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腦教養法
- (美)丹尼爾·西格爾 蒂娜·佩恩·布賴森
- 6128字
- 2021-01-20 18:32:04
育兒過程中,富有挑戰性的時刻往往是因為孩子的大腦處于分裂狀態。整合就是讓大腦協調運作。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經歷體驗能幫助他們整合大腦,使他們避免混亂與刻板,保持心理健康。最終,孩子的情感、才智和社交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父母一般都對孩子的身體了如指掌,他們知道體溫高于37℃意味著發燒;知道孩子受傷時要及時清理傷口,防止感染;知道哪些食物會讓孩子直到睡覺前還興奮不已。
然而,即使最有愛心、最有知識的父母往往也缺乏兒童大腦方面的常識。這難道不奇怪嗎?更何況大腦幾乎在孩子生活中所有重要的方面都發揮著核心作用,如遵守紀律、制定決策、培養自我意識、提高學習能力、發展人際關系等。事實上,大腦幾乎決定了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會做什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孩子的大腦是由父母帶給他們的經歷和感受所塑造的,所以,了解養育孩子的方式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可以幫助我們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我們試圖為你展現一個全新的視角,講解一些關于大腦的基本概念,幫助你更加簡單有效地培育孩子,使艱辛的育兒之路變得平坦且充滿歡樂。雖然我們不能幫你解決所有養育孩子的難題,但是了解幾個易于掌握的基本原則,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增強孩子應對困境的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為孩子的情感與心理健康發展打下基礎。我們將復雜的腦科學知識以簡明、易懂的方式展現出來,幫助你更好地塑造孩子的大腦,為他帶來一生的幸福。
復述故事
瑪麗在上班的時候接到電話,得知2歲的兒子馬可和保姆出了車禍。馬可沒事,但保姆被救護車送進了醫院。
瑪麗瘋了似的趕到事故現場,原來是保姆開車時突然癲癇發作,導致了車禍發生。一名消防隊員在安慰她的小寶貝,但是沒什么用。她走上前去把馬可抱在懷里,馬可立刻安靜了。
馬可一停止哭泣就跟媽媽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他用2歲兒童的語言——只有父母和保姆聽得懂的語言,不斷地重復著“咿呀嗚嗚”。“咿呀”指的是“索菲亞”,他親愛的保姆的名字;“嗚嗚”指救護車。馬可反復向媽媽念著“咿呀嗚嗚”,強調一件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索菲亞被帶走了。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索菲亞不會有事的!”他們安慰孩子之后就會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我們去買冰激凌吧!”接下來的幾天,他們會盡量回避討論這次事故,以免讓孩子覺得難受。像“我們去買冰激凌吧”這種做法帶來的問題是,孩子會困惑到底發生了什么以及為什么會發生,他還深陷在強烈的驚慌情緒中,卻沒有人告訴他,也沒有人幫助他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來處理這種情緒。
瑪麗沒有犯這樣的錯誤,她上過蒂娜關于兒童思維拓展的課程并能學以致用。當天晚上和接下來的幾周,馬可還會時不時地回想起車禍的場景,這時瑪麗就會幫助他一遍又一遍地復述這個故事。
她對馬可說:“你和索菲亞出車禍了,是嗎?”馬可就會搖晃兩條胳膊,學索菲亞病發的情形。然后瑪麗繼續說:“是的,索菲亞生病了,她開始晃來晃去,然后兩輛汽車就撞到一起了,對嗎?”馬可接下來的反應當然是熟悉的“咿呀嗚嗚”,瑪麗就會跟著重復:“對了!‘嗚嗚’來了,它把索菲亞帶去看醫生了。現在她已經好多了,我們昨天還去看過她,對不對?”
通過讓馬可復述故事,瑪麗幫助他了解了發生的事情,并處理了自己的情緒。瑪麗知道,幫助兒童的大腦處理可怕的經歷很重要,所以她幫助兒子一遍遍地復述故事。這種方式使馬可化解了恐懼,繼續過平靜的生活。接下來的幾天,馬可提起這次事故的次數越來越少,雖然對他來說仍然很重要,但最終這次事故變成了一種生活經歷。
讀了接下來的內容,你就會明白瑪麗為什么要這樣做,也會明白為什么這樣做對孩子很有幫助,無論是從實際生活還是神經學角度來說都是如此。你可以在很多地方運用這些新知識,把你的孩子培養得更加聽話、更加出色。
整合是瑪麗處理方法的核心,也是本書的核心概念。對整合的清晰認識會給你力量,徹底改變你培養孩子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使你更加欣賞孩子,并為他們將來情感充沛而富有意義的生活打下更好的基礎。
整合大腦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大腦分為很多部分,這些部分各具功能。舉例來說,左腦幫助你進行邏輯思維并把思維組織成句子,而右腦可以幫助你體驗情感和解讀非言語信息。“爬行動物腦”讓你做出本能的行為和生死抉擇,而“哺乳動物腦”引導你走向人際關系。大腦中有一塊區域專門處理記憶,還有一塊區域負責做出道德和倫理方面的決定。幾乎可以說,大腦有多重人格——有理性,有非理性;有深思熟慮,也有本能反應。難怪我們在不同的時候表現得甚至不像同一個人!
讓大腦良好運行的關鍵是讓各個部分協同運作,也就是整合。整合需要大腦的不同部分作為一個整體運作,就像雖然身體的不同器官執行不同的功能,比如肺主呼吸、心臟提供血液、胃負責消化,但是為了健康,這些器官要一起工作。換句話說,它們既需要各自單獨執行任務,又需要團結成一個整體。整合很簡單,就是連接不同的“零件”使之成為一個運轉良好的“機器”。同健康的身體一樣,只有各個部分協調運作,大腦才能運轉良好。
孩子的大腦沒有整合的時候,其表現是非常明顯的:情緒讓他們不堪重負,困惑、混亂、暴躁不安、不能處理手頭的情況、崩潰甚至攻擊他人,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過這些經歷,原因就是孩子的大腦缺乏整合,也稱作分裂。
大腦整合
指大腦的不同分區協調運作,是大腦良好運行的關鍵。整合包括橫向整合(左腦和右腦的整合)和縱向整合(上層腦和下層腦的整合)。
我們要幫助孩子整合大腦,這樣他們就可以協調發揮大腦的功能。例如,如果孩子的大腦橫向整合得很好,左腦就可以和右腦協調運作——左腦負責邏輯,右腦負責情感;如果縱向整合得很好,上層腦就可以和下層腦協調運作——上層腦三思而行,下層腦則與沖動、直覺和求生本能有關。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整合發揮的作用是令人稱奇的。近年來,科學家們發展了腦部掃描技術,研究人員正在用前所未有的方法研究大腦。這項新技術證實了很多我們對大腦的已有認知。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撼動了神經科學基礎的驚喜發現:大腦是“柔軟的”,或者說是“可塑造的”。這意味著大腦的生理變化貫穿人的一生,而在此之前,我們認為大腦的變化僅僅發生在兒童階段。
大腦的重新布線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我們的大腦呢?體驗。甚至到了老年,體驗也仍然在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每經歷一次體驗,一些腦細胞,也就是神經元,就會被激活,或者說“開火”。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每一個都與其他上萬個神經元相聯結。哪些特定的回路被激活,決定了我們的心理活動有怎樣的特質,這包括從感知形象和聲音到更抽象的思維和推理等多個方面。當神經元一起被激活,就能開拓出彼此間的新聯結。久而久之,神經元激活的結果就是大腦“重新布線”。
這個消息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意味著大腦的工作方式并不會一成不變,我們可以開拓新的大腦回路,可以更加幸福快樂。不僅僅是兒童和青少年,對于正在跨越生命不同階段的每個人來說,這都是真實可信的。
現在,孩子的大腦正在不斷地“布線”和“重新布線”,你給孩子的體驗經過漫長的過程,最終形成了孩子的大腦結構。這聽起來很有壓力,對不對?別緊張,只要給予適當的食物、睡眠和刺激,大腦天生的基礎結構就會發展得很好。基因對人的外在形象和氣質有重要影響。但是發展心理學多個領域的研究結果都表明,我們周圍發生的一切,包括聽的音樂、愛的人、讀的書、接受的訓練、感受的情緒,都深深地影響著大腦的發展。換句話說,父母們大有可為,他們所提供的體驗可以為孩子塑造靈活的、整合良好的大腦。
大腦可塑性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經歷可以直接塑造孩子正在生長的大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會影響大腦發育的方式。
舉例來說,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討論他們的經歷,孩子對這些經歷就能夠記得更清楚,也會具備更高的情商,并且更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對于害羞的孩子,如果父母支持并鼓勵他們去探索世界,就會培養孩子的勇氣,改善他們壓抑情感的行為。反之,過度保護或者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行將其推入焦慮的情境之中,并且不給予支持,往往會令孩子依舊害羞。
兒童發展研究有這樣一種觀點,即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經歷可以直接塑造孩子正在生長的大腦。神經可塑性領域的新發現同樣支持這一觀點。舉例來說,連續幾個小時盯著屏幕玩電子游戲、看電視、發短信,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給大腦布線;教育活動、體育運動、音樂等藝術形式則以另一種方式給大腦布線;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參與人際關系,尤其是面對面地互動,又是另外一種布線方式。也就是說,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會影響大腦發育的方式。
布線和重新布線的過程,就是整合的過程,即讓孩子的體驗創造大腦各個部分間的聯結。當各部分協調運作,它們就會創建并加固彼此間的整合纖維。這樣,聯結會更加牢固,大腦運作會更加和諧,好比合唱團中的歌手可以用不同的嗓音唱出協調的和聲,那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單獨完成的。整合之后的大腦功能遠比整合之前多得多。
這就是我們想為每個孩子做的事情:幫助他們整合大腦,充分開發他們的智力。這也正是瑪麗為馬可做的,她幫助馬可一遍遍地復述故事(“咿呀嗚嗚”),化解他右腦的恐懼和痛苦,使他擺脫情緒的控制。同時,這樣做也是從馬可的左腦提取事實的細節和邏輯——左腦在孩子2歲的時候剛剛開始發育,讓他能用一種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來看待那次事故。
如果沒有母親幫助他講述并理解這個事故,馬可的恐懼就會遺留下來,將來以別的形式浮出水面。他可能會對坐車或者與父母分開產生恐懼,也可能右腦在其他方面爆發到失控的狀態,使他經常發脾氣。相反,通過和馬可講述故事,瑪麗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事實細節和他的情緒兩個方面,讓他同時使用左右腦,加強了它們的聯結。我們會在第2章更詳細地講解這個概念。通過幫助他更好地整合大腦,馬可可以從恐懼與壓力中逃脫,恢復到2歲孩子該有的狀態。
讓大腦慢慢發育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現在成年后的你還會和兄弟姐妹爭著搶著去按電梯的按鈕嗎?當然不會。但是你的孩子會因為這類問題吵架斗嘴嗎?正常情況下,他們肯定會的。
為了研究這種差異背后的原因,讓我們回到大腦整合這個問題上。兄弟姐妹之間的對抗和其他類似問題一樣讓父母覺得棘手,如發脾氣、違抗命令、不做作業、違反紀律等。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進一步解釋,這些父母每天都會遇到的挑戰正是由于孩子的大腦缺乏整合導致的。而缺乏整合的原因很簡單:時候未到。事實上,在25歲之前,人的大腦都不能算是發育成熟的,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所以,你必須等待孩子的大腦慢慢發育。不管孩子在學齡前是多么聰明,他都不會擁有10歲孩子的大腦,而且幾年之內都不會。大腦成熟的速度主要受基因的影響,但是整合的程度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天天的養育去影響的。
幸運的是,在平時你就可以影響孩子的大腦走向整合的程度。首先,你可以尋找機會鍛煉孩子大腦發育所需的不同要素。其次,你可以促成孩子大腦的整合,這樣孩子大腦的不同部分就會聯結得更加緊密,以有力的方式攜手并進。這不是讓你的孩子快快長大,而只是簡單地幫助他們自己發展并整合大腦的不同區域。我們也不想讓你和孩子筋疲力盡地瘋狂嘗試給每一次經歷都賦予重要性和意義,而僅僅是希望你陪伴孩子,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整合大腦。
最終,他們的情感、才智和社交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發展。提升決策水平、更好地控制身體和情緒、更全面地認識自我、與他人建立更穩固的關系并在學業上取得成功,這些都是整合大腦能夠帶來的結果。它們都源于父母為孩子提供的體驗,而體驗是整合和心理健康的根基。
混亂與刻板
那么兒童和成人在整合的狀態下是什么樣子呢?如果一個人整合得很好,他就會心理健康、生活幸福。但是這樣的回答很難準確定義整合。事實上,圖書館里有很多書都寫滿了關于心理疾病的討論,但很少有心理健康的定義。我首先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定義,這一定義現已得到全世界研究人員和心理治療師的認可。這個定義基于整合的概念,參考了對于人際關系和大腦復雜動態的理解。簡單表述就是:心理健康即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條“幸福之河”的中央(見圖1-1)。

圖1-1 幸福之河
想象一條寧靜的河流穿過鄉間,它就是你的幸福之河。每當乘坐獨木舟在水里安靜地游蕩,你就覺得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融為了一體。你對自己、他人以及自己的生活都有清晰的認識,當環境改變時你可以靈活地調整,使自己保持在平靜的水流中央。
不過,有時你飄飄蕩蕩,離河岸太近了,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問題——取決于你靠近哪一邊的河岸。一邊代表著混亂,你會感到失控,不再漂浮在平靜的河中央,而是陷入湍急的河水,被困惑和焦慮包圍。你需要遠離混亂的河岸,重新回到水流平緩的河中。
但是不要走太遠,因為另一邊的河岸也有危險。這是刻板的河岸,是混亂河岸的對岸。和失控相反,刻板是指人強行控制周圍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你完全不愿意改變、妥協或與人協商。在刻板河岸附近,水流似乎是靜止的,但岸邊叢生的蘆葦和樹枝會阻礙你回到幸福之河的中央。
所以,一個極端是混亂,完全失去控制;另一個極端是刻板,有太多的控制,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我們總是在兩岸間來回移動,尤其是當我們學著做父母的時候。離混亂或刻板的河岸越近,我們離健康的心理和情緒就越遠。避開河岸的時間越長,享受幸福之河的時間就越長。成年后的我們都是這樣在人生中前進的,時而在平靜中感受和諧,時而混亂不堪,時而刻板,時而在混亂與刻板之間來回往返。和諧在整合中產生,整合受阻就會出現混亂和刻板。
幸福之河
在一條平靜的河流之中,你乘坐獨木舟安靜地順流而下,覺得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融為一體,這就是幸福之河。河兩岸分別是混亂和刻板,無論靠近河岸的哪邊,都不能擁有平靜和幸福。
這個道理也適用于我們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小獨木舟,在自己的幸福之河中順流而下。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面臨挑戰,就是因為孩子偏離了水流中央,要么太混亂,要么太刻板。你的3歲孩子拒絕在公園里與人分享玩具船,這時他身處刻板一岸;有人把玩具船拿走的時候,你的孩子會號啕大哭,亂扔沙子,這時他處于混亂一岸。你完全可以引導孩子重返幸福之河,進入和諧狀態,幫助他避免混亂和刻板的干擾。
大一點兒的孩子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的孩子上五年級了,平時容易相處,卻會因為沒有得到學校演出中的獨唱機會而歇斯底里地大哭。她根本平靜不下來,并且不斷地告訴你在整個年級里她的嗓音最好。實際上,她在混亂和刻板的河岸間來回往返,她的情緒顯然已經控制了理智,所以她拒絕承認別人比她唱得好。你可以引導她回到平靜的水流之中,讓她的內心更加平衡,進入一種更加整合的狀態。在后文中,我們會提供大量的方法解決這類問題。
日常生活中,混亂和刻板無處不在。你會驚訝地發現,了解混亂和刻板的概念可以幫助你理解孩子最令人費解的行為。這些概念可以幫助你隨時把握孩子的整合程度。如果你看到孩子表現出混亂或刻板的行為,就知道他的大腦沒有完全整合。同樣,當他的大腦整合良好時,他將展現出一個心理和情緒健康的人該有的品質:靈活變通、情緒穩定,并且能夠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強大且實用的整合方法能讓我們看到孩子或我們自己在整合被打斷時表現出的混亂和刻板。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便可以制定恰當有效的戰略來促進孩子及我們自己的整合。這些全腦戰略可以運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在后面的章節中會有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