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AI入門:一本書讀懂人工智能思維與應用
- 黃永健 韓宜飛
- 1148字
- 2021-01-15 19:17:51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2016年3月,由英國DeepMind公司開發的AlphaGo戰勝曾獲多項圍棋世界冠軍的韓國棋手李世石,標志著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技術崛起,現代AI技術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自動駕駛、機器翻譯、智能家居、醫療影像分析、智能客服、AI作曲、智慧物流……AI技術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其深遠的社會影響。2014年,牛津大學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未來10年間,50%的人類工作可能會被機器取代。另外,AI技術的大量黑盒子式應用,帶來了算法透明度和可解釋性問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簡稱DL)所依賴的大數據訓練樣本的偏差致使產生算法偏見,會讓一部分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根據人類價值觀編制的AI算法將會決定我們找到的工作、我們匹配的約會對象、我們獲得的銀行貸款,以及我們在交通意外中會受到傷害的概率——自動駕駛可能引起的交通事故。因此,我們必須全面地認識AI,一方面掌握AI的思維過程,以便更好地運用新技術,與AI更好地協作,避免被時代淘汰;另一方面也要認識AI對社會的潛在負面影響,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造福社會。
本書系統地梳理、總結了六大AI思維模型,即計算思維、機器感知思維、機器學習思維、機器推理思維、人機交互思維以及AI倫理思維,用通俗的語言向讀者展示現代AI的精髓,并結合大量國內外AI商業和社會應用的案例,讓讀者能夠清晰地了解AI的前世今生、技術理論基礎、行業應用和社會影響。
從歷史數據來看,技術的創新周期在不斷縮短。電力是人類在19世紀70年代發明的,但直至20世紀20年代才大規模應用,中間經歷了約50年;電話與電力差不多在同期發明,但到廣泛應用只花了約35年;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只用了10年……種種跡象表明,與以往重大技術相比,AI的普及速度只會更快。因此,掌握AI思維已經不只是滿足好奇心的奢侈品,而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需品。
人工智能技術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之一,人工智能領域也將成為強國之間角力的“競技場”。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憑借蒸汽機和紡紗機技術迅速崛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憑借電力和內燃機技術迅速發展,趕超英國;同一時期,日本也憑借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國家富強。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
統計學家I.J.Good于1965年提出技術奇點和“智能爆炸”的概念:讓我們將超級智能機器定義為一種能夠遠遠超過人類所有智力活動的機器。如果說設計機器是這些智力活動中的一種,那么超級智能機器肯定能夠設計出更加優良的機器;在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場“智能爆炸”,人類的智能會被遠遠拋在后面。因此,第一臺超級智能機器可能會是人類的最后一項發明。
AI不是人類第一個偉大發明,但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個偉大發明。歡迎開啟你的AI認知升級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