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國與蠻族:從羅馬到歐洲的千年史(羅馬史詩三部曲)
- (英)彼得·希瑟
- 1291字
- 2021-01-13 15:51:47
第一章
移民和蠻族
1994年4月,約25萬人從非洲中東部的盧旺達逃往鄰國坦桑尼亞。次年7月,在他們之后進入扎伊爾的人數高達驚人的100萬。他們都想逃離殺戮的狂潮,而引發這些殺戮的,是一次算得上當代最黑暗的得逞的暗殺。1994年4月6日,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Juve’nal Habyarimana)和布隆迪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Cyprien Ntaryamira)乘坐的飛機試圖在盧旺達首都著陸時墜毀,二人喪生。此次謀殺一下子讓這一地區的兩位溫和派領袖不再能夠發聲。盧旺達政府、機關和司法部門中其他的溫和派聲音也被迅速壓制。殺戮開始了,不僅出現在城鎮,也出現在農村。據聯合國估計,僅在4月份就有10萬人被殺,總共有約100萬人死于屠殺。逃命是唯一的辦法,4月和7月,盧旺達的男女老少紛紛逃離。難民們大部分的財產留在了國內,無法穩妥獲得品質有保證的食物和飲水。結果可想而知。7月份逃亡扎伊爾之后的1個月內,有5萬名難民死亡;接近10萬人(總死亡人數的1/10)死于霍亂和痢疾。
近期因政治危機而出現移民的情況有不少,盧旺達只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沒過多久,75萬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逃往鄰國,這同樣是對不斷升級的暴力的反應。但是,大舉逃離危險只是移民的原因之一。更多的人通過移民搬到“更富裕”的國家,將移民當作提高生活質量的策略。這種現象遍布全球。20世紀80年代,20萬人離開了總人口350萬的愛爾蘭共和國,大多數去了經濟上更具活力的歐洲地區;盡管后來有不少人又回歸祖國,因為隨著愛爾蘭經濟的蓬勃發展,愛爾蘭也成了勞工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在生活水平較低的地方,經濟移民更為普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中,目前有1 500萬人在中東,1 500萬人在南亞和東南亞,1 500萬人在北美,1 300萬人在西歐。移民人數簡直是天文數字,造成這種驚人現象的是巨大的財富不平等。比方說,孟加拉國的人均收入僅為日本普遍收入的百分之一。這意味著在日本打工的孟加拉人,即便其工資只是日本人平均工資的一半,賺到相當于在孟加拉國兩年的收入也只需要用兩周。政治暴力加上經濟不平等,使各種形式的移民成為現代世界的重要現象。
過去也差不多如此。“人類的歷史就是移民的歷史。”[1]這句話算是老生常談,但正如大多數老生常談一樣,它大致是正確的。這是現有的人類進化證據的基本含義:不同的原始人種在非洲大陸這個有利環境中進化,隨后利用其額外腦力提供的適應性技能,在地球上大部分陸地環境中定居。從本質上講,世界各地的人都是移民及尋求庇護者的后代。
上一個千年記錄下來的歷史中,也有許多移民的例子。其中一些的記錄非常詳盡,特別是源自歐洲內部的移民。當然,現代美國是移民創造的。1820—1940年,有多達6 000萬歐洲人移民海外,其中3 800萬人到了北美。如今,仍有一波接一波的移民潮涌向美國,特別是講西班牙語的移民,可見美國的移民故事遠沒有結束。16世紀,有25萬人從西班牙移民到新世界,17世紀上半葉又有20萬這樣的移民。在這兩個世紀,分別有8萬名和50萬名英國人勇敢地渡過了北大西洋。再之前的文獻就比較雜亂了,但移民肯定是一個重要的現象。中世紀盛期,僅在12世紀,就有20萬講日耳曼語的農民移居至易北河(Elbe)以東,在荷爾斯泰因、西勃蘭登堡和薩克森的邊境地區占領土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