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
- (日)平原卓
- 1934字
- 2021-01-26 17:48:27
《君主論》
The Prince
尼科洛·馬基雅維利
(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1527年)
盼望祖國統一的現實主義者

“世間一切本都為命運與神所支配……但是我們無論如何都不可丟失自由的意志。”
13世紀至15世紀之間,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在此時期,歐洲涌現出諸如萊昂納多·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一批巨匠,他們在文學、建筑及藝術等諸領域都留下了偉大的結晶。馬基雅維利也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活躍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政治思想家。
我們可以將馬基雅維利的政治思想概括為“現實主義”。說起“現實主義”,多少會令人感到有些冰冷漠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基雅維利認為政治按其本身規律運行,人的理想毫無意義。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是連接以神為中心的中世紀文化和以人為中心的近代文化的橋梁。如果我們結合這一點背景知識讀《君主論》,會更容易理解馬基雅維利的思想。
國家確實是受“命運”支配。但是,國家并非神定的秩序。人的干預可以改變國家前進的方向。因此,政治不能依賴宗教或道德理想,而是必須建立在武力和法律等現實條件之上。
懷有這樣政治思想的馬基雅維利被卷入佛羅倫薩共和國的政治紛爭中,后來失勢退隱,在隱居生活中完成了《君主論》一書。這部著作在馬基雅維利在世時沒有得到發表,直到其去世數年后的1532年才終于問世。
國家的基礎是“好的法律”和“好的武力”
當時,意大利處于分裂狀態,國內佛羅倫薩共和國、米蘭公國及威尼斯共和國并立,在外還受到來自哈布斯堡王朝及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威脅。馬基雅維利將統一意大利的希望寄予統治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并在《君主論》中提出了治理國家的方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君主論》是一本以在意大利建設一個新國家為目標的實踐論著作。
馬基雅維利以“好的法律”和“好的武力”為本書中最關鍵的原理。
我已經說過,對于君主來說,有一個好的基礎是多么重要。如果沒有好的基礎,我們必然會走向破滅。無論過去的君主國或聯邦國,抑或是新君主國,對于所有國家來說重要的基礎都是好的法律和好的武力。
此處所說的“好的武力”是指本國軍隊。當時,佛羅倫薩的軍隊主力甚至軍長都是雇傭兵。當時的雇傭兵其實也就是以工資為目的聚集起來的暴力集團而已,軍事技能及素養都不高。反觀佛羅倫薩周圍,諸如米蘭公國等周邊國家都逐漸開始培養常備軍。
馬基雅維利認為,要想成為強國,就必須擁有正規軍隊。君主不能依賴于雇傭兵及外國援軍,必須培養本國的武裝力量。
必要時可行卑鄙之事
說起現實主義者,總有一種他們將感情放在次位,以最終利益決定一切的印象。事實上,馬基雅維利的觀點也確實如刀鋒般冷徹。
要想實現理想,就必須考慮現實條件。無論是多么高尚的理想,如果君主不經深慮就將其置于現實社會,理想必將面臨湮滅。雖然人們可以參與政治,但是政治能改變的不過是現實的一半,剩下的一半仍然受到“命運”的支配。因此,對君主來說,如果與本國的危急存亡有關,即使有些事情是卑鄙的,也必須要做。
如果有件卑鄙的事情,事關本國的安危存亡,不要顧及惡名,去做吧。
當然,馬基雅維利并不是說,君主一定要是道德敗壞的人。世界的秩序并非神定,人的干預可以改變世界的秩序。因此,作為領導人的君主必須要迎合時勢,善于變通。
我認為,比起考慮周全,不如果敢勇猛地前進。因為命運之神是一位女神,想要征服她就要有壓倒性的力量。
回顧哲學的歷史,如此“霸道總裁”的言論其實十分少見。這句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馬基雅維利對國家分裂現狀的深切憂慮。
以中央集權治理國家
為了使人人不損害他人權利、和平共處,首先必須確立基本秩序。對此,馬基雅維利提出,應當通過法律與武力實行中央集權,減少引發暴力的契機。
你可能覺得,這似乎有些壓抑人民群眾的反民主主義色彩。其實馬基雅維利是說,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國家獨立的基礎之上的。這也是君主有時不得不做卑鄙之事的根本原因。馬基雅維利在《論李維》中這樣寫道:
一心考慮國家存亡時,不必想是否正當、是否偏離了軌道、是否值得稱贊、是否鮮廉寡恥,這些都不必考慮。比起思考這些,不如將一切置之度外,用盡手段拯救祖國命運、維護自由。
祖國的獨立先于一切。古羅馬之所以如此值得稱道,就是因為它不臣服于他國、維持了自由的共和政體。馬基雅維利認為,為了使佛羅倫薩也成為偉大的國家,必須模仿羅馬這一典范。馬基雅維利以《君主論》為其遺言,留下了通過武力及法律實現中央集權的計劃。
馬基雅維利主張的現實主義絕不是說,一切都為國家之間的力量關系而決定。他的現實主義是指,想要改變現實社會,就必須考慮現實條件。如果能夠滿足這些現實條件,人可以憑借自身力量創建社會秩序。
馬基雅維利前有認為神創造世界的中世紀經院哲學,后有談論市民社會原理的近代哲學。在他之后,若再以神意為政治的根本原理,就不得不說是一種倒退。這也是馬基雅維利被敬為“近代政治哲學之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