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貿易試驗區與區域對外開放研究:兼論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與發展
- 曹鑫
- 8880字
- 2021-01-22 20:13:00
第二節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綜述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FTA)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關稅主體,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商定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進一步取消市場準入限制,降低或取消關稅或非關稅壁壘,實行優惠政策和特殊監管制度,推動自由貿易,增加國際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互幫互助,促進共同發展。自由貿易區通常采用原產地規則,非成員國(地區)不可享受上述優惠政策。可見,自由貿易區是由至少兩個國家或行政上獨立的經濟體組建的,對貿易和投資存在特殊安排的區域。這種區域性的安排不僅包括產品貿易自由化,還涉及服務貿易、投資、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化等其他領域的協定,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施多雙邊合作戰略的手段。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為減輕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和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加入世界區域經濟合作是大勢所趨。自由貿易區的作用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第一,建立和發展自由貿易區是參與當前世界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形式,也是促進成員國(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各國(地區)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為各國(地區)間的貿易提供便利,推動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的重要途徑。第二,自由貿易區的組建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國貿易、投資等方面的聯系,極大地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第三,有利于促進各成員國(地區)內的經濟結構改革,推動本國(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日本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世界上三大自由貿易區。其中,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第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差距甚大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建立的自由貿易區,它是以發達國家(美國)為主導的,南北雙方為共同發展、合作共贏而建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歐盟和日本簽署的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于2019年2月1日正式生效,歐盟—日本自由貿易區成為世界上最大,惠及6億人口的自由貿易區。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這三大自由貿易區在成立背景、成員情況、發展現狀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為其他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組建自由貿易區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
(二)自由貿易園區
自由貿易園區(Free Trade Zone,FTZ)是指在某一國家或地區境內設立的實行優惠稅收和特殊監管政策的小塊特定區域。自由貿易園區與自由貿易區的不同之處在于,自由貿易園區只涉及一個獨立的關稅主體,該關稅主體通過在境內劃定一個在對外經濟活動中依據自己的法律法規、實行特殊經濟管理體制和特殊監管政策的特定經濟區域,著力于擴大對外開放,降低對外貿易成本。為了區分FTA和FTZ這兩個概念,商務部及海關總署于2008年發函,提出將FTA和FTZ分別翻譯為“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園區”[《商務部海關總署關于規范“自由貿易區”表述的函》(商國際函〔2008〕15號)]。它的突出特征主要體現在:①實施“境內關外”的政策。所謂的“境內關外”是指在自由貿易園區的商品雖然實際仍處于本國(地區)境內,但是可視為境外商品,享受免稅或保稅等相關優惠政策,免受海關監管制度。即“放開一線(對商品開放國境線),管住二線(對區內的商品嚴格管制,管住與非自由貿易園區的分界線)”?!熬硟汝P外”政策的實施對推進貨物貿易便利化和降低商品貿易成本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②功能不斷增加,趨于綜合化。隨著自由貿易園區數量的不斷增多,自由貿易園區的功能也趨于多樣化。原本只允許在區內進行貨物轉口和進出口業務,不允許在區內進行拆包零售和制造加工的商業自由貿易區和以進口免稅原料、半成品、產成品和零部件等進行出口加工為主要業務的工業自由區開始逐漸融合,自由貿易園區的功能開始趨于綜合化。現如今的自由貿易園區大多集合進出口貿易、貨物轉口及分撥、保稅倉儲、商品展銷、商業性加工、金融等各種功能于一體,自由貿易園區功能的多樣化和綜合化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自由貿易園區內商品流轉的運行效率和對外貿易過程中的抗風險能力。③區內各方面高度自由。自由貿易園區設立的主要目標是推動貿易自由化,降低國際貿易成本。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自由貿易園區內的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由,包括貨物進出自由、轉口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等。在自由貿易園區內,商品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雙向投資等各個方面均可享受到優惠的特殊區域性安排。高度自由的自由貿易園區為商品貿易自由化、國際投資自由化以及服務貿易便利化都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三)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推行的自由貿易試驗區(Pilot Free trade zone,PFTZ),與自由貿易園區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自由貿易試驗區繼承了自由貿易園區的突出特征,同時又在這一基礎上加強制度創新,深化改革,推動開放發展。自貿區的突出特點在于:①功能綜合化,覆蓋范圍廣。當前我國設立的自貿區綜合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和自貿區保稅片區的基本功能,涵蓋的業務范圍包括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商業性加工、國際投資等眾多領域。②立足于國家戰略層面,推動制度創新建設。我國設立自貿區是國家實現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承擔著推動投資管理制度創新、監管制度創新、金融制度創新、政府管理創新和法制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③把握實際情況,謀求最優發展路徑。我國設立的自貿區在發展過程中均緊密結合本國國情,突出本國的要素稟賦。近年來,國務院陸續批準建立了18個自貿區。2013年9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上海,這是中國最早掛牌成立的自貿區;2015年4月,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獲批;2017年3月,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自貿區成立;2018年10月,國務院同意設立海南自貿區;2019年8月,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這6個自貿區獲批揭牌。自貿區的設立,是中國為了積極加強對外經濟合作,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而做出的重大舉措。目前獲批的18個自貿區依據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探索不同的發展方向,實現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與過去設立的自由貿易園區不同的是,我國的自貿區不再滿足于成為過度依賴優惠政策的“政策洼地”,而是致力于建設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積累經驗、探索新途徑的“制度創新高地”。
中國自貿區,就是中國探索和嘗試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在發展過程中要突出自貿區的“試驗”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內通過先行改革,逐步積累在全國范圍內可推廣、可復制的寶貴先行經驗,探索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改革的制度框架;另一方面,對外進一步擴大開放政策,提高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成為加強區域間經濟合作、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減少國際貿易摩擦、提高國際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二、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經濟效應
發展自貿區是我國經濟向多領域、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助推劑。分析我國自貿區所帶來的經濟效應,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自貿區促進我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方向轉變,同時更好地利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本節對我國自貿區產生的經濟效應研究的文獻總結主要集中于經濟增長效應、貿易促進效應、外商直接投資引致效應、產業結構升級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這四個方面。
(一)經濟增長效應
當前針對自貿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經濟增長效應方面。王利輝等(2017)基于面板數據,利用政策效應評估方法中的合成控制法,分析建設上海自貿區對上海經濟發展的影響,發現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對上海的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及進出口額均產生了積極影響。其中,對于實際人均GDP的影響較為顯著。殷華等(2017)通過上述方法得到相同的結論,還通過對比上海的反事實方法評估出經濟績效與實際的經濟績效,進而估算出上海設立自貿區所帶來的制度紅利。同時提出,上海自貿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化改革,推動開放發展,將會帶來長期顯著的經濟效應。應望江等(2018)通過面板數據評估政策效應,利用合成控制法構建了滬、津、閩、粵季度經濟增長率的反事實路徑,衡量了建立滬、津、閩、粵四大自貿區所產生的區域經濟增長效應,結果表明,建立中國自貿區的政策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黃啟才等(2018)同樣采用上述方法,將建立福建自貿區看作是一項政策干預實驗,研究福建自貿區對福建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探索了自貿區政策在貿易、投資和消費等方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認為自貿區政策主要通過投資渠道推動福建的經濟增長,同時這種影響呈現出長期的動態特征。劉秉鐮等(2018)采用合成控制法對在滬、津、閩、粵設立的4個自貿區從經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商品進出口貿易等方面進行評價,認為這4個自貿區的建設與發展對當地經濟都產生了促進作用,但不同自貿區的經濟影響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基于這種差異化的影響,結合各自貿區的政策選擇,希望能對自貿區未來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方面提供借鑒。周明升等(2018)采用相同的方法,基于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的制度創新對上海經濟發展的影響路徑,發現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對上海產生了經濟增長等經濟效應的影響。張軍等(2018)則選取2009—2017年中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運用雙重差分方法研究建設自貿區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動態效應。研究發現,自貿區的設立有效地促進了地區經濟增長,但沿海型和內陸型自貿區的經濟增長具有差異性,且自貿區經濟增長效應呈“U”形趨勢。葉修群等(2018)使用雙重差分法對成立較早的滬、津、閩、粵4個自貿區與地區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第一,自貿區的建立對地區GDP的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這種促進作用也存在明顯的滯后性。第二,通過反事實分析可知,自貿區對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存在差異。
(二)貿易促進效應
推動貿易自由化和貿易便利化是自貿區建立和發展的目標之一,貿易促進效應是自貿區推動經濟發展所產生的重要經濟效應。趙文濤等(2018)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發布的背景下,首先,基于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替代效應理論分析CEPA政策下投資對貿易效應影響的作用路徑;其次,進一步探索CEPA政策發布后廣東與香港之間投資與貿易的相互作用關系;最后,提出CEPA政策背景下,新一輪廣東自貿區建設不僅要著力于放寬引資渠道,還要加快引進香港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相關管理經驗,推動粵港澳地區融合發展。儀珊珊等(2018)將設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作為一項準自然實驗,選用雙重差分法分析貿易自由化對出口產品轉換的影響,研究表明,自貿區內貿易自由化的學習效應和競爭效應對產品出口和退出行為存在明顯的抑制作用。陳勇兵等(2015)基于中國對東盟各國的HS-6位產品的出口貿易額,分析在中國—東盟自貿區設立的背景下,中國對東盟出口的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結構及其決定因素。研究發現,中國—東盟自貿區推動了出口的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的提升,集約邊際效應在中國與東盟的出口貿易之間起到了主要作用。林常青等(2014)利用生存分析法,大致測算了中國對外出口貿易商品的生存時間和生存率,探究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對中國出口持續時間的影響,研究了不同類型產品在不同規模報酬和差異化程度下的產品出口持續時間特征以及產生的中國—東盟自貿區效應,認為自貿區建設應一方面通過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生產率,進而延長中國出口持續時間,另一方面需要關注競爭力相對較弱的規模報酬遞增的制造業產品和差異化產品,穩定中國的出口貿易關系。李春頂等(2018)利用反事實的模擬方法,衡量并對比了中國的大型區域貿易協定在貿易、產出、就業、福利等方面產生的效應,研究表明,現有的大型區域貿易協定對中國的貿易、產出、就業、福利等方面都產生正面影響,同時定量評估了由中國主導或參與的大型區域貿易協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陳紅蕾等(2019)選取2001—2017年滬、津、閩、粵的4個自貿區的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法探究設立自貿區對貿易流量和貿易方式的作用效應,研究發現,營商環境、政策的落實與穩定性是影響自貿區貿易效應的重要因素。
(三)外商直接投資引致效應
當前研究的國際資本流動主要指的是國際資本流入和流出,包括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兩種形式,學術界大多通過定量的實證研究分析自貿區對資本流動的影響。
譚文君等(2019)利用合成控制法探究上海自貿區實施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服務業資本流動的影響以及作用路徑,結果表明,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擴大服務業開放方面產生顯著的積極作用,同時對推動資本流動速度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的資本流動速度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屈韜等(2018)以滬、津、閩、粵的自貿區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了在以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推動金融創新和擴大服務開放為主要目標的新一輪改革中,良好營商環境的構建帶來的促進消費、擴大市場規模、集聚服務要素、推動貿易等效應以及上述效應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黃啟才等(2018)選用合成控制法,實證分析了上海自貿區政策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結果表明,自貿區的建立推動了區域的外資引入,同時指出,較高的外資服務水平和良好的企業營商環境比一般的優惠政策有著更大的吸引力。韓瑞棟等(2019)以滬、津、閩、粵的自貿區作為準自然實驗,選用同樣的方法探究自貿區的建立對國際資本雙向流動的影響效應,認為自貿區的成立對跨境資本的雙向流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由于資本流入和流出的影響程度不同,不同自貿區所輻射的不同區域的資本流動也具有差異性。譚建華等(2019)基于我國成立的不同批次的自貿區所輻射區域內的上市公司數據,使用DID雙重差分法分析了成立自貿區與提高企業投資效率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在中西部地區和自貿區輻射區域內的非創新型企業中,自貿區的成立通過集聚人力資源,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提高了企業投資效率。項后軍等(2016)利用雙重差分模型證實了上海自貿區對上海資本流動存在較大的促進作用,且在促進對外投資方面較實際利用外資的作用效果更為顯著,同時通過安慰劑檢驗證實了上述觀點。他們還認為,貿易進出口的變化對應的是資本的跨境流動,通過自貿區對貿易進出口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推斷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對上海資本流動的促進作用,故通過研究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對貿易進出口的影響,進而實證研究了自貿區的成立對上海資本流動的影響。
(四)產業結構升級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
殷閩華等(2018)通過研究福州自貿區的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基本情況與相互作用關系,探究自貿區產業結構升級與土地利用結構優化之間的影響機制,認為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會引發土地經濟效益和環境經濟效益的提高,對自貿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進而提出通過土地用途轉換、空間重構、用地結構變化和效益提升等途徑優化用地結構,從而推動自貿區產業結構升級。李世杰等(2019)使用回歸控制法,基于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兩個角度,研究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效果,基于自貿區的政策試點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存在具有差異性的作用效果,認為應通過縮短負面清單改進投資管理制度、優化營商環境、推動貿易監管制度創新、轉變政府職能,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余振等(2014)運用面板數據分析方法探究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主要成員國產業區位效應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自貿區內,減少貿易壁壘、擴大稅收等優惠政策分別通過“第一性質”因素和“第二性質”因素對產業區位效應產生較大影響。
三、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制度創新
中國自貿區作為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核心環節,也是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經驗的自由貿易區“試驗田”。自貿區的建立推動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眾多學者也積極探索研究中國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并獲得了大量學術成果。
劉征峰等(2018)基于透明度和法治的角度,研究了負面清單模式、透明度原則以及法治改革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認為透明度原則對我國法治改革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負面清單的內容對透明度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負面清單模式不僅是金融資本管理方面的創新,更是我國法治思維的一次創新。楊志遠等(2016)通過研究上海自貿區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下服務水平的變動情況,探究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在TPP背景下對自貿區服務業的重要作用,鼓勵一些具體行業為自貿區服務業進一步開放發展作出貢獻。馮凱等(2019)基于頻數法對上海自貿區的服務業開放度進行分析測算,證實了自貿區服務業對外開放度從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不斷增長,同樣也指出,自貿區內部分行業仍存在較大的開放空間,最后提出進一步優化和貫徹落實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對提高上海自貿區服務業開放度的重要作用。劉輝軍等(2018)通過政策紅利和制度基礎觀理論探討在負面清單制度實施背景下,廣東南沙自貿區國際產能合作的現狀以及對外資引進、金融業發展、產業集聚、國際高端產能項目的影響,并以此為依據探究我國國際產能合作的制度安排和發展路徑。劉德學等(2017)從兩種外資流入管制政策出發,通過對有關傳統引資模式和自貿區負面清單模式政策文件進行量化賦值處理,從規模效應、技術效應和結構效應角度探究外資流入管制制度的變動對行業污染的影響,結果表明,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與傳統引資模式對不同程度污染排放的作用效果不同,基于此,建議重視外商投資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利用負面清單模式改進環境治理。申遠等(2017)以上海自貿區為例,利用側重于交易成本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實施所帶來的市場創新效應,基于上海自貿區的市場空間經濟集聚效應,探究實現自貿區管理制度創新的路徑以及市場結構優化升級所產生的效應。張怡等(2018)依據制度創新理論、區域經濟增長理論、政策試驗理論等相關理論,探究中國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問題,同時就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推進方式和動力機制進行進一步研究,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開放發展的方法和途徑提供理論指導和政策參考。黃慶平等(2018)研究在國際多邊、雙邊及新加坡自貿港、發展中國家等不同背景下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經驗教訓,為我國建設自貿港、實施負面清單制度積累經驗。程翔等(2019)總結出滬、津、閩、粵的四大自貿區近年來的金融創新案例具有數量多、范圍廣、區域特色性強以及不可復制等特征,提出在建設自由貿易港背景下,未來金融創新依托于實體經濟的必要性以及對金融業開放的政策性建議和要求。
四、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主要說明了中國自貿區能干什么。中國自貿區的設立在進一步開放投資、提高就業以及區域創新能力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部分學者圍繞自貿區的主要功能進行研究。劉賀等(2018)以自貿區建立對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兩個方面的經濟影響為研究視角,認為在我國內陸地區構建實施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戰略,推動以自貿區為中心,帶動輻射區域的經濟發展,對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的莸龋?018)利用雙重差分法分析以“中國—東盟自貿協定(CAFTA)”為中心的戰略開放新格局對勞動人口就業的影響。結果顯示,CAFTA的簽訂通過不同的途徑,對制造業企業勞動人口就業存在積極影響。同時指出,對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的就業影響具有差異性。劉秉鐮等(2018)以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因素為主要著力點,運用合成控制法衡量在上海自貿區成立背景下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變動情況以及推動我國創新活動發展的影響因子。
五、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戰略定位
戰略定位主要關注中國自貿區要干什么。中國自貿區肩負著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責任,上海自貿區更是肩負著“一帶一路”橋頭堡的重要責任。李光輝(2017)討論了自貿區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尹晨等(2018)通過對“一帶一路”海外風險投資和管理情況的深入了解,以上海自貿區的戰略定位、特點為主要著力點,認為上海自貿區應利用其制度創新發展、金融要素市場體系完善、涉外資源豐富等優勢,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設立“一帶一路”海外投資管理中心,進而推動建設“一帶一路”橋頭堡城市,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貿區作用。馬瑩等(2018)闡述了我國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下遭遇的各種挑戰,分析了舉辦中國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對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作用,最后進一步深入剖析進口博覽會對上海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意義,明確上海自貿區的戰略定位。
六、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未來發展
部分學者結合近些年關于中國自貿區的學術成果,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為中國自貿區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不同方面的建議。黃玖立等(2018)通過研究定制化生產與地方保護主義的關系,證實定制生產比例相對較高、對契約環境相對較為敏感的企業招致地方保護主義打壓的可能性更大。依據上述研究結論以期對中國自貿區下一步發展以及新一輪政府職能轉變提供新視角。吳楊偉等(2018)在新型全球化經濟背景下,以要素流動視角分析建設自貿區升級版和自由貿易港的重要意義和渠道,闡述了要素流動對發展自貿區升級版和自由貿易港貿易創新戰略的重要推動作用,為自貿區升級版和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白樺等(2018)基于內陸自貿區視角,以內陸國家級中心城市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中國自貿區擴容的現狀,分析新增內陸國家級中心城市的經濟地位、產業結構以及開放水平,認為內陸中心城市應該將內陸自貿區作為其新的經濟發展基礎,學習沿海城市自貿區建設的寶貴經驗,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余川江等(2019)基于當前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和實際開放水平,分析內陸自由貿易港的概念和屬性,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的主要內容和可行路徑,并且通過分析重慶自貿區的基本情況、建設經驗和現存問題,結合重慶自貿區的經驗教訓,提出由內陸樞紐港—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內陸改革開放示范區—內陸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路徑。榮振華等(2018)以研究自貿區商事登記制度為主要著力點,依據對滬、津、閩、粵四大自貿區商事登記制度的發展現狀及其主要原因的分析,結合對遼寧等新一批獲批自貿區的商事登記制度的外部環境介紹,對自貿區商事登記制度發展現狀進行反思,提出結合具體問題改進自貿區的商事登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