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文章《一個人最大教養,是接納父母產平凡》。
現在很多人有一個很大誤區,就是以為坐在寫字樓的自己,坐在計算機前的自己,能力和才華要遠遠勝過父母。
其實這不過是經濟結構轉型造成的誤會而已。
在公司格子間里敲鍵盤的我們,跟當年工廠踩縫紉機的父母有區別嗎?
在微信和美團搶紅包的我們,跟當年在菜市場討價還價的父母有區別嗎?
每天刷微博玩抖音的我們,跟當年蹲墻根磕瓜子的父母有區別嗎?
非要給手機戴個殼的我們,跟當年給遙控器戴個套的父母有區別嗎?
看起來好像不同,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嫌棄父母的平庸呢?
你總討厭父親的平庸,卻不知道他也是個曾經懷揣著夢想的少年;你總嫌棄母親嘮叨,卻不知道她也曾經是個對鏡貼花黃的姑娘。
人最大的悲哀在于,拿著爸媽提供的物質,學著他們不懂的知識,見識他們沒有見識過的世面,體驗他們沒有體驗過的人生,到頭來,卻嫌棄他們如此笨拙。
這半年身體各種不適,把醫院踏破門檻,感覺雖然這個時代發展很快,但是在醫學技術上還是沒有多大發展。比如,兩年前我還在饒有興趣地制作視頻配音,現在已經app可以直接生成字幕了,只要你的普通話夠標準。三年前我還背單反出去裝逼,現在我都覺得手機的拍攝水平真的不會在單反之下了。甚至這二十年,手機已經陸續取代了日歷、筆記本、收音機、紙質書,甚至都取代了照相機和電視機。
但是反觀醫療技術呢?婦科二十年前和自由市場一樣熱鬧,各種保胎的、打胎的、肌瘤的,現在不還是嗎?除了門診需要預約了,各種檢查報告可以在手機上第一時間看到了,其它不都差不多。當年為我做剖腹產的醫生還在那兒看著門診,還是主治醫生,除了老了一些沒有任何變化。二十年過去了,還是花樣年華的女青年意外懷孕,對各種避孕常識一臉茫然。二十年過去了,還是花樣年年華的女青年,在過年的十來天玩瘋掉了不小心意外懷孕了,過完年一個月就愁眉不展地來到婦科,在流和留之間生死抉擇。在這里上演的各種喜劇和悲劇,和二十年前沒有任何變化嘛!
很多東西雖然隨著時代在變化,但是和很多東西卻變化不大,比如人性和社會。甚至避孕方式,二十年前是這么幾種,現在還是這么幾種,除了套套可以在特價的時候網購,原來是去超市和藥房買。除了套套,也就剩下短效避孕藥是靠譜的避孕方式了。很多談婚論嫁的游戲規則也沒有多大變化,原來的交往十八個回合可以考慮進一步發展,交往八十一個回合,可以考慮結婚,現在不還是這個游戲規則?只是適婚年齡往后挪了三五年而已。
借用一句醫生說的話,即使醫學發展到了今天還是停留在這個水平:有的毛病好診斷,好治療;有的毛病好診斷,難治療;有的毛病難診斷,好治療;有的毛病難診斷,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