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制造業集聚的促進作用大于鐵路基礎設施。③不同等級的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制造業集聚的促進程度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一級公路促進作用最大;高速公路、二級公路促進作用不顯著,但對經濟增長和制造業集聚的影響也存在細微差別;低等級公路對制造業集聚作用不明顯,但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顯著正向影響。④市場化程度在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和制造業集聚的影響過程中起著顯著的調節作用,交通基礎設施在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對經濟增長和制造業集聚的作用越顯著。

(3)國內外經驗啟示如下:①超前布局大交通發展戰略;②著力構建集約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③優先發展城市交通運輸;④注重交通運輸體系的智能化、信息化和人性化。

(4)結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在梳理西南沿邊地區的戰略機遇的基礎上,得出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總體戰略目標,以構建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和輻射中心為目標,從構建九大(五縱四橫)綜合運輸通道、優化五張網絡、打造多層級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優化發展城際城市交通、提高運輸服務水平等方面形成內暢外通、便捷高效的“多核心多重點九通道”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并從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和城市交通等五個方面提出細分戰略。從機制體制與政策(財稅、金融、資源環境、科技創新)兩方面提出實施發展戰略的保障措施。

當然,本書提出的一些觀點和結論還有待實踐進一步檢驗。同時,本書在研究過程中參考了眾多國內外專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平市| 盐山县| 南靖县| 霸州市| 密云县| 都兰县| 澄迈县| 金沙县| 眉山市| 临潭县| 育儿| 同心县| 门源| 天等县| 阿图什市| 南江县| 红河县| 屏山县| 鞍山市| 广南县| 平顶山市| 信宜市| 手机| 寿阳县| 南通市| 德江县| 白水县| 肇庆市| 屏东县| 望谟县| 榆树市| 德化县| 任丘市| 封开县| 德钦县| 泸定县| 化州市| 原阳县| 忻城县| 玉溪市|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