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征服烏桓
曹操對烏桓的掌控并非一帆風順。以代郡為例,從曹操占據代郡時起,代郡屬幽州,郡治在代縣(今河北張家口蔚縣代王城及萬全區西北部)。這樣,曹操對代郡的管轄境包括今張家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萬全區西部、尚義縣南端、宣化區西南、山西廣靈縣和天鎮縣大部、渾源東北部、陽高南部及西南、大同縣東南。代郡的四鄰,東為上谷郡、南為冀州中山國、西南是并州雁門郡、西面和北面為鮮卑。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代郡初歸曹操之際,形勢很亂,主要是代郡烏桓的三個部族首領自稱單于,恃力驕恣、專制郡事,前太守對他們無可奈何。曹操派裴潛任代郡太守,欲授潛精兵以鎮討之。裴潛說:“代郡戶口殷眾,士馬控弦,動有萬數。”當時代郡烏桓有萬騎精兵,勢力相當強大,但裴潛深信,只要處理合理,就可平息事態。裴潛只身至代。烏桓眾族見新太守對他們依舊信任,表示歡迎。由于裴潛的安撫,烏桓族人將擄掠的財產、婦女、兵器等交給漢族百姓。對于那些刻薄、搜刮少數民族的漢族官吏,裴潛給予嚴厲打擊。一場混亂得到平息。裴潛治郡3年,境內漢族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魏略》中曾評價其道:“潛為人材博,有雅容。”
曹操召回裴潛任命為丞相理曹掾。裴潛說:“我對百姓雖寬,但對胡人很嚴厲。今后繼任者一定認為我治理過嚴,而采取寬惠措施。胡人一向驕橫,過寬他們必然放縱,放縱以后再用法律限制,將會引起他們的怨恨反叛。”以情勢預料,代郡烏桓“必復叛”。后數十日,烏桓又反。曹操深悔,急派其子曹彰為驍騎將軍去飛狐峪征討。
飛狐峪在歷史上一直是華北大平原與山西及蒙古大草原連接處的要隘,是關內通往關外的交通要道。飛狐峪既是南北大通道,又是歷史上名聞遐邇的古戰場,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曹彰追擊烏桓的戰爭就發生在這里。
曹彰率領5萬大軍北上征討烏桓部,沿拒馬河向西北追趕烏桓潰騎,時間不長追到今蔚縣飛狐峪口。曹彰見山勢險峻,溝峪狹窄,山路崎嶇,兩側懸崖峭壁就像用刀削斧劈的一樣,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勢。曹彰不敢貿然進軍,遂命令軍隊就地占據有利地勢安營扎寨,派出探哨先到前邊打探消息。大概一天后,探哨回來告訴曹彰,說這個溝峪叫作“飛狐峪”,長百余里,山勢險惡,易守難攻,要想從這里通過必須謹慎小心才是。不過,烏桓人已經被打得潰不成軍,早已逃得不見蹤影了。曹彰聽了哈哈大笑:“烏桓人原來這樣不中用,剛打了敗仗就逃得沒了影。我們應乘勝追擊,徹底打敗烏桓。”于是,曹彰率領大軍浩浩蕩蕩、耀武揚威地穿過100余里的飛狐峪,沖出飛狐口,穿過代郡大地長驅直入,一直打到桑干河畔。這一仗迫使烏桓部落退出塞外,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敢滋擾生事。此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消除了北方邊塞的隱患,保證了邊塞的安寧,鞏固了曹操的政權,對魏國的建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因這場戰爭是一個典型的追擊戰例,頗有軍事研究價值,所以被載入《蔚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