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她們都與『秦磚』有關(guān)
- 紅顏長歌:影響中國歷史的女性
- 陸虎主編
- 7544字
- 2021-01-12 09:54:13
導讀
秦王嬴政,循秦國三世經(jīng)營征伐,從公元前230至前221年,十年之內(nèi),吞滅六國,終于統(tǒng)一了當時中國文化涵蓋的地區(qū)。在他治下,確立了郡縣制度,統(tǒng)一了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中國歷史,秦始皇占據(jù)了一個劃時代的位置,秦朝的政治制度也在此后千百年間樹立了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傳統(tǒng)。
強大的秦帝國在統(tǒng)一四海后,在全國大興土木,建造了一系列的巨大工程。繁華奢靡的阿房宮、綿延起伏的萬里長城、氣勢磅礴的兵馬俑、居功至偉的靈渠,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即便在數(shù)千年后的今天,仍令人震驚。此外還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阿房宮是秦朝著名的宮殿,具有天下第一宮之稱,是短暫的秦朝中具有重要歷史影響意義的宮殿之一。唐朝詩人杜牧為此撰有《阿房宮賦》,描寫了阿房宮的極盡繁華與建造設(shè)計之華麗,為后世所傳唱。據(jù)傳,阿房宮是為了秦始皇嬴政一生所摯愛的女人阿房女所建,這是秦始皇一生征戰(zhàn)歲月中的獨特的一段感情故事,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君王的內(nèi)心柔情與感情經(jīng)歷,是一段值得描寫的感情故事。
萬里長城自構(gòu)筑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象征,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能力。虎踞龍盤的長城流傳著孟姜女的故事,每每聽聞,都會被這段愛情悲劇感動,同時也對繁重殘酷徭役下的老百姓感到同情。
第一節(jié) 始皇帝的“兒女情長”
說起秦始皇,人們的印象就是“千古一帝”“暴君”等概念化的記憶。隨著現(xiàn)在許多古裝影視劇的不斷演繹,秦始皇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慢慢被人們重新傳說。其中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有秦始皇的愛情故事,“阿房女”作為秦始皇“摯愛”的身份活躍在人們心中。
一、阿房宮與阿房女的民間傳說
關(guān)于秦始皇奢侈淫逸,橫征暴斂的民間傳說甚多,其中阿房宮就是典型代表,更是因為杜牧的《阿房宮賦》而廣為流傳。《阿房宮賦》以華麗的語言描寫了阿房宮的極盡繁華與建造設(shè)計之精妙,歷朝歷代更是以《阿房宮賦》作為警戒后人,戒驕戒奢的警世之作。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簡短的話語道出了阿房宮的巍峨浩大,為建造阿房宮將蜀山上的樹木都砍光了。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橫征暴斂,貪圖享受。而民間更是將阿房宮的建造賦予了傳奇浪漫的愛情色彩。在民間傳說中,阿房宮是秦始皇為自己心愛的姑娘阿房女建造的。原來秦朝尚未統(tǒng)一之時,秦王嬴政以質(zhì)子的身份前往趙國,備受欺凌,生活十分不如意,挨打挨罵遭人欺辱更是家常便飯。正是這一時期,嬴政結(jié)識了阿房女,她原名夏玉房,是一名采藥女,其父為趙國神醫(yī)夏無且。阿房女常常利用自己的醫(yī)術(shù)為嬴政醫(yī)治,在這種兩小無猜的生活過程中,嬴政與阿房女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隨著兩人的長大,少時的情誼轉(zhuǎn)化為了深厚的情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嬴政返回秦國當上了秦國的君王,阿房女追隨父兄采藥也來到了秦國,重逢之后的兩人都產(chǎn)生了較為強烈的感情。但是嬴政此時手中并無實權(quán),受制于呂不韋與母后,難以迎娶阿房女,兩人的感情無疾而終,并且阿房女不想讓嬴政因為自己而和群臣交惡,故而揮刀自刎。后來,秦始皇嬴政為紀念阿房女特意修建了阿房宮。
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的華美做了細致描述:“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看著如此細致精美的文字,人們仿佛能看到一棟棟高樓在眼前展現(xiàn),也能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長河,窺探到秦始皇時期驕奢宮廷生活的剪影。民間傳說中,項羽率先率軍沖進咸陽城,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同樣在《阿房宮賦》中,杜牧也寫到阿房宮最終被大火燒毀,“火燒秦室,火三月不滅”。
二、歷史上真正的阿房宮
民間傳說中承載著秦始皇美好愛情的阿房宮最終被大火燒毀,不得不讓人心生感嘆。但是事情果真如此嗎?
其實在正史中對阿房宮有詳細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四月,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驪山。驪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歷史上并沒有阿房宮,《史記》中講解得十分清楚,秦始皇在世時覺得咸陽宮廷太小,想要建造更大一些的阿房宮。但是尚未開始建造,秦始皇就崩殂了,只能暫停這一工程,將重心放在修建驪山皇陵上。皇陵修建好之后,秦二世想要修建阿房宮,好完成秦始皇的夙愿。由此可見,秦始皇在位時并沒有阿房宮,或者說阿房宮只是秦始皇的一個想法,并沒有付諸實踐。而且據(jù)考古證明,歷史上也沒有真正的阿房宮。秦二世雖然有心修建阿房宮,但是秦朝二世而亡,胡亥在位時間為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7年共三年時間。對于阿房宮這樣巍峨宏偉的建筑來說,三年內(nèi)是根本無法完成的。況且秦朝末年戰(zhàn)亂紛爭,農(nóng)民起義一呼百應(yīng),秦二世在位的三年或許根本沒有精力修建阿房宮。
現(xiàn)今的考古挖掘也在一步步證明阿房宮或許只是人們的美好幻想。目前陜西西安經(jīng)考古挖掘出了傳說中的阿房宮遺址,根據(jù)考古分析,目前留存的只是阿房宮前殿遺址。主要包括坐落在龍首原西南方向的臺地上的阿房宮遺址,海拔在四百米左右,遺址內(nèi)建筑遺跡,尚有夯土地基二十余處,其中最大的是前殿地基,另外在阿房村和紀陽寨有較為稠密的地基,其中建筑用的板瓦、地磚、原石石柱等隨處可見。但是在2004年和2007年的進一步考古挖掘中,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事實上目前并沒有任何和阿房宮有關(guān)的遺址,前殿遺址包括周圍六十二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先后出現(xiàn)了后圍寨遺址、秧歌臺遺址等,先后被考古證明為戰(zhàn)國時期上林苑建筑。在阿房宮前殿遺址的全面考古分析中發(fā)現(xiàn),目前留存的東北西三面夯土墻里面沒有任何秦代的文化和建筑遺跡,只有少量漢朝建筑和墓葬。
其實,“阿”,為陜西方言,意為“那、那個”。阿房宮,意為那個房子旁的宮殿。因此可以說,目前留存的前殿遺址無法被證明為阿房宮遺址,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阿房宮并沒有修建,《阿房宮賦》中所描寫的奢靡生活場景,華麗宮闈樓閣只是人們的想象。如果阿房宮不存在,被項羽付之一炬的結(jié)局當然是人們的杜撰。善良美麗的阿房女自然也就不存在。
三、阿房宮和阿房女的歷史作用
既然阿房女并非真實存在的,那么民間為什么會出現(xiàn)阿房女的傳說呢?其實民間傳說賦予了秦始皇浪漫可親近的色彩。一提起秦朝,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二世而亡,提起秦始皇,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嚴刑峻法、橫征暴斂、繁重的兵役徭役等,仿佛秦始皇只是一個不近人情、兇狠殘暴的君主。而阿房女的傳說則讓秦始皇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他不再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而是和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甚至因為身居高位無法和出身普通的阿房女長相廝守,最終失去心愛的女人,只能借一棟華麗的建筑寄托生平哀思。
同樣民間傳說中阿房女并非單純的以美貌吸引人的女子,她出身于趙國醫(yī)學世家,相貌普通,從小就在父兄治病救人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對病人、窮苦人有著濃厚的同情心,對天下和平、國泰民安有著最簡單質(zhì)樸的熱切期望。所以最終她抱著醫(yī)者仁心的想法,放棄了和嬴政在一起,并為了不影響嬴政和群臣的關(guān)系揮劍自殺。
可見民間傳說中阿房女是一個善解人意、溫柔體貼,敢于為心愛的人獻出一切的女人,她并沒有貪圖嬴政的權(quán)利和富貴,一心想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當她發(fā)覺自己的存在危害嬴政時,不惜犧牲自己性命。這樣一個至情至性的女人代表的是民間對美好愛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嬴政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傳說而多了一分人情味。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萬幸阿房宮從未建成過。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乃營建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和秦二世對于阿房宮的設(shè)計是十分宏大的,而要完成規(guī)模如此之大的建筑,勢必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勢必給人民的生活帶來沉重負擔。假設(shè)阿房宮修建完成了,那么在修建過程中不知道要砍光多少座山,挖空多少個采石場,耗費多少個工人,而又有多少苦役喪命于此,“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到時候又會多出多少個孟姜女般的悲劇故事。
阿房宮和阿房女雖然都是虛構(gòu)的,但是這樣的民間傳說,或許可以讓人們更加立體地認識秦始皇,也賦予秦始皇一個普通人的特征。人們可以看到秦始皇在充分實現(xiàn)其偉大政治抱負的同時,也會和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對心愛女子展現(xiàn)的柔情,有政治前途和個人感情兩廂抉擇的無奈和悲傷。阿房女最終為嬴政揮劍自殺,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嬴政剛剛當政時,受到趙太后和呂不韋兩方勢力壓迫的緊張局面,對于民間深入地理解秦朝歷史有所助力。
阿房宮雖然沒有建成,但它對我國古代的宮殿建設(shè)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阿房宮賦》這樣的詩文描寫,充分表現(xiàn)了秦國的暴政,對后世的政治治理也提出了重要的反面教訓。在這樣大興土木的背景之下秦朝短命而亡,這對后世的王朝發(fā)展進行了重要警示,后世的政治中由此出現(xiàn)了多位勤政愛民,不大興土木的好皇帝,這其中或許就有阿房宮傳說的警示作用。
第二節(jié) 孟姜女,你哭倒長城了嗎?
中國古代有“四大民間故事”: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這些故事流傳久遠、家喻戶曉,其中孟姜女的故事有非常多的版本,很多文學作品以此為主題,內(nèi)容豐富。相傳秦朝時,秦始皇修長城,勞役繁重,范喜良和孟姜女剛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筑長城,不久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了長城的城墻下面。孟姜女做好御寒的棉衣想要送去給服徭役的丈夫,歷盡了千辛萬苦才終于來到了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此哭了三天三夜,長城一下子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在絕望之中投海自盡。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孟姜女哭長城這件事呢?
其實,孟姜女的故事,在正統(tǒng)史書《左傳》上是有記載的,應(yīng)該是一個真實的事件。但是最初記載中的女主人公并不叫“孟姜女”,也不是秦朝人,更沒有哭倒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故事在傳播過程中,被當時的人們“添油加醋”、做了不同的加工,才形成了今天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辖揲L城的故事。
一、春秋戰(zhàn)國之“孟姜女”:哭了亡夫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時代,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但當時她的名字不叫孟姜女,叫作杞梁妻。《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記載道:“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這是公元前549年左右的事,齊侯攻打莒國,杞梁戰(zhàn)死,齊侯回城的時候,在郊外遇到了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但是她認為郊外不是行禮的地方,不能在郊外接受齊侯的吊唁。顧頡剛先生認為這個材料說明杞梁妻是一位謹遵禮法的婦女,雖然失去丈夫內(nèi)心悲痛但是仍然不失禮節(jié)。而這則材料中對杞梁妻當時的情感和表現(xiàn),都沒有做詳細的記載,更沒有說明她當時是否哭泣。
等到戰(zhàn)國時期,《禮記·檀弓下》再記錄這件事的時候,就補充了一些細節(jié):齊莊公攻打莒國,杞梁戰(zhàn)死。他的妻子在路上迎接靈柩的時候哭得很傷心。
這個故事的描述中增加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一句,哭得很傷心透露出杞梁妻喪夫后的真實情感。杞梁妻的哭泣這一看似微小的變化給這個故事后來的演化打開了一個突破口。顧頡剛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的轉(zhuǎn)變》(《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jīng)典·傳說故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1頁)一書中說:“這是重要的一變,古今無數(shù)孟姜女的故事都是在這‘哭之哀’的三個字上轉(zhuǎn)出來的。”故事被注入了杞梁妻的情感因素,這正是文學加工最需要的東西。
《孟子·告子下》有淳于髡關(guān)于杞梁妻善哭而變齊俗的言論:“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杞梁妻不僅哭得很悲痛,她還哭得很有藝術(shù)感染力。她的哭甚至改變了一地的風尚。
為什么后來的記載會加上杞梁妻“哭之甚哀”的描述呢?為什么一個女人的喪夫哭泣會改變一地的社會風俗呢?不僅僅因為喪夫之痛。春秋戰(zhàn)國時期,哭是禮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禮記》還記載了不同層面上的哭也有不同的禮節(jié)。而孟姜女所在的齊地,當時就是以哭著稱,不是普普通通的哭,是歌哭,有韻律有節(jié)奏,是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被稱為“齊謳”。《列子》《淮南子》等都有記載齊國的歌哭高手,如韓娥、雍門子等。這應(yīng)該是后來孟姜女們善哭的歷史淵源。
二、西漢之“孟姜女”:哭倒了城墻、投水自盡
杞梁妻在西漢以前是悲歌哀哭,西漢后期這個故事的中心有了新的情節(jié)發(fā)展:杞梁妻善哭變成了哭倒城墻并且最后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西漢劉向在《列女傳·貞順篇》中說齊國杞梁的妻子上沒有父母親屬,下沒有兒女,孤獨無依。她在城墻下伏在丈夫尸骨上悲痛地哭泣,哭得特別感人,連路過的人聽了都忍不住流淚,哭了十天后城墻倒塌了。埋葬完丈夫后,杞梁妻子也不愿再嫁他人、茍活于世,她毅然決然地投水自盡了。
我們現(xiàn)在用正常人的理性思維考量,覺得光靠哭就把城墻哭倒應(yīng)該是不可能的。當時也有人出來質(zhì)疑“杞梁妻善哭崩城”的真實性。如東漢的學者王充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對此進行了批駁:杞梁的妻子對著城墻哭泣是真,但是把城墻都哭塌了肯定是假,再真誠感人的聲音也不能折斷草木,更何況是讓城墻倒塌。
但是哭倒城墻這一情節(jié)具有強烈的傳奇色彩,很容易成為人們獵奇的對象,也被后世不斷地進行文學演繹和改造。而劉向?qū)戣搅浩蘅薜沽顺菈Σ⑶易詈笞员M,背后的用意是什么?這一說法在當時有什么文化背景嗎?
西漢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yīng)學說被大力宣揚。他們認為天意和人事可以交相感應(yīng),天能影響人事、預(yù)示災(zāi)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yīng)上天。如果統(tǒng)治者實施暴政、違背了天意,上天就會降下災(zāi)異進行譴責。劉向尊經(jīng)崇儒,是西漢讖緯學說的代表人物,肯定天人感應(yīng)之說,所以他認為齊梁妻的哭可以“內(nèi)誠動人”,是一種崩城的感應(yīng)。
西漢時期漢成帝荒淫墮落,迷戀女色,政局混亂。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失寵后也穢亂后宮、逾越禮制,當時的光祿大夫劉向看到趙皇后如此,但又不便直接指出,只好引經(jīng)據(jù)典,收集以前賢妃貞婦的事跡,寫成了《列女傳》,希望能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貞義”是劉向男權(quán)意識中的理想女性的品質(zhì)。在劉向的記述中,杞梁妻是一個典型的貞義女子:哭倒了城墻,埋葬完丈夫后,堅守從一而終的禮教規(guī)范,絕不獨活,最后投水而死。
有學者指出在古代儒家推崇的禮教中雖然有“哭禮”,但是“哭禮”也是要有節(jié)制的,謂“哭踴有節(jié)”,不能毫無節(jié)制地哭。丈夫陣亡,杞梁妻難過地痛哭,本來是很正當?shù)模窃诔窍驴迍t違背“哭禮”的場所規(guī)定,大哭超過了“哭踴有節(jié)”的限度。因此,“哭城”的實質(zhì)是違禮。這是很矛盾的地方。
劉向為了塑造貞義的形象,給杞梁妻增加了“哭城”和“自盡”的情節(jié),把她當作教化女性的楷模。正如張巖冰在《女權(quán)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57頁)中指出的:“女性形象變成了體現(xiàn)男性精神和審美理想的介質(zhì),由于女性形象在文學中僅是一種介質(zhì),一種對象性的存在,一個空洞的能指,所以她們總是被她們的男性創(chuàng)造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削足適履的扭曲變形。”
由是,劉向添加的“哭城”和“自盡”的情節(jié)演變成了孟姜女故事主要情節(jié)的組成部分。
三、唐朝之“孟姜女”:穿越了時空
到了唐朝,這個故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成書于唐中期之前的《同賢記》中記載:秦始皇時期,為了修筑萬里長城到處抓人服兵役。燕人杞良,為了逃兵役,一路躲避,來到了孟超家的后花園。孟超的女兒孟仲姿正在池塘里脫了衣服洗浴,抬頭看見了杞良,就問他:“你是誰?為什么到這里?”杞良解釋后,她說:“我清白的身體不小心被你看見了,我也沒法嫁給別人了。我愿與你山盟海誓,生死相守。你跟我去見父母吧。”孟仲姿就告訴了父親,嫁給了他。拜完堂婚禮結(jié)束后,杞良回到家里,官差們闖進來,強行拉走了杞良。負責的主管十分憤怒,把杞良活活打死了。杞良死后,他的尸體被埋進了長城城墻底下。孟仲姿知道這個消息后,一路走到長城下痛哭,城墻在她面前直接倒塌了。孟仲姿看著眼前白骨累累,不知哪一具才是丈夫的尸骨,便咬破手指,將血滴在白骨上一具一具地驗,終于找到了一具鮮血能夠滲入的白骨,這就是杞良的遺骸了。她仔細地將丈夫的尸骨包好,背回家安葬了。
這個故事中的時代背景變成秦始皇時期修筑長城,地域由齊地換為長城腳下(燕地)。主要人物在這里名字都變了,杞梁叫杞良,杞梁妻的姓名是孟仲姿。此外,還增加了諸多故事情節(jié)和細節(jié)。孟仲姿在池塘洗浴被杞良看見了身體所以兩人結(jié)合為夫妻,杞良從伐營戰(zhàn)死變成了逃避徭役被打死,杞良的尸體被埋在了長城城墻下面,所以孟仲姿對著長城痛哭。被埋在長城城墻里面的死尸太多,所以她要滴血認骨。可以看到整個故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得到了極大增強。主題也更加豐富,夾雜著贊美忠貞愛情和控訴專制暴政的思想。這則傳說在唐朝時代、地域、人物、情節(jié)及主題都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
孟姜女故事為什么在唐朝會有這么大的轉(zhuǎn)變?唐朝尚武、重視軍功,唐前期盛行府兵制,武則天時期開創(chuàng)武舉制,玄宗時期實行募兵制,設(shè)置了大量的軍事藩鎮(zhèn)。唐王朝實施的是積極的拓邊政策,對外擴張不斷,不時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發(fā)動戰(zhàn)爭。太宗高宗玄宗三朝東征西討,兵士常年在外勞苦;而安史之亂又是戰(zhàn)亂連綿。杜甫的“三吏三別”就是當時抓壯丁服兵役的典型寫照。情節(jié)里的秦始皇修長城、孟仲姿哭倒長城諷刺秦朝的專制暴政,其實是民眾在借機發(fā)泄怨氣,表達反抗情緒。
在唐末以前的文獻中沒有出現(xiàn)過“孟姜女”這個名字,唐代以前是“杞梁妻”,《同賢記》里是“孟仲姿”。直到敦煌曲子詞《搗練子》中才明確了“孟姜女”:“孟姜人,祀良妻,一去煙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敦煌掇瑣》中也是使用的“孟姜女”這個名字。
為什么把“杞梁妻”叫作“孟姜女”呢?有人認為在古代,“孟姜”是漂亮的女子的統(tǒng)稱。《詩·鄘風·桑中》:“爰采唐矣,沫之鄉(xiāng)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朱熹注曰:“孟,長也;姜,齊女。”而且經(jīng)常指的是齊國的美女。杞梁妻是齊國人,所以用“孟姜女”相稱。用“孟姜女”代“杞梁妻”,其實是把這個故事大眾化了,消除了杞梁妻身上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個性差別。杞梁妻只能代表她自己身上的故事,但孟姜女可以說是底層群眾反抗暴政的一種代名詞。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傳說,在唐朝之前經(jīng)過了十分復雜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在唐代基本定型。
到后來的宋元明清時期,孟姜女的故事被不斷演繹,各種文學形式對這個故事加以利用和改造,內(nèi)容更加戲劇化。孟姜女哭倒長城后,秦始皇看見了孟姜女。秦始皇看上了她的美貌,要強行納她作妃子。孟姜女答應(yīng)秦始皇作妃子,但是要求給丈夫厚葬并且讓秦始皇親自帶人去哭祭。滿足這些條件后,孟姜女最后投海而死。作為丈夫也有不同說法,有的叫萬喜良,有的叫范齊郎,也有的叫范郎。
孟姜女,你哭長城了嗎?歷史上她沒哭長城。但是在人們心中,她哭倒了長城,而且哭得很給力。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是真實的歷史再現(xiàn),而是廣大民眾按照自己的認識和價值觀重新建構(gòu)了的故事,是不同時期不同的文化因素、歷史背景和民眾意識逐漸積累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