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在江南
- 袁瑾 蕭放
- 497字
- 2021-01-20 18:22:14
夏
立夏
薰風帶夏,萬物長
立夏,二十四節氣之七,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在公歷5月5日至5月7日交節。俗諺云:“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開始;“夏,假也”,“假”是“大”的意思。《禮記·月令》記載立夏時“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此時,螻蟈開始聒噪,蚯蚓滑膩的身體在土壤中鉆進鉆出,鄉間的田埂上瓜菜方舒,萬物已褪去了春日的青嫩之色。江南早稻種植區已開始插秧,蠶寶寶也相繼進入了三眠、大眠,豐收即在眼前。
“燕子銜春去,薰風帶夏來。”盡管距離氣象學意義上的夏天還有一段時日,但人們習慣上將立夏作為“夏之首”。此后,江南各地氣溫明顯升高,雷雨增多,悶熱潮濕的雨季漸漸拉開了帷幕。古時,這一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到皇城南郊迎夏,禮服、配飾、馬匹、車旗皆為朱紅色,以表達對豐收、安康的希望。春光將逝,人們未免有惜春的傷感,于是擺酒飲宴送春歸去,稱為“餞春”。故有詩云:“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吳藕汀《立夏》)
春夏輪替,日漸炎熱,自然之序;農事紛繁,蠶事大忙,農事之時。品種多樣的飲食、豐富有趣的娛樂等立夏習俗活動,便是人們尊重自然時序,將自身融入其中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