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互聯網+”創新應用

“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國家戰略,它激活了更廣泛的信息資源,各行各業都在思考自己的“互聯網+”形態。只有了解“互聯網+”應用的特征和思維方式,才能更好地利用數據庫應用系統來實現“互聯網+”創新應用。

1.2.1 “互聯網+”的特質

1.互聯網

互聯網,它以一組通用的TCP/IP協議將計算機網絡互相連接在一起,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絡。如今,它已經遠遠超出最初的數據傳輸和計算資源共享目標,就像電力和道路一樣,正在成為人類構建未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基礎設施,它在信息資源利用、業務服務支持方面的巨大潛力正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Internet(因特網)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

2.萬維網

在TCP/IP協議的應用層包含很多協議,每種協議可支持相應的服務,其中超文本傳輸協議(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應用最為廣泛。它支持建立起來的萬維網(World Wide Web,WWW),是由超文本相互鏈接而組成的全球性系統。日益增長、不計其數的網站為人們提供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服務。

3.互聯網+

“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出新的經濟社會形態。每個“互聯網+”的背后都有數據庫應用系統的支持。

“互聯網+”概念的中心詞是互聯網,它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1)“+”代表著添加與聯合,是指將互聯網與其他產業和應用進行融合,這不僅可以改造傳統產業,還可以創造出新的業態。

(2)“互聯網+”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將開放、平等、互動等網絡特性應用于各個領域,并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創新,是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一種理念。

互聯網通過計算機的連接,部分實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信息的連接。而“互聯網+”將實現人與人、人與服務、人與場景、人與未來的連接。

4.“互聯網+”的特征

“互聯網+”的特征,最簡潔的表述就是“跨界融合,連接一切”。它具有以下6個特征,按照這些特征去思考和整合,有助于發現和實現“互聯網+”應用創新。

① 跨界融合。“互聯網+”中的“+”就是跨界,是不同領域的融合。跨界就有創新的基礎,融合會增強開放性和適應性。“互聯網+”帶來的融合不僅僅是互聯網與行業領域的融合,也是組織系統甚至身份的融合。例如,整合內外部資源、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伙伴參與創新等。

② 創新驅動。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這就需要打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壟斷格局和條框約束,建立可協作融合的環境與條件。“互聯網+”恰恰具有這種特征,它利用互聯網思維求變革,可以發揮創新的力量。

③ 重塑結構。互聯網已經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和文化結構。“互聯網+”正在重新塑造社會,在弱關系社會里重新建立契約和信任關系,最終描述的是一個高效、節能和舒適的智能社會。

④ 尊重人性。人是推動社會和科技進步的最根本的力量,尊重人性是互聯網最本質的文化。成功的“互聯網+”應用一定體現著對人的體驗和創造性的重視。

⑤ 開放生態。“互聯網+”要建設開放的生態,把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因為只有在開放的生態系統里,跨界才能找到結合點,才能有效推動創新。

⑥ 連接一切。“互聯網+”的目標是連接一切。連接可以從連接、交互、關系三個層次上體現。“一切”是指連接的基本要素:技術(如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等),場景,參與者(如人、物、機構、行業、平臺和系統等),協議與交互,信任等。

1.2.2 “互聯網+”新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如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數據庫應用系統帶來了更強的聯結、融合、智能和移動等新特性,是發現與設計“互聯網+”創新應用的重要線索和支撐。下面簡單介紹相關技術及其對數據庫應用系統的影響。

1.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是相對于傳統互聯網而言的。廣義的移動互聯網是指用戶可以使用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通過協議接入互聯網。根據覆蓋范圍的不同,移動互聯網支持多種無線接入方式。家庭等短距離區域網場合可采用藍牙(Bluetooth)、Zig-bee技術,商務休閑和企業校園等網絡環境下可采用Wi-Fi接入,在城域或更廣的范圍內可使用移動通信網絡(如3G、4G和5G)實現互聯網接入。

移動互聯網繼承了傳統互聯網的開放協作的特征,又繼承了移動網的實時性、隱私性、便攜性、準確性、可定位的特點。它為信息系統用戶提供了隨時隨地迅速接入的環境,目前在移動辦公、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廣告宣傳和社交網絡中應用廣泛,它是“互聯網+”產生新產品、新應用、新商業模式的重要源泉之一。

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信息系統需要關注以下特點。

① 移動用戶體驗。便攜移動是移動互聯網的最大優勢。領先的移動應用應提供有吸引力的用戶體驗,所以應用創意、界面設計及實現技術等都備受關注。

② 定位能力。使用Wi-Fi、圖像、超聲波信號和地磁等技術可實現高精度定位,提供基于位置的人性化服務。

③ 個人智能中心。智能手機將成為個人局域網的中心,搜集和處理可穿戴設備采集的信息,感知周邊環境或設備信息,利用云端的服務支持,提供基于場景的個性化服務。

2.物聯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它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三個重要特征。一個物聯網系統可分為三層(見圖1.8)。

img

圖1.8 物聯網系統的層次結構

感知層利用感知技術進行信息采集、捕獲和物體識別,由各種感知設備與傳感網關構成。主要感知設備有RFID、傳感器、二維碼、攝像頭等。在一個區域部署大量傳感器節點時,可以自動構建無線傳感網(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實現協作感知。

網絡層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專網作為基礎設施,將感知數據在一定范圍內(包括長距離)傳輸,實現信息交換和集成等功能。通常還包括通過云計算平臺采用分布式數據庫實現海量感知數據的存儲。

應用層面向信息服務需求,對物聯網大數據進行處理和利用,提供面向行業或公眾的智能化信息服務。

物聯網技術擴展了信息系統的數據感知、采集和集成處理能力,提升了系統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它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行業,如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環境保護、物流管理、食品安全、數字家庭等。

3.云計算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核心思想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進行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按需向用戶提供服務。它利用虛擬化技術將單個資源劃分成多個虛擬資源或將多個資源整合成一個虛擬資源。云平臺由云服務提供商的數據中心建設和管理。在使用者看來,用戶像接入電網獲得電力一樣接入互聯網來獲得各種IT服務,而不需要了解云端資源如何存儲、如何管理,而且這些資源可以無限擴展、隨時獲取、按需使用和按量計費。

云計算可以提供三個層次的服務(見圖1.9)。

① 基礎設施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將基礎設施,如虛擬的服務器、存儲器、網絡和其他基本的計算資源作為服務提供給用戶。用戶可以租用這些基礎設施部署和運行任意軟件,包括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該層服務主要面向IT架構師。

② 平臺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將系統平臺作為一種服務,例如,開發運行環境、數據庫服務器、應用開發的接口和工具等作為服務提供給用戶,用于網絡應用軟件開發。該層服務主要面向應用開發者、IT架構師和系統管理員。

img

圖1.9 云服務的三種服務模式

③ 軟件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將軟件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用戶。與傳統的應用軟件不同,云軟件的單個軟件實例可以被多個用戶主體共享,實現多重租用,并根據用戶需要按需定制。該層服務主要面向各類終端用戶。

傳統的互聯網應用實現時,開發者需要自己搭建網絡和部署應用服務。云計算改變了系統的開發、部署、管理和使用方式,企業可以在多個層面利用云計算的支持。

① 信息系統運行環境。利用IaaS,企業無須建設自己的數據中心,直接將系統部署在租用的云服務器上,可以節省初期硬件投資和后期管理成本;企業也可將原有的數據中心改造為私有云,實現存儲、數據庫和應用服務的共享,降低成本,提高網絡服務水平。

② 信息系統開發環境。PaaS可以提供開發環境、中間件等開發服務支持,特別是基于云計算的并行架構,可以在IaaS的分布式數據存儲和大規模計算能力的支持下,實現并行計算,從而使大數據處理應用成為可能。

③ 信息系統服務。中小企業無須自己開發和部署信息系統,也無須管理軟/硬件資源,可直接租用云上的各種SaaS,通過瀏覽器使用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 CRM)服務、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服務、辦公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OA)等,快速實現自己的業務信息化。

4.大數據

大數據(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記錄、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大數據具有以下特點,因為英文都以字母V開頭,也稱4V特點。

① 數據量大(Volume):大數據的起始計量單位至少是PB(1024TB)、EB(1024PB)或ZB(1024EB)。

② 類型繁多(Variety):包括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像、地理位置信息等,多類型的數據對系統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 價值密度低(Value):數據價值密度相對較低。例如,物聯網中的信息感知設備能獲得海量信息,但價值密度較低,需要通過強大的機器學習算法完成數據的價值“提取”。

④ 速度快(Velocity):要求數據處理速度快,滿足時效性。這是大數據區分于傳統數據挖掘最顯著的特征。

大數據需要特殊的技術,而且與云計算的支持密不可分。

① 大數據獲取。數據可以來自業務處理系統、科學實驗系統、物聯網和社交網絡等。不同的數據集,可能存在不同的結構和模式,需要進行集成處理將這些數據收集、整理、清洗和轉換后,生成一個新的數據集,為后續查詢和分析處理提供統一的數據視圖。

② 大數據存儲。大規模的結構化數據,通常采用分布式的新型數據庫集群,實現對PB以上量級數據的存儲和管理;基于云計算的Hadoop等擅長對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存儲。

③ 大數據處理。大數據線下處理可采用基于集群的高性能并行計算模型MapReduce。面向低延遲和復雜計算的特定大數據問題,還需要開發特殊的大數據計算系統。

④ 大數據分析。大數據的深度分析主要基于大規模的機器學習技術,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效果明顯。

⑤ 大數據可視化。可視化技術結合多分辨率表示等方法,通過交互式視覺表現的方式,將數據轉換成圖形圖像來幫助人們探索和理解復雜的數據。

大數據技術能將大規模數據中隱藏的知識挖掘出來,使信息系統提供更多適應性的智能服務,為決策者提供更可靠的知識支持。大數據在商務智能、智能電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可以發揮獨特的信息服務能力,如分析消費者行為數據進行商品推薦和精準營銷,基于視頻大數據進行城市實時監控與突發事件分析等。

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的學科,目的是使計算機能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甚至高于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

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很廣泛,主要包括機器人、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涉及計算機科學、數學、語言學、心理學和哲學等多個學科。當前,在云計算的支持下,作為一種典型的人工智能方法,致力于大數據分析的深度學習在語音、圖像、自然語言的處理等領域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為信息系統提供了更自然的人機交互接口,如語音識別、人機對話、圖像理解;提供了更豐富的安全認證技術,如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等;提供了更先進的基于知識的智能服務能力,如智能搜索、邏輯推理、智能規劃、智能控制等。

1.2.3 領域案例及趨勢

“互聯網+”依托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各領域應用的融合,給傳統信息系統賦予連接、融合、智能、移動等新特點。下面簡單介紹“互聯網+”領域應用系統的案例及發展趨勢。

1.“互聯網+”制造

(1)制造業信息系統

制造企業涉及的業務領域比較廣,信息采集和利用可以分為5個層次(見圖1.10)。

img

圖1.10 制造業信息化框架

① 單元控制。在生產線的各控制單元通過設備、儀表、條碼和RFID等采集生產數據。

② 產線控制。過程控制系統(Process Control System,PCS)根據生產數據對設備進行控制,實現生產現場的自動化流水線。

③ 工廠管理。制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面向工廠車間,整合PCS數據采集渠道,追蹤和管理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提供生產監視、數據采集、工藝管理、品質管理、生產排程、任務派工和設備維護等功能。

④ 公司管理。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s Resources Planning,ERP)系統是一個在全公司范圍內集成的一體化信息系統。它體現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將企業內部所有資源整合在一起,在各業務系統之間實現數據高度共享,對采購、生產、成本、庫存、銷售、運輸、財務、人力資源等進行規劃和優化,從而達到最佳資源組合。

⑤ 集團管理。利用ERP系統的數據,可以建立面向集團高層管理的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和商務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系統來支持業務經營決策。

以上每類系統可能又包括若干子系統。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面向某類特定的業務問題,選用一種或幾種系統來相互集成,有機結合,構建自己的企業信息化框架體系。

(2)“互聯網+”制造的發展趨勢

制造業信息化面臨“互聯網+”的轉型升級,“連接、智能、創新”逐漸成為企業信息化的本質需求。“互聯網+”制造被稱為繼蒸汽機、電力、計算機之后由互聯網推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近年來,各國都提出了自己的制造業發展戰略。例如,我國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德國的工業 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目標都是利用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將生產中的物、人、數據、服務全面互聯,建設信息化、智慧化制造支持系統,最后實現快速、有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這推動著制造業信息化朝著以下兩個方向擴展。

① 完善MES,建設智慧工廠。利用物聯網技術將生產設備之間、生產設備和物料、MES和ERP互聯,使生產過程不僅自動化,而且能根據環境條件自主調整和自我配置。MES可以是單一的工廠,也可以跨越不同企業,形成制造過程和產品之間端到端的工程集成。

② 更加關注外部資源的協調性。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實現供應鏈協同,包括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有關各方,如企業自身、供應商、制造工廠、分銷商、客戶等,并進一步對接來自不同合作伙伴的電商大數據,包括實時訂單數據、需求預測數據等,建設跨界融合的制造業新生態。

當產業鏈上的所有系統都全面集成之后,一條連接市場最終客戶、制造業內部各部門、上下游各方的實時協同供應鏈就形成了。例如,通用電氣公司的“炫工廠”具備超強的靈活性,可根據需要在同一廠房內加工生產飛機發動機、風機、水處理設備、內燃機車組件等看似完全不相干的產品。通過分析云端從全球實時反饋回來的數據,“炫工廠”會自行分配各個生產線的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減少設備閑置時間,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提升對市場需求反饋的反應速度。

2.“互聯網+”醫療

(1)醫院信息系統

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是對醫院相關信息系統的統稱,是覆蓋醫院所有業務和業務全過程的各類系統的集成。它實現對病人診療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進行收集、存儲和處理,滿足醫院各部門的功能需求,提高醫院整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完善的HIS至少應包含以下系統。

① 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支持醫院的行政管理與事務處理,主要包括財務、人事、住院病人、藥品庫存管理等功能模塊。

② 臨床信息系統(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支持醫護人員的臨床活動,收集和處理病人的臨床醫療信息,并提供臨床咨詢和輔助診療決策,主要包括醫囑處理、病人床邊、重癥監護、移動輸液、用藥監測、醫生工作站、實驗室檢驗、藥物咨詢等功能模塊。

③ 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全面解決醫學圖像(如CT、核磁共振、X光、超聲、核醫學等影像)的獲取、顯示、存儲、傳送和管理,提供無膠片的圖像檢查、存檔和檢索功能。

④ 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采用信息技術將文本、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形式結合起來,保存、管理、傳輸和重現數字化的病人醫療記錄,取代手寫病歷。向用戶提供查詢、警示、提示和臨床決策支持等功能。

(2)“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趨勢

在傳統的醫患模式中,患者普遍存在事前缺乏預防、事中體驗差、事后無服務的現象。“互聯網+”醫療能夠借助互聯網連接、智能的特性,延伸醫院信息系統服務,輔助傳統的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一條龍的健康管理服務。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有很多應用有待開發,但涉及外部信息很多,如居民戶籍、醫保、醫藥、保險和銀行等,其困難不是來自技術約束,而是要解決行業協同問題。未來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熱點應用模式。

① 導醫和遠程診療。一些醫院的手機客戶端可以提供導診、掛號和健康檔案管理功能。云醫院支持專家通過在線會診平臺接診疑難雜癥患者,第三方平臺如丁香園、好大夫網站等提供專家推薦及預約掛號服務。

② 可穿戴醫療設備。可穿戴醫療設備通過對體征數據(如心率、脈率、呼吸頻率、體溫、熱消耗量等)的采集,并配合APP和后臺軟件實時監測用戶的生理狀況(見圖1.11)。這些數據可幫助用戶管理生理活動,通過與人群的基準數據對比,發現慢性病風險;醫生也能用來判斷患者疾病變化、康復進展等信息,并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醫療方案。

img

圖1.11 可穿戴醫療設備示例

③ 醫療大數據挖掘。醫院積累了大量的疾病案例數據,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也積累了大量與消費者健康相關的數據,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可以推動精準醫療,為患者、醫生、醫院、制藥企業和保險公司等提供智能服務。例如,通過對病案的挖掘,可以優化醫療流程,對醫保進行監控等;將深度學習技術與醫療影像識別結合,實現輔助醫療影像診斷。

3.“互聯網+”交通

(1)“互聯網+”交通服務系統

互聯網不僅深刻地改變了生產方式,也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以服務為核心的各種交通信息系統使人們的出行更便捷,使交通管理更高效。在出行管理、車輛控制、交通監管、旅行信息、電子收費等方面有很多信息系統,這里僅列舉個人用戶常用的系統。

① 路線規劃和導航系統。路線規劃是導航的前提,系統根據目的地、出發地及路徑策略的設置,為用戶量身設計出行方案,同時可結合實時交通情況,幫助用戶繞開擁堵路段,提供更貼心、更人性化的出行體驗。例如,百度地圖、高德導航等平臺都提供這樣的服務。

② 在線票務。航空、鐵路、公路等全國聯網的在線票務系統可實時查詢交通時刻、票價和票源等信息,在線完成訂票、改簽和退票業務。例如,鐵路12306提供全網實名制訂票、列車運行狀態查詢等;攜程不僅提供航班票務,還提供訂旅館、租車、旅行等相關服務。

③ 個人出行平臺。滴滴出行移動平臺改變了傳統的打車方式,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相融合(Online to Offline,O2O),節省司乘雙方的資源與時間,優化服務體驗。

共享單車提供單車的分時租賃,開啟了共享經濟模式。圖1.12顯示了在一次使用過程中系統各模塊的信息交互,各模塊的功能如下。

img

圖1.12 共享單車系統

? 手機APP:是用戶的操作入口,可查看附近的單車,預約單車、充值、掃描二維碼開鎖、查看行駛路徑、計算費用等。

? 云端平臺:作為系統的中控大腦,存儲和處理數據,與單車和用戶APP進行數據通信。收集單車信息和用戶請求,向單車下發控制命令,向用戶發送計費結果等信息。

? 車控終端:是共享單車的核心部件,實現車輛電子鎖控制、車輛GPS定位、與云端通過GPRS進行數據傳輸的功能。

(2)“互聯網+”交通的發展趨勢

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是一種面向整個交通系統而建立的,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包括公共交通、交通信息、交通管理、車輛控制、貨運管理、緊急救援、電子收費等功能模塊。

它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移動通信、寬帶網、RFID、傳感器、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做支撐。ITS的發展趨勢如下。

① 動態感知和實時監測的信息獲取。隨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對交通基礎設施、交通流量及環境等狀態感知將更加準確和實時,這是支撐智能交通發展的基礎。

② 無處不在和隨需而動的信息服務。信息服務遍及交通運輸領域的各個角落,根據用戶需求,如時間、費用、低碳、舒適度等,隨時隨地提供個性化和多樣化信息服務。

③ 主動預警和快速響應的安全保障。通過車路協同、船岸通信等方式,實現對危險情況的主動預警和事件的快速響應,為交通參與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交通環境。

④ 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的運輸體系。通過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推動運輸通道、樞紐、運輸方式等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運輸方式之間的無縫銜接和零換乘。

⑤ 智能控制輔助的車輛駕駛。自動識別車況和周圍環境,通過與用戶和智能交通網絡的實時交互,進行預警和自動操控,最終發展到無人駕駛。

4.“互聯網+”商貿

(1)電子商務系統

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應用在零售和商貿等領域對傳統行業的沖擊非常大。電子商務系統是指在互聯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支持買賣雙方在不謀面的情況下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各方之間的在線電子支付等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信息系統。

電子商務按交易的對象主要分為三類:企業對企業(Business to Business,B2B),支持企業間在線交易和產品展示;企業對消費者(Business to Customer,B2C)支持顧客網上購物;消費者對消費者(Customer to Customer,C2C),支持個人之間的交易和拍賣等。

不同于一般組織內部的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系統涉及對象多,系統功能復雜且安全性要求高,它將消費者、商家、銀行、物流、認證中心等多個實體集合在一起。系統主要由網站系統、電子支付系統、物流信息系統構成(見圖1.13)。

img

圖1.13 電子商務系統

① 網站系統:包括前臺和后臺兩部分。前臺提供消費者的交互界面,一般包括客戶注冊和登錄、商品展示、商品查找、在線下單等功能。后臺提供商家的交互界面,主要包括顧客資料管理、商品數據維護、交易分析等功能。后臺一般還包括客戶關系管理功能,主要完成客戶信息的搜集、分析和營銷決策應用支持。

② 電子支付系統:電子支付系統以電子貨幣方式通過網絡完成款項支付。該系統比較復雜,安全性要求高,需要金融機構、認證機構的共同支持,并需要安全高速的網絡平臺。

③ 物流信息系統:物流信息系統支持物流倉儲管理、配送管理、運輸網絡管理,實現企業和客戶之間高效的產品傳遞,是電子商務的最后一個環節。

(2)“互聯網+”商貿的發展趨勢

“互聯網+”商貿迎來新一輪重要發展機遇。從技術支持角度來看,主要趨勢如下。

① 移動購物。不僅把電子商務搬到移動設備上,而且充分利用移動設備的特征,例如,掃描、圖像、語音識別、感應和定位等特征,提供更智能的服務。

② 社交購物。微信等社交網絡的發展,讓購物成為一種分享體驗,可以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購物體驗,同時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和購物需求。

③ O2O 發展。互聯網倒逼實體商貿轉向線上與線下相融合,轉變傳統的以供應鏈管理和庫存周轉的獲利模式,通過挖掘流量價值和提供服務平臺實現贏利增長。

④ 精準營銷。利用顧客的歷史行為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做精準推薦,支持企業運營決策,產生商業贏利。

⑤ 物聯網。未來的商品或容器具備感知能力,能定期傳達狀態信息和自動觸發訂單。

⑥ 跨界合作。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上下游各方協作,構建開放生態的產業系統。

“互聯網+”與各種傳統產業都可以結合,找到新的業務形態。除了這里列舉的示例,其他如金融、政務、農業、通信和文化等領域也發生著巨變。另外,“互聯網+”正不斷催生著新生業務模式和新產業,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機遇和平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什市| 卢湾区| 阿拉尔市| 潞城市| 高唐县| 洪泽县| 蓬安县| 平利县| 喀什市| 区。| 缙云县| 云阳县| 金阳县| 金秀| 吉林市| 方山县| 绥芬河市| 珲春市| 调兵山市| 虹口区| 延边| 理塘县| 泉州市| 洮南市| 正宁县| 华坪县| 雅安市| 即墨市| 张掖市| 广宁县| 静安区| 拉萨市| 沈阳市| 虎林市| 中西区| 遂昌县| 宝兴县| 隆德县| 金坛市| 修武县| 施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