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從現場勘驗與移尸問責,看歷代律例沿革

從第一回到第十九回,主要講述的是狄仁杰在任昌平縣令時,遇到的一個蹊蹺之事——地甲胡德狀告開客店的孔萬德將住在其店中的兩個客商殺死在鎮口。其實內情是胡德平日與孔萬德有仇,又因賭博輸錢,忽聽說鎮口發現兩具尸首,二人又曾住孔家客店,便想借故訛詐。孔萬德情急之下告到狄仁杰面前。

狄仁杰親自前往現場勘驗,來到客店門前,果然發現有兩具尸體倒在那里,委實是被刀所殺。狄仁杰問胡德:“這尸首,本是倒在此地的么?”胡德回稟,是孔萬德將人殺死拋尸在鎮口,“小人不能牽涉無辜,故仍然搬移在他家門前。求太爺明察”。不想,狄仁杰不等他說完,當時喝道:“汝這狗頭,本縣且不問誰是兇手,你既是在公人役,豈能知法犯法,可知道移尸該當何罪?無論孔萬德是否有意害人,既經他將尸骸拋棄在鎮口,汝當先行報縣,說明緣故,等本縣相驗之后,方能請示標封。汝為何藐視王法,敢將這兩口尸骸移置此處!這有心索詐,已可概見;不然即與他通同謀害,因分贓不平,先行出首。本縣先將汝重責一頓,再則嚴刑拷問。”參見安遇時、藍鼎元等編撰:《名臣問案牘》之《狄公案》第2回,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頁。說著令差役重打了胡德二百刑杖。

品析:

這里重打“二百刑杖”總數顯然過多,與唐朝刑律不符。自《唐律疏議》始,延續到宋、明、清,均對拷訊有較為嚴格的規定,即如《唐律疏議》“拷囚不得過三度”專條,規定:“諸拷囚不得過三度,數總不得過二百,杖罪以下不得過所犯之數。拷滿不承,取保放之。”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93頁。照此看來,狄仁杰對胡德的用刑確實重了。而用刑過狠、過量在《狄公案》中比較普遍,或可體現狄仁杰一身正氣、對違法作惡之事疾惡如仇。另外,的確也折射出中國歷史上社會輿情對用刑拷訊普遍習以為常,熟視無睹。不過體現在歷代律令上,法律規定卻并非如此,對用刑和刑具的規格、數量等都有相對嚴格的規定,違法了就要承擔責任,接受處罰。但現實多半是難以實現的,像《唐律疏議》規定,拷滿二百還不招供,就要取保放人。事實上,就是像狄仁杰、包拯這樣的青天,似乎也難以做到,更遑論一般的官員了。

第三回講的是狄仁杰親自去驗尸的描寫。在這一回故事中,情節曲折跌宕。原先兩具尸體,胡德和孔萬德都未來得及細看,等到仵作查驗,讓孔萬德辨認時,孔萬德才發現其中一個人的尸體并不是當初見過的住店客人。狄仁杰當時又重打了胡德一百刑杖,說他報案不清,反來牽涉百姓。狄仁杰吩咐“先行標封,出示招認,俟兇手緝獲,再行定案。孔萬德交保釋回,臨案對質,胡德先行收禁”。這里,將已經確認非涉案人的孔萬德取保釋放回家,可謂唐代證人和涉案人羈押制度的一個縮影。

第三回較為詳細地描寫了仵作驗尸的具體過程與做法。

驗第一具尸首,“仵作聽報已畢,隨即取了六七扇蘆席鋪列地下,將尸身仰放在上面,先用熱水將周身血跡洗去,細細驗了一回。只聽報道:‘男尸一具,肩背刀傷一處,徑二寸八分,寬四分;左肋跌傷一處,深五分,寬五寸;咽喉刀傷一處,徑三寸一分,寬六分,深與徑等,致命。’報畢,刑房填了尸格,呈在案上”。安遇時、藍鼎元等編撰:《名臣問案牘》之《狄公案》,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頁。驗第二具尸首,仵作將血跡洗去,向上報道:“無名男尸一具,左手爭奪傷一處,寬徑二寸八分;后背跌傷一處,徑三寸,寬五寸一分;肋下刀傷一處,寬一寸三分,徑五寸六分,深二寸二分,致命。死后,胸前刀傷一處,寬徑各二寸八分。”報畢,刑房填了尸格。

上述情節,為我們提供了唐朝刑事案件現場勘驗的直觀場景。盡管此作品是清人所編撰,但似也可作為《唐律疏議》以來驗尸現場操作的直觀場景。

品析:

歷代刑律均明文要求地方官,包括地甲之類的基層主司,對于強盜及殺人等案件,都要第一時間親臨案發現場,并親自主持勘驗。如《唐律疏議》卷第二十四即有“強盜殺人不告主司”專條,其規定:“諸強盜及殺人賊發,被害之家及同伍即告其主司。若家人、同伍單弱,比伍為告。當告而不告,一日杖六十。主司不即言上,一日杖八十,三日杖一百。官司不即檢校、捕逐及有所推避者,一日徒一年。竊盜,各減二等。”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83頁。

從此條規定看,律法可謂森嚴。被害家人要與鄰里五家一同迅速報告主司(即坊正、村正、里正以上的基層保甲一級的負責人),如果勢力單薄,可以聯合另外五家一起上告。如果主司不馬上報告縣令,一日杖八十。如果縣令不馬上前往檢校、追捕或者有意推避,一日就要處罰徒刑一年,可謂判罰甚重。宋代中國第一部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中所列條令中,也可以窺見和推斷唐以降對親驗現場的重視。其卷之一“條令”有載:“諸尸應驗而不驗;初復同。或受差過兩時不發;遇夜不計,下條準此。或不親臨視;或不定要害致死之因;或定而不當,謂以非理死為病死,因頭傷為脅傷之類。各以違制論。”[宋]宋慈著,高隨捷、祝林森譯注:《洗冤集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

至于未及時上報、未及時檢驗、擅自破壞現場、“移易輕重”等情況,也要承擔嚴重的法律后果。《唐律疏議》卷第二十五“詐偽律”中有“詐病死傷檢驗不實”條,規定:“諸有詐病及死傷,受使檢驗不實者,各依所欺,減一等。若實病死及傷,不以實驗者,以故入人罪論。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09頁。”而到了宋代,《宋刑統》沿襲了唐制,也歸類在“詐偽律”中,幾乎照抄了唐律:“諸有詐病及死傷,受使檢驗不實者,各依所欺,減一等。若實病死及傷,不以實驗者,以故入人罪論。”薛梅卿點校:《宋刑統》,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6頁。到了《大明律》,則作出了更專業的調整,將之歸入卷第二十八“刑律十一”之“斷獄”中,單列了“檢驗死傷不以實”,對此有了更進一步的規定,突出了屬于法醫驗尸的專業規則,規定:“凡檢驗尸傷,若牒到托故不即檢驗,致令尸變,及不親臨監視,轉委吏卒,若初復檢官吏相見,符同尸狀及不為用心檢驗,移易輕重、增減尸傷不實、定執致死根因不明者,正官杖六十,首領官杖七十,吏典杖八十。仵作行人檢驗不實,符同尸狀者,罪亦如之。”懷效鋒點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頁。到了《大清律例》沿襲了《大明律》的做法,歸入了卷第三十七“刑律”之“斷獄下”“檢驗死傷不以實”,并且將《大明律》的問刑條例也一并歸入,詳列了七個條例,而文字表述上基本照搬了《大明律》。

從小說關于對移尸刑責的處置上推斷,說明作者作為清朝人,在敘述狄仁杰審斷引律方面,主要是參考《大清律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南部县| 曲沃县| 康平县| 金寨县| 芒康县| 封开县| 孝昌县| 贵港市| 古浪县| 离岛区| 桐梓县| 寻甸| 林芝县| 东兰县| 墨江| 望城县| 黎城县| 湄潭县| 托克托县| 土默特右旗| 娄烦县| 米林县| 无为县| 白山市| 宜章县| 固安县| 许昌县| 晴隆县| 碌曲县| 辛集市| 屏南县| 双流县| 商洛市| 耿马| 内黄县| 苍溪县| 兴和县| 淮安市| 眉山市|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