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的績效評價與示范機制研究
- 鄭鵬 熊瑋
- 4530字
- 2021-01-22 20:02:59
二、江西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的主要做法
江西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的主要做法是通過對生態補償機制的探索與改革進行資源補償和破壞補償。江西省根據各縣區生態功能區情況,在頒布的有關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以及有關文件中也相應地作出了生態效益補償的規定。歸納而言,具體做法如下。
(一)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路徑,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制度
一是健全“源頭嚴防”制度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水資源紅線。完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開展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啟動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空間管控制度,啟動編制省域空間規劃,6個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形成成果,推動26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過程嚴管”制度體系。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健全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5級河長組織體系。完善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在全國率先實行全流域生態補償,首批流域生態補償資金20.91億元全部下達到位;啟動江西—廣東東江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1),探索開展了江西—湖南淥水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完善環境管理與督察制度,開展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出臺江西省環境保護督察方案,完善環境資源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等。三是建立健全“后果嚴懲”制度體系。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優化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出臺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2017年完成綠色發展評價,2018年在全國率先開展考核。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并形成初步成果,2017年完成萍鄉、吉安等地試點審計,推動建立經常性審計制度。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建立精準追責、終身追責機制。
江西省是在全國較早推行生態文明法規制度建設的省份之一。早在2001年就出臺了我國第一部資源綜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規《江西省資源綜合利用條例》,并于2012年出臺了我國第一部關于生態經濟區環保的地方性法規《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條例》。近年來,江西生態立法步伐明顯加快,相繼出臺了《江西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規劃》《江西省生態空間保護紅線管理辦法》《江西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城鎮生態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工作方案》《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工作方案》《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辦法》《江西省實施河長制工作方案》《江西省流域生態補償辦法(試行)》等法規制度。2016年以來,江西省的生態文明立法進一步引入縱深,相繼出臺了《江西省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江西省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施意見》《江西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試行)》《江西省環保社會組織行為規范指導意見》《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江西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江西省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關于為江西省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提供司法服務的保障的指導意見》等。
在各個具體資源領域,江西的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工作也走在全國前列。例如,在森林生態補償領域,2007年5月1日頒布的《江西省森林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公益林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森林生態效益直接受益單位應當從其經營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公益林的保護、建設以及對公益林所有者的補償。從2009年8月1日起施行的《江西省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公益林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生態公益林補償、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等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第二十六條規定,生態公益林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按照事權劃分的原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由各級人民政府共同分擔。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主要用于生態公益林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等費用支出(2)。
通過以上制度法規,江西省全方位構建了起了具有江西特色、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了江西生態文明建設初步的制度成果和經驗探索。
(二)以提升生態功能為重點,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推進流域綜合管控。尊重自然生態空間的完整性,著力推進統一規劃、統一監管、統一執法、統一行動。建立了農、林、水、環保、國土、交通等相關規劃銜接機制,建成全省統一、覆蓋市縣的斷面水質監測網絡,健全河湖管理的日常巡查、情況通報和責任落實機制。二是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2016年完成造林面積208萬畝,森林撫育560萬畝,改造低產低效林150萬畝。實施水土保持工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0平方公里以上。實施濕地保護工程,建立濕地總量管理、分級管控、占補平衡機制,濕地占國土面積比重達5.5%(吳曉軍,2017)。三是開展樣板示范創建。加快撫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市、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建設,推進贛州國家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啟動28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總投資84.5億元。
每個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在的縣區也正在做著相應的努力,如安遠縣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的運行,實施了一系列的以三百山森林資源為主體的生態保護工程。為保護好三百山等地的天然森林資源,發揮天然林的天然生態屏障作用,安遠縣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對源區所在鄉(鎮)、林場全面實施天然林禁伐措施,禁伐天然林面積達120多萬畝,建立了三百山自然保護區、九龍嶂植被類型生態保護區和蔡坊天然林水源涵養保護區,劃定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91.74萬畝,每年林木采伐量從8萬多立方米下降至3萬立方米以下。為構建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安遠縣每年除固定環保資金投入之外,另行拿出5000多萬元用于生態建設等環保事業,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投資6000多萬元規劃建設約4萬畝東江源國家濕地公園,啟動東江源森林公園第一期建設工程。近幾年,全縣取得了造林綠化20.6萬畝、綠化荒山荒坡10.5萬畝、新增封山育林4萬畝、退耕還林7.2萬畝、退果還林1.5萬畝的好成績。
具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美稱的東江源區(在江西境內主要指尋烏縣、安遠縣、定南縣),水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充足,但是因瘋狂掠奪式開采,出現生態系統涵養水源能力退化導致水土流失和區域水環境污染的問題。截至2005年,東江源區三縣水土流失總面積已達到85370平方米,區內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放和礦業開采對農田土壤造成了嚴重污染。這種濫用資源、破壞生態的行為因為以下幾條相關法律文件得到控制:200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 2008年7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全國生態功能區劃》、2007年8月24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文件《關于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江西東江源區被劃定為水源涵養生態功能類型區,國家將增加對該區域用于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補償的財產轉移支付。2008年8月,國家環保部發出通知,江西省東江源區被正式列為國家首批開展生態環境補償試點地區。東江源區域對礦山資源的破壞性開采問題得到緩解,水環境問題得到改善,并獲取了更多的生態補償資金。
(三)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支撐,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
一直以來,江西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踐行“生態+”的產業發展理念,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環境友好的綠色工業體系、生態有機的綠色農業體系、集約高效的綠色服務業體系,把發展綠色產業、促進產業綠色化作為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基本途徑,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是做好產業發展“加減法”。在培育新動能上做“加法”,建立創新型省份建設“1+N”政策體系,制定出臺貫徹新理念、培育新動能的政策措施,推動全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在改造傳統動能上做“減法”,2016年,全省“去鋼鐵過剩產能五年任務”一年完成,去煤炭過剩產能超額完成年度任務。二是推動生態價值“快轉化”。大力發展“生態+”現代農業,創建1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發展“生態+”現代服務業,突出抓好“大健康”產業和生態旅游產業。三是實施循環經濟“新規劃”。深入實施江西省循環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十三五”規劃,創建一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
(四)以生態工程為抓手,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一是實施了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為重點的低產低效林改造工程與重點防護林工程;下達25個縣重點防護林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1.4億元,占全省總量的56.9%;在25個扶貧重點縣中選擇一批森林撫育成效比較好的國有林場,打造森林撫育精品工程。二是在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項目31個建設指標中優先安排24個貧困縣實施,在國家安排的3個水生態文明試點縣指標中優先安排2個貧困縣實施,在國家抗旱應急水源列入規劃建設的15座小型水庫中優先安排在12個貧困縣實施,在列入全國新建中型水庫實施方案的26座中型水庫中優先安排16座在貧困縣實施。在配套資金安排中,落實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政策,取消贛州市公益性水利項目市、縣級配套。在對24個貧困縣的2016年農飲項目中,省級補助比例占總投資的50%,比其他地區高10~20個百分點。三是大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省級統籌整合資金創新性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 2017—2020年每年落實建設資金約90億元,用于全省115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推動各地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平臺,落實產業結構調整面積103.7萬畝,惠及6.8萬貧困戶。
圍繞群眾關切的突出環境問題,開展了“三治理、兩提升、一督察”等六大行動。強化工業園區、農業面源、大氣污染三方面治理,確保所有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全部投運,全面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可養區,淘汰工業園區燃煤小鍋爐、黃標車等。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清河”兩項提升,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基本消除鐵路、高速公路沿線“臟亂差”現象;深入實施入河湖排污口核查、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專項行動,年內消除劣V類水體。狠抓生態文明建設督察,全面抓好中央環保督察、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督察等提出問題的整改落實,確保盡快按要求整改到位。
(五)創新生態補償方式和途徑,優化和提升生態補償的效果
一是開展全省全流域生態補償。2015年制定《江西省流域生態補償辦法(試行)》,2016年統籌全流域生態補償資金20.91億元,2017年統籌資金26.69億元,2017年修訂了補償辦法,提高貧困縣補償系數, 25個貧困縣新增扶持資金超過2000萬元以上,占所有補償資金的比重將達到30%以上。二是開展省內縣市級生態補償試點。樂平市與婺源縣簽訂了《共產主義水庫水流域橫向補償協議》,對共產主義水庫周邊的婺源縣珍珠山鄉、賦春鎮和鎮頭鎮以及樂平市共產主義水庫管理局進行補償,資金額度達500萬元。三是開展東江源生態補償。2016年10月贛粵兩省簽署《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2017年省財政廳已下達贛州市的尋烏、安遠、定南等東江源頭區五縣中央獎勵資金和省級補償資金共計7億元,到2019年預期可獲兩省補償資金和中央獎勵資金合計15億元。四是落實對貧困戶的生態公益崗位資金。全省10500個生態護林員指標基本安排給25個貧困縣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同時,保潔員、環境監督員等生態公益崗位也向貧困人口傾斜。五是落實生態公益林及天然林保護補償資金。2018年省財政將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至21.5元,安排25縣省級以上公益林補助資金3.9億元,占全省總量的37.2%;安排25縣省級以上天然林保護補助資金2.64億元,占全省總量的31%(見表3-1)。
表3-1 2017年貧困縣生態補償資金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