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女人造世界,母性傳萬家

導讀

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而不可分割的關系。遠古時期,女性主要負責采集食物,男性主要負責狩獵。女性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取得了高于男性的社會地位。

原始時期,人口的繁殖與社會生產是同等重要的事情,當時的人們是無法解釋女性為什么會生孩子的,他們認為女性天生具有某種生殖魔力,或從神靈那里獲得了某種男性所沒有的魔法。因此,掌握著生育權的女性也被當時的人們賦予了神圣的色彩。

原始社會維系人類社會組織的紐帶是血緣關系。母子關系成為人類延續的唯一鏈條,母親就成為整個部落或者氏族中最親近的人,成為團體的核心,受到高度的尊重,氏族社會的首領也大都由女性擔任,女性成為人類社會最初的領袖。

可以說,原始社會是女性的天下。在許多古代的宗教中,最高的神都是女性,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造人的也是一個女人——女媧娘娘,而非“男媧爺爺”。這位偉大的女性,不僅創造了人類,還拯救了人類,是她孕育了生命,是她力挽狂瀾,導演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大片”。

但是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特別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男性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私有財產開始出現,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受到了沖擊和挑戰,男性開始在社會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社會里,女性在那個時代依然熠熠生輝,并且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時稱“鳳姐”的嫘祖。

第一節 法力無邊的女媧娘娘

談起女媧娘娘,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孩提時代就聽說過女媧摶土造人、采石補天的佳話。女媧娘娘被奉為造人女杰、婚姻創始人、最早的媒婆和送子娘娘等,可以說女媧娘娘在那個時代就是“半邊天”甚至是“大半邊天”,她與我們所熟悉的炎黃二帝一起為華夏文明的創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后人尊稱為中華三大始祖神。

一、女媧娘娘這個人

翻遍各種典籍,關于女媧娘娘形象的描述,都是那樣的模糊。《說文解字》曰:“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世本·姓氏篇》曰:“女氏:天皇封弟媧于汝水之陽,后為天子,因稱女皇。”一些古籍里都尊稱女媧娘娘為“神”,為“皇”,但都沒有具體的記載和描述。后來有人把女媧想象成人頭蛇身的形象,如《楚辭·天問》曰:“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媧人頭蛇身。”更有《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總之,女媧娘娘不同于凡人,更平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又有人將女媧的原型想象成青蛙。他們認為,在上古時候,人們沒有太多吃的東西,但是小青蛙卻是好捕捉、味道鮮美的食物,故而人們尊奉青蛙為神,因為是它提供給人們填飽肚子的食糧。由“蛙”而“媧”,青蛙變成了女媧,女媧便成了青蛙,但這些都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罷了。

后來又有人認為女媧娘娘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歷史中,主要活動于黃土高原,姓風,名叫風里希或者風里犧。如《帝王世紀》中說:“女媧氏,風姓,承皰羲制度,始作笙簧。”但是不管女媧娘娘是否真有其人,抑或是純粹的神話傳說,她卻是如此真切與深厚地存在于我們的歷史與文化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深深地根植在我們的民族文化里。

二、女媧娘娘摶土造人

傳說上古時期,盤古從混沌中揮一把大斧開天辟地,臨死又將自己的肉身化作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蟲魚,但是卻忘記了造人。女媧娘娘一個人行走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寂寞,為了點綴這個世界,于是她準備用泥土造人。

關于女媧娘娘摶土造人的神話記載在《風俗通義》中。《風俗通義》曰:“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意思是說,民間傳說,天地開辟之初,大地上還沒有人類存在,女媧娘娘摶捏黃土,用泥巴捏造出了人。她忙得筋疲力盡,于是拿了一條繩子,把這條繩子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就灑落在地上,變成了一堆人。那些富貴的人,就是當初女媧娘娘親手用黃土捏出來的,而貧賤的那些人就是女媧娘娘用繩子甩出的泥漿變成的。當然,這也凸顯了在階級社會里,統治者為了向民眾灌輸“天命論”,以達到維護專制統治的目的。

更有傳說,女媧娘娘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創造出了雞,初二創造出了狗,初三創造出了豬,初四創造出了羊,初五創造出了牛,初六創造出了馬,初七才開始摶土造人的。時至今日,還有很多地方在正月的“六畜之日”里,按日為六畜過節,給豬圈、羊欄、牛棚等貼紅紙條、點香等,因為傳說中女媧娘娘就是在那天創造了它們。

女媧娘娘在初七才開始了摶土造人。人類雖然造化成功了,但是人本身卻沒有辦法長生不老啊,那要是人生老病死之后,還需要女媧一個一個地進行補充的話,豈非天大的麻煩事?為了讓人類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女媧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她先把人類分為男人和女人,然后自己做媒人,把這些男人和女人配對成雙,并教他們“造人”之法,人因為有了生育功能,故可“自力更生”,繁衍不絕,以至萬代。《風俗通義》里如是說:“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后世子孫也將女媧尊奉為媒神,即婚姻之神,每年都要隆重的祭祀她。據《周禮·媒官》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意思是說,在每年三月的時候,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這個時候發生一些“意料之內”的事情呢,那是管不著的,由他們去吧。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在每年三月桃花盛開的季節,穿著節日的盛裝男女,在固定的場所里載歌載舞,通過歌舞選擇合適的伴侶的習俗,有點類似今天電視節目里的相親大會。

女媧摶土造人的故事還有延伸。相傳女媧在造人時,每造一個人,便取一粒沙子計數,結果女媧娘娘造了很多人后,沙子也凝聚成石。這塊碩大的石頭,因為受日月之精華,靈性漸通,不知道過了多久,這塊石頭如孫悟空金箍棒一樣,越來越大,直插云霄,大可頂天。由于這塊大石頭吸收了天地精華,竟然在石身上長出兩條神紋,將石頭分為三段,大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媧急施靈符,將石頭封住,不讓其繼續伸張,并賜這塊石頭法力,封它做三生石,將這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并在神石身上添加了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女媧還將這塊神石放在了鬼門關前,掌管三世姻緣輪回。

古人認為,人有三魂七魄,既有屬于自己的肉身,也有自己的魂魄。當凡人走完世間路,便會靈魂出竅,被黑白無常帶領進鬼門關,走上黃泉路,到了奈何橋,就會看到這塊三生石。每個人的前世今生、因果輪回、緣起緣滅的故事,都被刻在了這塊三生石上。

三、女媧娘娘采石補天

女媧娘娘為什么要補天?這與另外一個傳說“共工怒觸不周山”有關。

據《淮南子》描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這個故事講的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做部落首領,大打出手,打得天昏地暗。結果共工在大戰中慘敗,憤怒地一頭撞向了不周山,導致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地的大繩子也斷了。共工怒觸不周山后,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出了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也從地底下噴涌而出,毒蟲猛獸也出來殘害人間。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的痛心,于是決定補天以終結人類的這場浩劫。

女媧周游四海,遍訪名山,最后選擇了東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臺山。天臺山被一只神鰲馱著,以防沉入海底。女媧為什么要選擇天臺山呢?是因為只有天臺山才出產煉石用的五色土,是煉補天石的絕佳之地。于是女媧在天臺山上架起了爐灶,借來了太陽神火,選用了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歷時九天九夜,終于煉就了36501塊五色巖石,用了36500塊五色石將殘缺的天窟窿補好了,剩下的一塊五色石遺留在了天臺山的山頂。天是補好了,但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女媧情急之下又斬下一只千年神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將天支起來,而女媧將自己的衣服扯下來送給了這只神鰲,從此神鰲游水不用腿而用鰭了。她還擒殺了危害人間的黑龍,燒了大量的蘆草,用蘆草的灰燼堵塞住四處橫流的洪水。經過女媧的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終于補上了,地表也被填平了,洪水也被止住了,猛獸也絕跡了,人民又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如《淮南子》描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其實,古籍中關于女媧的記述,大多都是經歷口耳相傳、后世文人加工而成,在內容上存在不少怪異難解之處,還有一些內容則有明顯的虛構和夢幻的地方,但是也正是這些神話與傳說,蘊含著華夏民族對自己歷史的深邃認識和淺近表述。通過這些傳說和神話,更不難發現我們曾經的歷史。據陸虎在《立足史料實證探索遠古傳說中的歷史》(載《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年第7期)介紹,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深刻地揭示出華夏族與滋養他們的黃土地,有著與生俱來、不可分割的歷史根基與文化淵源。而女媧采石補天的故事,更有學者認為其與遠古時代的一次隕石雨災害有關。

根據《淮南子》的描述,完全符合一次大規模隕石雨撞擊地表的全過程。“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是小型天體爆炸后形成的大規模隕石雨,“火爁焱而不滅”是巨大撞擊、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災,“水浩洋而不息”是隕冰融化后形成的大量地表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中的“冀州”應當是古代河北省一帶。這與今天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算出的在史前某一時刻發生的一場大規模隕石雨的史實基本吻合。距今4000—5000年間,一顆小型彗星進入地球軌道,在山西北部上空沖入大氣層并在高空發生爆炸,在極短的時間內落入從晉北到冀中的廣大地區,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隕石雨。隕石雨在平原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撞擊坑,后經地面流水和先民改造,多個較大的撞擊坑最終形成了白洋淀,其余較小的積水洼地,逐漸被改造成為當地的居民區,部分這種洼地被地表水沖蝕破壞,但在河床間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擊坑遺跡——碟形洼地群。

有學者斷言,《淮南子》描述的“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其實就是這場隕石雨撞擊事件,巨大的撞擊災害來臨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員死亡與族群遷徙,若干年后,這一災害經歷一代又一代的傳說,一個美麗的神話——“女媧補天”就誕生了。

更有人認為,女媧補天的神話可能是華夏先民燒瓦蓋房防漏雨的事情,反映的是女媧發明瓦的事跡。因為“瓦”字與“媧”字讀音相同,不同土質燒制的瓦片顏色各異,可稱之為“五色石”;屋頂漏雨是因為屋頂有缺陷,有裂縫,濃云密布時陰暗如簡陋房屋的草頂,先民認為天上下雨也是從云朵的裂縫中漏下了水,因此當陰雨連綿,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時,先民就幻想有一個神人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之裂縫。但是不管女媧補天的原型是怎樣的,女媧補天的傳說折射出的,應該是在那個時代,人們在自己女性首領的帶領下,進行的大規模的改造自然,創造家園,發展農業的情景。

女媧在肉身死后,她的腸子化作了十個神人,他們居住在大片的莊稼地里,睡覺時又橫臥在道路上,守護著土地。如《山海經·大荒西經》描述:“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有人認為,這段描述的寓意是說女媧肉身死后被人吃掉了,原始部落的人感覺吃下自己祖先或者族中受尊敬人的肉會有安全感。但是更多的傳說是,女媧靈魂升天以后,由神獸保護著去了天宮,成為天神,世世代代佑護著她的子民。

女媧娘娘的故事被人們代代相傳,形成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女媧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材料,是傳承華夏文明與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更是增強我們創業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對我們的文化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 心靈手巧的嫘祖姐姐

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一般認為,是從炎黃二帝時代開始的,那個時代涌現出了許多的先進人物,并形成了以二帝為代表的宏大歷史人物群體,因此那個時代的諸多發明創造都算在了炎黃的名下。在那個發明創造者群體中,其中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當屬黃帝的老婆——嫘祖。

嫘祖以發明養蠶取絲而著稱于世,《通鑒外紀》有如是描述:“西陵氏之子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養蠶,治蠶絲以供衣服,后世祀為先蠶。”嫘祖也因發明養蠶繅絲有功于人類,而被后人奉為神靈,被尊稱為“先蠶娘娘”,今人有詩曰:“沉睡五千年,覺醒半邊天。恩光齊日月,德澤并黃炎”。

一、少女時代的嫘祖

嫘祖,又稱“雷祖”或“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但具體出生地在今天的哪里,一直以來莫衷一是,爭論不休。現在流行的較有影響力的觀點主要是湖北宜昌說、四川鹽亭說、河南西平說等,這些觀點的主要依據大都稱漢代以后當地就已被稱作“西陵”,如“西陵縣”“西陵郡”或者“西陵峽”等,當地也大多都流傳著與嫘祖有關的民間傳說和風俗習慣,或者說與傳說有關的人文古跡等。但可悲的是,有些地方為了爭奪“嫘祖故里”的金字招牌,不惜斥巨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發旅游資源,造成了旅游開發過剩、入不敷出的文化亂象,各地文人也紛紛著書立說,厲兵秣馬,從茫茫古籍中尋找西陵所在。捍衛文化尊嚴固然值得稱道,但是為了利益而讓自己成為文化掠奪者,豈非是對文化的一種暴殄天物,豈非是對嫘祖的一種褻瀆?

嫘祖故里,不管是西平也罷,鹽亭也罷,宜昌也罷,抑或者其他地方,歸根到底都是在我華夏神州之地,嫘祖實乃我華夏族之一員,這對于我們這些景仰嫘祖的后人來說,已經足夠了。

相傳,在西陵一個美麗的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夫妻二人恩愛有加,有一天晚上,妻子夢見一只彩鳳投入到了自己的懷中,不久就懷孕了。十月懷胎后生下一女,夫妻二人認為因夢彩鳳投懷而名小鳳。小鳳小時候聰明伶俐,被小伙伴們稱為“鳳姐”,后又有人考證說,鳳姐姓王,亦叫王鳳。此鳳姐的才智在當時,可真稱得上“前五百年,后五百年,都沒有人智商超過她的”,有“天女神童”的美譽。

不僅如此,鳳姐還出落得亭亭玉立,美麗動人,魅力無限,“秒殺”一切雄性。傳說,鳳姐母親在她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又常年在外,鳳姐思父心切,就對她悉心圈養的小白馬說,如果你能去把我父親找回來,我就嫁給你。小白馬似通人性,早就鐘情于鳳姐,便跑出馬圈去把遠方的鳳姐父親接了回來,小白馬非常期待著與鳳姐的婚約,但是鳳姐的父親知道這件事后,一怒之下將小白馬射殺了,鳳姐也是傷心不已。

有一天,鳳姐和她的女伴們上山采摘野果,西陵山上草木郁郁蔥蔥,枝繁葉茂。鳳姐一行在朝深山走去的時候,被一張橫亙在兩棵巨木之間的蜘蛛網擋住了去路。同伴們不以為意繼續走,結果被蜘蛛網蒙了一頭蛛絲,微風掠過,蛛紗拂面,晶瑩剔透,愜意無比。鳳姐想,倘若取得無數柔韌的細紗,像蜘蛛網一樣編織在一起,比起身上穿的樹葉獸皮等,不知道要輕松舒服多少倍啊!然而蛛絲過于纖細,易滑易斷,鳳姐也是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后來,鳳姐在采摘野果時,誤將桑樹上的蠶繭當作野果采回家中,她將這種“野果”放在嘴里卻怎么也嚼不爛,最后只能放到陶罐中的沸水里面煮一下,邊煮邊用棍子攪一攪,看看熟不熟。沒過多久,那些“野果”被這么一煮一攪,竟然全部變成了如頭發絲細的白線纏繞在棍子上,看上去晶瑩奪目,柔軟異常,很有韌性。鳳姐聯想起蜘蛛網的樣子,再結合現在這些比蛛絲更加柔韌、更加漂亮的白絲,一個奇異而大膽的想法在她的腦海里產生了,那年鳳姐十六歲。

后來,鳳姐專門跑到采到這種白色“野果”的地方。她發現,這種白色的東西不是野果,而是一種蟲子吐絲結出的繭,這種蟲子又特別喜歡吃一種葉子,這種葉子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桑葉”,那種蟲子就是我們所知的“蠶”,而那個白色的“野果”就是我們所知的“蠶繭”了。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思考,鳳姐總結出了一套繁殖飼養桑蠶的技術,把野生的天蠶變成了家養,大大提高了蠶繭的產量和質量。鳳姐還摸索出了削木為樁、經緯織絹的技術,并用織出的絹做成了飄然若仙的紗衣,一場劃時代的革命開始了。

鳳姐養蠶繅絲織綢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西陵部落,西陵部落的首領非常高興,并收鳳姐做了女兒,賜名“嫘祖”。嫘祖把養蠶解繭、取絲造衣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了部落的人,深得部落人民的尊重與喜愛,不久便被推舉為部落首領。

我國素有“絲國”的美譽,是世界上蠶桑、絲綢的發源地。嫘祖,作為中國養蠶繅絲的開拓者,為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正如今人所評價的那樣:“嫘祖蠶桑絲綢的發明,是人類科技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人類經濟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革命。”而那橫列歐亞,連亙多國,輻射四海,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今天依舊橫亙在碧水青山,延伸向茫茫戈壁,似乎在默默訴說著嫘祖的傳世偉業。

二、夫唱婦隨的嫘祖

關于嫘祖與黃帝的相遇,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黃帝是慕名前來向嫘祖提親的,有的說黃帝是在一次戰斗中被蚩尤打敗后,迷路偶遇嫘祖,一見鐘情的。也有人說,黃帝和嫘祖是我國最早的一次政治聯姻,黃帝看上了嫘祖部落的經濟實力,嫘祖看上了黃帝部落的軍事實力。但是不管怎樣,嫘祖與黃帝是在正確的時間,在一個正確的地點,遇到了一個正確的人,所以傳下了一段佳話。

當然,客觀上講,嫘祖與黃帝的聯姻,不僅完成了一次大規模的部落聯盟,提升了部落的力量,同時還開創了族外婚的一個典范,開啟了一個新的婚姻時代。

當時的社會,由于人們的認識水平比較落后,群婚、亂婚、搶婚、族內婚等依然廣泛存在。嫘祖一直以來都大力提倡婚娶相媒,締結對偶婚姻,進行人倫教化。于是,她準備以自己的婚姻作為示范,嫘祖的想法得到了黃帝的積極響應和認同。時年六月六日,黃帝嫘祖在始祖山頂進行了“八拜成婚”,即拜天、地、日、月、山、河、祖先以及夫妻對拜等盟誓之約,嫘祖亦被黃帝封為“正妃”。如《史記·五帝本紀》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嫘祖后來生下了玄囂、昌意兩個兒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為妻,生下了高陽繼承天下,高陽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而玄囂的孫子“帝嚳”也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

至今,始祖山東峰依然有當年黃帝嫘祖八拜成婚的鴛鴦臺遺址,每年六月六日,許多老少夫妻皆登始祖山拜謁,以求得黃帝嫘祖庇佑,愿長壽百歲、相親相愛、家庭和睦、子女成名。幾千年后的今天,神州大地上流傳著這樣的誓言:“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蒼天無言,大地垂青,嫘祖的婚嫁禮儀早已浸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伴隨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直至永遠。

婚后的黃帝和嫘祖有了自己的分工。黃帝帶領大家發展生產,種植五谷,馴養動物,制造生產工具。嫘祖則負責帶領婦女們上山剝樹皮,織麻網,種桑養蠶,抽繭繅絲,她們還把男人獵獲的野獸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黃帝部落的生產發展迅速,黃帝也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

嫘祖的軍事才能很少被提及,特別是在幾場重要的戰爭中,比如炎黃聯盟與蚩尤的逐鹿之戰,比如黃帝與炎帝的終極PK——阪泉之野等,由于突出了黃帝的英雄形象,嫘祖的光輝顯然被蓋過了。但是嫘祖在平定西陵境內多次小部落叛亂中,還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她恩威并用,攻心為上,她特別能利用自己女性的優勢,有效地聯合了多個部落,并注重協調各個部落之間的利益關系,確保了部落聯盟的統一與穩定。

嫘祖經常告誡自己的子民,農桑才是生活之根本。所以她經常親自帶領婦女們進行農業生產,還到各個部落去講解傳授養蠶繅絲之法、婚嫁禮儀之俗,她制定出了一些禮制,使得整個部落的人都相互禮讓,人們穿著得體,社會一片祥和安定,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萬民景仰和愛戴。她一生不辭跋涉,勞苦奔波,和黃帝一道巡行天下,教民栽桑養蠶,倡導婚嫁,但終因年事漸高、積勞成疾,病死在南巡的衡山路上。宋朝張君房《軒轅本紀》云:“黃帝周游行時,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為神祖。”由于嫘祖巡行全國而逝世在道上,也被人們祀為“道神”“行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并逐漸演變成“旅游之神”。丁度《集韻》云:“嫘祖好遠游,死于道,后人祀以行神。”她經歷的人間是短暫的,但是人間擁有她,卻是永遠、永遠。

有人說嫘祖是開創上古文明的發明家,因為她發明了養蠶繅絲的技術;有人說嫘祖是政治家,因為她協助黃帝實現部落大聯盟,統一萬邦,奠定華夏根基;有人說嫘祖是教育家,因為她教民養蠶、教化禮儀以推行天下;有人說嫘祖是軍事家,因為她平定了西陵境內多次部落叛亂;有人說嫘祖是社會革新家,因為她首創婚娶相媒,婚姻禮儀;有人說嫘祖是慈善家,因為她衣被天下,免百姓受凍致病之苦;有人說嫘祖是和平的天使,因為她以玉帛化干戈,協和萬邦,使各部落和平相處,繁衍生息;有人說嫘祖是賢妻圣母,她輔助丈夫以王天下,讓自己的子孫接受艱苦環境的磨煉,最終都成為天下之主。

唐代鹽亭大韜略家、李白之師趙蕤撰《嫘祖圣地》碑文,記述了嫘祖熠熠生輝的一生:“女中圣賢王鳳、黃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歿于衡陽道,遵囑葬于青龍之首,碑碣猶存。嫘祖生前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嫘祖是華夏兒女的人文始祖,嫘祖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世界絲綢文化的寶貴財富,更是東方女性文化的光輝典范。

傳承嫘祖文化、弘揚始祖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強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我們共同的擔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云和县| 东山县| 汉寿县| 郯城县| 平湖市| 张北县| 固始县| 彝良县| 佛学| 巫山县| 于都县| 井陉县| 泸西县| 大城县| 南平市| 台东县| 张家港市| 乐山市| 涟源市| 六盘水市| 新田县| 射洪县| 边坝县| 襄垣县| 新营市| 阿拉善右旗| 陕西省| 宁晋县| 普宁市| 桃园市| 镇雄县| 七台河市| 德兴市| 浦江县| 临夏县| 浏阳市| 镇赉县| 吉水县| 什邡市| 崇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