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人衛操
衛操(?—310),西晉代郡(今張家口蔚縣)人,字德元。年少時曠達任俠,有才能、有韜略,善納言、減民負。官至右將軍,封為定襄侯。
衛操在晉征北將軍衛瓘軍里擔任牙門將,數次出使北魏,自己很愿意聯結依附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去世后,衛操與侄子衛雄以及自己的宗室鄉親姬澹等十幾人,一同歸順魏國,勸說桓帝拓跋猗迤和穆帝拓跋猗盧接納晉人,于是依附北魏的晉人漸漸多了起來。桓帝拓跋猗迤對他贊賞有加,讓他擔任輔相,將國家大事交他處理。等到劉淵、石勒之亂的時候,衛操勸說桓帝輔助晉朝。馬騰聽說后對他很是贊賞,上表為他加封將軍的稱號。逐漸升遷為右將軍,封為定襄侯。桓穆二帝都很重視衛操,對他禮待有加。衛操被任為輔相,委以國事。《魏書·衛操傳》中記載,北魏建國后把衛操等人視作第一功臣,衛操也盡心盡力,為拓跋鮮卑在國家政權的確立、法律的制定和官吏的設置等方面貢獻了才智,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正式確立國家規模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衛操在魏國的地位非常高,《魏書·宗室傳》之后的第一篇就是《衛操傳》。
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拓跋猗迤去世,謚號桓。衛操立碑于大邗城南,以頌其功德。這塊碑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因為它第一次公開宣稱:“魏,軒轅之苗裔。”這為后來拓撥氏入主中原奠定了輿論基礎。魏穆帝拓跋猗盧更加器重衛操,對跟隨衛操投奔的宗室鄉親,都封授官爵。其中衛雄、姬澹在衛操死后,也都當上了左右輔相,為北魏的基業立下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