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詐騙類案件的爭議解析
- 王衛東
- 1869字
- 2021-01-27 15:11:32
第四章 單位犯罪
在普通詐騙罪、合同詐騙罪、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票據詐騙罪、保險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有價證券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等十個詐騙罪名中,《刑法》分則未規定單位犯罪的有普通詐騙罪、貸款詐騙罪和有價證券詐騙。《刑法》分則規定了單位犯罪,但單位犯罪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準(以下簡稱“數額標準”)與個人犯罪的數額標準一致的有信用卡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剩余的合同詐騙罪、集資詐騙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和保險詐騙罪等五個詐騙罪名,《刑法》分則均規定了單位犯罪,且單位犯罪的數額標準與自然人犯罪的數額標準有差別(筆者注:也有部分地區并不區分部分罪名中單位詐騙犯罪與個人詐騙犯罪的數額標準,后文有涉及)。
以江蘇省為例,合同詐騙罪、票據詐騙罪和金融憑證詐騙罪三個罪名的單位犯罪數額標準均按個人犯罪的兩倍標準掌握,集資詐騙罪和保險詐騙罪的單位犯罪數額標準均按個人犯罪的五倍標準掌握。由此,在涉及合同詐騙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集資詐騙罪、保險詐騙罪案件的辯護工作中,辯護律師必然會考慮到犯罪主體是單位,還是個人。由于《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法〔2001〕8號)明確,對于單位實施的貸款詐騙行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簽訂、履行借款合同詐騙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的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的,應當以合同詐騙罪定罪處罰。故在貸款詐騙案件中,辯護律師對犯罪主體是否系單位的甄別工作與合同詐騙案件中有同樣的意義和價值。
根據《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法釋〔1999〕14號)的規定,以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歸單位所有的,是單位犯罪;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海關總署發布的《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法〔2002〕139號)中規定具備下列特征的,可以認定為單位走私犯罪:①以單位的名義實施走私犯罪,即由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單位的負責人或者被授權的其他人員決定、同意;②為單位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違法所得大部分歸單位所有。單位是否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應根據單位實施走私行為的次數、頻度、持續時間、單位進行合法經營的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認定。上述意見雖然是針對單位實施走私犯罪的規定,但單位走私犯罪的特征對于甄別單位詐騙犯罪仍然具有參照的意義。《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法〔2001〕8號)明確,具有相對獨立的民事行為能力和財產責任能力的單位內部組織,可以構成單位犯罪的主體;對于承包企業的犯罪行為應以單位犯罪論處。
上述法律、司法解釋和司法文件的條文雖然規定得很明確,但實務中關于犯罪主體是單位還是個人的爭議仍然不斷。如單位是否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應根據單位實施犯罪行為的次數、頻度、持續時間、單位進行合法經營的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認定,但在如何掌握綜合考慮認定的尺度上,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筆者認為,如果一家單位自成立之后,沒有合法經營過,既不開發票,也不做業務,既不交社保,也不納稅,則以這家單位的名義所實施的詐騙犯罪,在確定犯罪主體的問題上爭議并不大;或者,雖然以某一家單位的名義實施詐騙犯罪,但虛構事實令被害人直接將財物交付給行為人(個人),行為人取財后,以和單位無關的方式消耗財物,只用了單位的名,單位甚至與被騙取財物之間沒有任何聯系和接觸,在確定犯罪主體上的問題也爭議不大。
實務中,但凡存在單位犯罪爭議的案件,都不是一目了然的,或者單位有合法的經營,或者在被害人將貨款匯到了單位的賬戶后被行為人用于其他用途,這些情況均較為復雜。有名為單位實施實為個人實施的,有名為個人實施實為單位實施,還有單位實施和個人實施難以區分的,對犯罪主體的準確認定和區分固然是單位犯罪能否成立的關鍵,但若確實難以區分,應視作在犯罪主體的認定上存疑,做出有利于行為人的認定。
筆者認為,認定單位詐騙犯罪可以分層次層層推進,逐步厘清,即使站在辯方立場,也需要對于個案從形式上和實質上研究是否系單位犯罪,如此才能在與委托人溝通時心中有數,在發表辯護意見時言之有理。本章選取三件在是否認定單位犯罪的問題上存在爭議的案件,從以單位名義、由單位實施和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和使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