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這是一本寫給兒童的、包含了豐富天文知識的科普故事書。
說到星空,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天上的銀河和散落在天空各處構成星座的恒星,以及我們所熟悉的八大行星,甚至于想起距離地球很遠的其他星系。然而這些豐富的天文知識,很多都是最近的400年之內獲得的。在現代智人出現的幾十萬年的時間里,人類一直在利用觀測能力有限的眼睛觀察著星空中的變化。然而,在1609年一個晚上,意大利的青年科學家伽利略坐在自家后院休息。當時他的心情很是不錯,因為自制的望遠鏡捐贈給當地貴族,他自己得到了不少賞金。那天晚上天氣甚好,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吸引了他的不少注意力,他隨手拿起自制的望遠鏡,盡管現在看來簡陋,口徑只有3.7厘米,不過在當時可是最先進的。他將望遠鏡指向高掛在深邃夜空中的月亮,看到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從亞里士多德的古希臘時代起,月亮就被認為是光潔無瑕。然而他看到月亮的表面存在著許許多多大小不一而且深淺不一的環形山。第一次,人類深入認識宇宙的大門就這樣偶然被打開。
自此之后,伽利略利用望遠鏡發現了更多的之前未知的天體和現象,木星周圍的衛星被發現,銀河被分解成了數目眾多的恒星,這一切都在不斷地顛覆著伽利略本人和當時人們對于宇宙的認知。人們不僅僅知道了行星是在圍繞著太陽運轉,也不僅僅知道存在著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還有更多的行星和其他小天體存在,它們都在圍繞著中心的太陽運轉。而如今,我們已知道,太陽系內包含的天體數目遠超我們想象,太陽系內的大行星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而且整個的宇宙要比我們100年前所了解的宇宙更加遼闊。我們的宇宙大小不是幾十萬或者幾百萬光年,而是幾百億光年,這其中所包含的天文知識真是太多太多了。想當年一個人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如今,一個人根本無法通曉某個學科,深入了解一個小小的領域已經算是專家了。
人類1977年發射飛行器——旅行者一號,歷經40多年的時間,跑到了人類探測器的最遠地方,不過也才跑了不到1光年,還未真正飛出太陽系。而在本書中,作者以特殊的接近光速的飛船,以及通過特殊的通道——蟲洞,帶領各位讀者快速地穿越太陽系,去領略各種天體奇觀,通過旅行的方式把這些天文知識串聯到了一起。
美國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經說:“我們都是星塵”。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的精靈,因為組成我們人體的每一個元素或者是來自于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或者是來自于之后的恒星演化。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周圍的小朋友,幾乎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對于星空和宇宙的好奇。在他們最想了解星空的時候,給予他們盡可能最多的滿足,因為這將對他們的未來成長產生非常重要且積極的影響。
開闊的視野可以讓一個人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更加積極并且不畏險阻。同樣是美國的天文學家尼爾·泰森就曾說:“想想一個成年人如何看待孩子們認為大不了的創傷:打翻的牛奶、摔壞的玩具、擦傷的膝蓋。作為成年人,我們知道孩子對什么是真正的問題一無所知,因為缺乏經驗大大地限制了他們作為兒童的觀念。孩子們還不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他們轉的。”“現在想象一個世界,其中每個人,特別是有權勢和影響力的人,對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擁有開闊的眼界。如果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們的問題就會縮小,或者根本不會出現。”
最近幾年,在科學傳播領域大家都在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什么樣的傳播方式最好。盡管爭論很多,大家唯有一點有著共同看法,那就是故事。好的故事不僅僅更加易懂,而且更容易打動人心。本書正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配以可愛的插圖,讓小讀者們在有趣的故事中獲得天文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滿足他們心中的星空好奇感,這或許是對他們成長最大的幫助。愿這本書能夠照亮他們對于宇宙的好奇心,推薦之。
茍利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恒星級黑洞團組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國家天文》雜志執行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