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借獻
- 秦時事
- 呱呱頭
- 1894字
- 2021-01-13 08:00:00
《商君書·定分》:“萬民皆知所避就,避禍就福。”
......
王壽此話一出,雖是給眾人潑了盆冰水,但卻直指問題的本質。
用句和諧的糙話來講:有錢,是大爺;沒錢,就滾蛋!!!
章淳雖手里有些金錢,但那可都是賄賂,而且為了不事后追究,章淳已經讓作為監御史佐吏的尉蘇知道了,來日可能會作為贓款上繳,更不好于明面使用。
但他運思極深,既然提出此議,肯定就已經想好對策,否則‘虎頭蛇尾’,平白讓人笑話之余,還會極大地削弱自己的話語分量,故其提醒道:
“諸公,此為公事,非我等私事,這錢來路自然就多多了。”
“其一,這既然是公事,想必郡中也應該要支持一些,我等不如上稟郡中,要其撥些特款,援助我等鄉中受旱災之黔首修渠。”
話音剛落,他又扭頭刻意往董爽那一瞥,有些耐人尋味地說道:
“至于其二嘛——!”
“想必處于河流下游的董鄉鄉民更是極為渴望修渠的,鄉民當是會踴躍于農閑時,免費參與勞役,這修渠的錢說不定還會捐不少呢——,爽公,您說是不是?”
章淳話調故意拉得很長,董爽涉世這么多年,怎么會不明白章淳的話中之意?無非就是想假借董鄉鄉民之手要自己捐錢,這既隱瞞了錢的來路,也能得錢修渠,可謂是一舉二得。
“淳君,董鄉鄉民雖日夜耕耘,但還是十分窮苦,我看還是不必要其等捐獻!”
就在董爽還在思考答不答應之際,董仇吾可能事先沒有與董爽溝通好,誤以為章淳真要董鄉鄉民出力又出錢,他實在不忍鄉人辛苦,站出來反對道。
“哦?爽公覺得如何?”
章淳看出董仇吾是真心想反對,但董爽的意見呢?他是否也是這么認為呢?
迎著眾人心思各異的目光,董爽頓時感覺自己已經被架在火爐上烤,有些進退兩難,他內心被折磨得有些苦楚和隱痛,雖想放聲宣泄,但卻不敢吐露絲毫。
原因就在于,他知道章淳立功心切,他手里確實也有錢,他也確實比章淳更想修渠。
但他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出的錢,會不會暴露自己錢的來路,亦或是,這收錢之事,能不能做得天衣無縫,任誰來查,都出不了絲毫紕漏。
他思來想去,反復多次斟酌,過了許久后,才起身向縣令王壽問道:
“敢問縣尊,如果要董鄉鄉民捐錢,這收錢之事由誰負責?”
王壽的頭腦就算再簡單,歷經這些年那么多風風雨雨的洗禮,他也能理解董爽這是答應了“讓鄉民出錢”,現在要商議做的是,誰才是那個合適的收錢之人。
“爽君認為誰來收錢合適?”
王壽這次學聰明了,自己不提方法,讓別人來提,自己在擇優決斷,那才是作為主官的為官好方式,可惜,他已在暮年,現在明悟的太晚了。
于一旁,董仇吾欲想自告奮勇,但他理智未失,他深深地明白董爽這么做肯定有他的理由,故其先是往董爽處看了看,見董爽對他搖了搖頭,他只好于衣袖中握了握拳頭,暗暗忍耐住自己心中的沖動。
“以爽之見,爽與仇吾都為董鄉之人,應避嫌不參與其中。”
董爽的思路很簡單,要保證錢的來路今后都不被查出問題,那么負責收錢的人有沒有預先察覺出來是關鍵,你章淳不是也想修渠立功么?
那你肯定“察覺”不出錢的來路有問題,而你又是收錢之人,你都沒察覺出有問題,出了事,你身上自然就有了板上釘釘的失職之責,追究到底,與你脫不了干系了。
章淳心頭一動,他清楚董爽的言外之意,更明白做大事而惜身,只能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結果到頭來,更是會為人所笑,他便也不等王壽問話,自主攬責說道:
“縣尊,淳還算是個合適之人。”
“善!”
王壽很滿意地撫了撫長須,對于不喜歡操心具體政事的他而言,大事決斷自己來做,俗務都被手下官吏攬走,他認為這是作為縣令,最美好,最理想的治政方式。
董爽心中一定,他放下原先還有地對章淳的戒備心理,露出了真誠、善意的微笑,拱手對章淳說道:
“多謝淳君!還望淳君多多體諒董鄉鄉民窮苦。”
“自然。”
章淳面向董爽,回禮后簡單地回了一句。
事實上,他這么暢快地攬走收錢之事,也不是出于完全的大公無私,他的目的是想換取足夠的回報和聲名,故其轉身面對王壽,恭謹地接著說道:
“啟稟縣尊,淳也欲想攬過修渠之事。”
好了,旬陽縣官寺中的議事,明明白白地就像一盤象棋國手之間淋漓盡致的對弈,沒有殺氣,更沒有拳腳總動員,但你將我一車,我吃你一炮,陰謀與妥協共存,誰都難以全身而退。
董爽也不擔心章淳年輕氣盛,經驗淺薄,可能會把修渠之事搞砸,他慷慨而豁達地附議道:
“淳君大才,爽也以為淳君是合適之選。”
隨后董爽還與董仇吾示意,董仇吾雖不愿,但二人榮辱與共,自然也要共同進退,此時他就算再不愿意,也只能起身附議。
“仇吾也以為淳君是合適之選。”
“既如此,那便由淳君統管修渠之事,還望淳君奮力而為,善始善終。”
王壽嚴肅雍容,氣態莊重,直接一錘定音。
“淳從命!”
章淳話語十分爽朗,聲音洪亮自信,加之之前章淳的優異表現,三人聽了都是連連點頭,不由地為之信服。
......
PS:借獻,取自借花獻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