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長阿含經卷第十

一二、三聚經 [1]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義味清凈,梵行具足,謂三聚法 [2] 。汝等諦聽!思惟念之,當為汝說。”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告比丘:“三法聚者:一法趣惡趣,一法趣善趣,一法趣涅槃。云何一法趣于惡趣?謂無仁慈,懷毒害心,是謂一法將向惡趣。云何一法趣于善趣?謂不以惡心加于眾生,是為一法將向善趣。云何一法趣于涅槃?謂能精勤,修身念處,是為一法將向涅槃。

“復有二法趣向惡趣,復有二法趣向善趣,復有二法趣向涅槃。云何二法趣向惡趣?一謂毀戒,二謂破見。云何二法趣向善趣?一謂戒具,二謂見具。云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謂為止,二謂為觀。

“復有三法趣向惡趣,三法向惡趣,三法向涅槃。云何三法向惡趣?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云何三法向善趣?謂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又有四法趣向惡趣,四法向善趣,四法向涅槃。云何四法向惡趣?謂愛語、恚語、怖語、癡語 [3] 。云何四法向善趣?謂不愛語、不恚語、不怖語、不癡語。云何四法向涅槃?謂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意念處 [4] 、法念處。

“復有五法向惡趣,五法向善趣,五法向涅槃。云何五法向惡趣?謂破五戒:殺、盜、淫逸、妄語、飲酒。云何五法向善趣?謂持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云何五法趣向涅槃?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又有六法向惡趣,六法向善趣,六法向涅槃。云何六法向惡趣?謂六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 [5] 。云何六法向善趣?謂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 [6] 。云何六法向涅槃?謂六思念 [7]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又有七法向惡趣,七法向善趣,七法向涅槃。云何七法向惡趣?謂殺生、不與取 [8] 、淫逸、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云何七法向善趣?謂不殺生、不盜、不淫、不欺、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云何七法向涅槃?謂七覺意:念覺意、擇法覺意、精進覺意、猗覺意、定覺意、喜覺意、舍覺意。

“又有八法向惡趣,八法向善趣,八法向涅槃。云何八法向惡趣?謂八邪行: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法向善趣?謂世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9] 。云何八法向涅槃?謂八賢圣道 [10]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又有九法向惡趣,九法向善趣,九法向涅槃。云何九法向惡趣?謂九惱:有人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侵惱,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云何九法向善趣?謂九無惱: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愛者,彼已侵惱,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生惱,當不生惱,今不生惱。云何九法向涅槃?謂九喜法:一喜、二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實知、七除舍、八無欲、九解脫 [11]

“又有十法向惡趣,十法向善趣,十法向涅槃。云何十法向惡趣?謂十不善:身殺、盜、淫 [12] ,口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貪取、嫉妒 [13] 、邪見。云何十法向善趣?謂十善行:身不殺、盜、淫,口不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不貪取、嫉妒、邪見。云何十法向涅槃?謂十直道 [14]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如是十法,得至涅槃。

“是名三聚微妙正法。我為如來、為眾弟子所應作者,無不周備,憂念汝等,故演經道。汝等亦宜自憂其身,當處閑居、樹下思惟,勿為懈怠。今不勉力,后悔無益。”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大緣方便經 [15]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 [16]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 [17] ?”于是,阿難即從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于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如在目前,以何為深?”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若欲思量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見者。阿難!我今語汝老死有緣,若有問言:‘何等是老死緣?’應答彼言:‘生是老死緣。’若復問言:‘誰是生緣?’應答彼言:‘有是生緣。’若復問言:‘誰是有緣?’應答彼言:‘取是有緣。’若復問言:‘誰是取緣?’應答彼言:‘愛是取緣。’若復問言:‘誰是愛緣?’應答彼言:‘受是愛緣。’若復問言:‘誰是受緣?’應答彼言:‘觸是受緣。’若復問言:‘誰為觸緣?’應答彼言:‘六入是觸緣。’若復問言:‘誰為六入緣?’應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緣。’若復問言:‘誰為名色緣?’應答彼言:‘識是名色緣。’若復問言:‘誰為識緣?’應答彼言:‘行是識緣。’若復問言:‘誰為行緣?’應答彼言:‘癡 [18] 是行緣。’阿難!如是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

佛告阿難:“緣生有老死,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生者,寧有老死不?”

阿難答曰:“無也。”

“是故,阿難!我 [19] 以此緣,知老死由生,緣生有老死。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又告阿難:“緣有有生,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20] 者,寧有生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生由有,緣有有生。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又告阿難:“緣取有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21] 者,寧有有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又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有愛、無有愛 [22] 者,寧有取不?”

答曰:“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又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23] 者,寧有愛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 [24] ,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護者,當有刀杖、諍訟,起無數惡不?”

答曰:“無也。”

“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刀杖、諍訟由護而起,緣護有刀杖、諍訟。阿難!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又告阿難:“因守有護,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守者,寧有護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有護。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因嫉有守,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嫉者,寧有守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因著有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著者,寧有嫉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因欲有著,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者,寧有著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因用有欲,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用者,寧有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義,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因利有用,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利者,寧有用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義,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因求有利,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求者,寧有利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因愛有求,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愛者,寧有求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又告阿難:“因愛有求,至于守護;受亦如是,因受有求,至于守護。”

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為何義?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

答曰:“無也。”

“若使一切眾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白:“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敗壞,名色得增長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識 [25] 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大苦陰集。”

“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 [26] 。阿難!諸比丘于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來終亦知,如來不終亦知,如來終不終亦知,如來非終非不終 [27] 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己,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 [28]

“阿難!夫計我者,齊幾名我見?名色與受,俱計以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 [29]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是我’,常語彼言:‘如來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無有苦受、不苦不樂受;有苦受時,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不苦不樂受時,無有苦受、樂受。’所以然者,阿難!樂觸緣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滅。阿難!苦觸緣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滅。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滅。阿難!如兩木相攢,則有火生;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俱滅。阿難!此三受有為無常,從因緣生,盡法、滅法,為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阿難!彼見我者,以受為我,彼則為非。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者,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樂受是我者,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苦受是我者,苦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不苦不樂受是我者,不苦不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彼則為非。

“阿難!彼計我者,作是說‘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當語彼言:‘一切無受,汝云何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對曰:‘非是。’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彼則為非。

“阿難!彼計我者,作是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者,當語彼言:“一切無受,云何有愛?汝是愛耶?’對曰:‘非也。’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愛是我’者,彼則為非。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于此法中如實正觀,于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有我亦知,無我亦知,有我無我亦知,非有我非無我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

佛語阿難:“彼計我者,齊已為定 [30] ?彼計我者,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無色是我,或言多無色是我 [31] 。阿難!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見是,余者為非。多色是我者,定多色是我,我所見是,余者為非。少無色是我者,定言少無色是我,我所見是,余者為非。多無色是我者,定多無色是我,我所見是,余者為非。”

佛告阿難:“七識住,二入處 [32] 。諸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云何為七?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 [33] ,此是初識住處。諸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初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者 [34] ,阿難!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梵光音天是 [35] 。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凈天是。或有眾生,住空處。或有眾生,住識處。或有眾生,住不用處。是為七識住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七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七識住。

“云何二入處?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 [36] 。是為,阿難!此二入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二入處,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二入。

“阿難!復有八解脫。云何八?色觀色,初解脫。內色想、觀外色,二解脫。凈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 [37] ,八解脫。阿難!諸比丘于此八解脫逆順游行 [38] ,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 [39] 。”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釋提桓因問經 [40]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菴婆羅村北,毗陀山因陀婆羅窟中 [41]

爾時,釋提桓因 [42] 發微妙善心,欲來見佛:今我當往至世尊所。時,諸忉利天聞釋提桓因發妙善心、欲詣佛所,即尋詣帝釋,白言:“善哉!帝釋!發妙善心、欲詣如來,我等亦樂侍從、詣世尊所。”

時,釋提桓因即告執樂神般遮翼 [43] 曰:“我今欲詣世尊所,汝可俱行,此忉利諸天亦當與我俱詣佛所。”

對曰:“唯然。”

時,般遮翼持琉璃琴 [44] ,于帝釋前、忉利天眾中鼓琴供養。時,釋提桓因、忉利諸天及般遮翼,于法堂上忽然不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至摩竭國北毗陀山中。

爾時,世尊入火焰三昧 [45] ,彼毗陀山同一火色。時國人見,自相謂言:“此毗陀山同一火色,將是如來、諸天之力 [46] 。”

時,釋提桓因告般遮翼曰:“如來、至真甚難得睹,而能垂降此閑靜處,寂默無聲,禽獸為侶,此處常有諸大神天侍衛世尊。汝可于前鼓琉璃琴娛樂世尊,吾與諸天尋于后往。”

對曰:“唯然。”即受教已,持琉璃琴于先詣佛。去佛不遠,鼓琉璃琴,以偈歌曰:

“跋陀 [47] !禮汝父,汝父甚端嚴,

生汝時吉祥!我心甚愛樂 [48]

本以小因緣,欲心于中生;

展轉遂增廣,如供養羅漢 [49]

釋子專四禪,常樂于閑居,

正意求甘露,我專念 [50] 亦爾。

能仁 [51] 發道心,必欲成正覺;

我今求彼女,必欲會亦爾。

我心生染著,愛好不舍離,

欲舍不能去,如象為鉤制;

如熱遇涼風,如渴得冷泉;

如取涅槃者,如水滅于火;

如病得良醫,饑者得美食;

充足生快樂,如羅漢 [52] 游法;

如象被深鉤,而猶不肯伏;

奔突難禁制,放逸不自止;

猶如清涼池,眾花覆水上,

疲熱象沐浴,舉身得清涼。

我前后所施,供養諸羅漢;

世有福報者,盡當與彼共 [53]

汝死當共死,汝無我活為?

寧使我身死,不能無汝存。

忉利天之主,釋今與我愿 [54]

稱汝禮節具,汝善思察之 [55] 。”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告般遮翼言:“善哉!善哉!般遮翼!汝能以清凈音和琉璃琴稱贊如來,琴聲、汝音,不長不短,悲和哀婉,感動人心。汝琴所奏,眾義備有,亦說欲縛,亦說梵行,亦說沙門,亦說涅槃。”

爾時,般遮翼白佛言:“我念世尊昔郁鞞羅 [56] 尼連禪 [57] 水邊,阿游波陀尼俱律樹 [58] 下初成佛道時,有尸漢陀天大將子 [59] 及執樂天王 [60] 女,共于一處,但設欲樂。我于爾時見其心 [61] 爾,即為作頌,頌說欲縛,亦說梵行,亦說沙門,亦說涅槃。時,彼天女聞我偈已,舉目而笑語我言:‘般遮翼!我未見如來,我曾于忉利天法講堂 [62] 上,聞彼諸天稱贊如來有如是德、有如是力。汝常懷信,親近如來,我今意欲與汝共為知識 [63] 。’世尊!我時與一言之后,不復與語 [64] 。”

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此般遮翼已娛樂如來訖,我今寧可念于彼人。時,天帝釋即念彼人。時,般遮翼復生念言:今天帝釋乃能念我。即持琉璃琴詣帝釋所,帝釋告曰:“汝以我名并稱忉利天意,問訊世尊:起居輕利、游步強耶?”

時,般遮翼承帝釋教,即詣世尊所,頭面禮足,于一面住,白世尊言:“釋提桓因及忉利諸天故,遣我來問訊世尊:起居輕利、游步強耶?”

世尊報曰:“使汝帝釋及忉利天壽命延長,快樂無患。所以然者,諸天、世人及阿須輪 [65] 諸眾生等,皆貪壽命、安樂、無患。”

爾時,帝釋復自念言:我等宜往禮覲世尊。即與忉利諸天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時,帝釋白佛言:“不審我今去世尊遠近可坐?”

佛告帝釋曰:“汝天眾多,但近我坐。”

時,世尊所止因陀羅窟,自然廣博,無所障礙。爾時,帝釋與忉利諸天及般遮翼皆禮佛足,于一面坐,帝釋白佛言:“一時,佛在舍衛國婆羅門舍,爾時世尊入火焰三昧。我時以少因緣,乘千輻寶車,詣毗樓勒 [66] 天王所,于空中過,見一天女 [67] 叉手在世尊前立,我尋語彼女言:‘若世尊三昧起者,汝當稱我名字,問訊世尊:起居輕利、游步強耶?’不審彼女后竟為我達此心不?世尊!寧能憶此事不?”

佛言:“憶耳。彼女尋以汝聲致問于我,吾從定起,猶聞汝車聲。”

帝釋白佛言:“昔者,我以少緣,與忉利諸天集在法堂,彼諸舊天 [68] 皆作是言:‘若如來出世,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輪眾。’今我躬見世尊,躬身自知,躬自作證,如來、至真出現于世,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輪眾。此有瞿夷釋女 [69] ,于世尊所凈修梵行,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宮,即為我子。忉利諸天皆稱言:‘瞿夷 [70] 大天子有大功德,有大威力。’復有余三比丘,于世尊所凈修梵行,身壞命終,生于卑下執樂神中,常日日來為我給使。瞿夷見已,以偈觸嬈 [71] 曰:

‘汝為佛弟子,我本在家時,

以衣食供養,禮拜致恭恪。

汝等名何人?躬受佛教誡,

凈眼 [72] 之所說,汝不觀察之。

我本禮敬汝,從佛聞上法 [73]

生三十三天,為帝釋作子。

汝等何不觀?我所有功德,

本為女人身,今為帝釋子。

汝等本俱共,同修于梵行,

今獨處卑賤,為吾等給使;

本為弊惡行,今故受此報,

獨處于卑賤,為吾等給使。

生此處不凈,為他所觸嬈,

聞已當患厭,此處可厭患;

從今當精勤,勿復為人使,

二人勤精進,思惟如來法;

舍彼所戀著,觀欲不凈行,

欲縛不真實,誑惑于世間;

如象離羈靽 [74] ,超越忉利天。

釋及忉利天,集法講堂上;

彼已勇猛力,超越忉利天。

釋嘆未曾有,諸天亦見過,

此是釋迦子,超越忉利天,

患厭于欲縛。瞿夷說此言:

摩竭國有佛,名曰釋迦文;

彼子本 [75] 失意,其后還得念;

三人中一人,故為執樂神,

二人見道諦,超越忉利天。’

世尊所說法,弟子不懷疑;

俱共同聞法,二人勝彼一;

自見殊勝已,皆生光音天。

我觀見彼已,故來至佛所 [76] 。”

帝釋白佛言:“愿開閑暇,一決我疑。”

佛言:“隨汝所問,吾當為汝一一演說。”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諸天、世人、乾沓和 [77] 、阿修 [78] 羅及余眾生等,盡與何結 [79] 相應,乃生 [80] 怨仇、刀杖相向?”

佛告帝 [81] 釋言:“怨結之生,皆由貪嫉 [82] ,故使諸天、世人、阿修羅、余眾生等刀杖相加。”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實爾!世尊!怨結之生,由貪嫉故,使諸天、世人、阿修羅、余眾生等刀杖相加。我今聞佛所說,疑網悉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此貪嫉之生,何由而起?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實爾!世尊!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愛憎復何由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愛憎之生,皆由于欲 [83] ,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愛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但不知此欲復何由而 [84] 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愛由想生 [85] ,因想緣想,想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即 [86] 無。”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愛由想生,因想緣想,想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無復疑也。但不解想復何由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想之所生,由于調戲 [87] ,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帝釋!若無調戲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若無貪嫉,則一切眾生不相傷害。帝釋!但緣調為本,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憎有貪嫉;以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傷害。”

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由調有想,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有想,由調而有,無調則無。若本無調者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無貪嫉則一切群生不相傷害;但想由調生,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調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憎有貪嫉,從貪嫉使一切眾生共相傷害。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

爾時,帝釋復白佛言:“一切沙門、婆羅門盡除調戲在滅跡耶?為不除調戲在滅跡耶 [88] ?”

佛告帝釋:“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在滅跡也。所以然者,帝釋!世間有種種界,眾生各依己界,堅固守持,不能舍離,謂己為實,余者為虛。是故,帝釋!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而在滅跡。”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世間有種種眾生,各依己界,堅固守持,不能舍離,謂己為是,余為虛妄,是故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而在滅跡。我聞佛言,疑惑悉除,無復疑也。”帝釋復白佛言:“齊幾調在滅跡耶 [89] ?”

佛告帝釋:“調戲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 [90] 。彼口所言,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言已,如所言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時比丘如口所言,專念不亂。想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想已,如所想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如所想,專念不亂。帝釋!求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求已,如所求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時比丘如所求,專念不亂。”

爾時,釋提桓因言:“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又白佛言:“齊幾名賢圣舍心 [91] ?”

佛告帝釋:“舍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憂身,三者舍身。帝釋!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不 [92] 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 [93] 。帝釋!彼憂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舍此憂已,如所憂不自害、不 [94] 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復次,帝釋!彼舍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身已,如所舍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是即名為受具足戒。”

帝釋白佛言:“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又白佛言:“齊幾名賢圣律諸根具足 [95] ?”

佛告帝釋:“眼知色,我說有二:可親、不可親 [96]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我說有二:可親、不可親。”

爾時,帝釋白佛言:“世尊!如來略說,未廣分別,我以具解。眼知色,我說有二:可親、不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有二:可親、不可親。世尊!如眼觀色,善法損減,不善法增,如此眼知色,我說不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知法,善法損減,不善法增,我說不可親。世尊!如眼見色,善法增長,不善法減,如是眼知色,我說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知法,善法增長,不善法減,我說可親。”

佛告帝釋:“善哉!善哉!是名賢圣律諸根具足。”

帝釋白佛言:“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復白佛言:“齊幾比丘名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余 [97] ?”

佛告帝釋:“為愛所苦,身得滅者,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余 [98] 。”

帝釋白佛言:“我本長夜,所懷疑網,今者如來開發所疑。”

佛告帝釋:“汝昔頗曾詣沙門、婆羅門所問此義不?”

帝釋白佛言:“我自憶念昔者曾詣沙門、婆羅門所咨問此義。昔我一時,曾集講堂,與諸天眾共論:‘如來為當出世?為未出世?’時共推求,不見如來出現于世,各自還宮,五欲娛樂。世尊!我復于后時見諸大神天自恣五欲已,漸各命終。時我,世尊!懷大恐怖,衣毛為豎。時,見沙門、婆羅門處在閑靜,去家離欲,我尋至彼所問言:‘云何名究竟?’我問此義,彼不能報。彼既不知,逆問我言:‘汝為是誰?’我尋報言:‘我是釋提桓因。’彼復問言:‘汝是何釋?’我時答言:‘我是天帝釋,心有所疑,故來相問耳。’時,我與彼如所知見,說于釋義。彼聞我言,更為我弟子 [99] 。我今是佛弟子,得須陀洹道,不墮余趣,極七往返,必成道果。唯愿世尊記我為斯陀含 [100] !”說此語已,復作頌曰:

“由彼染穢想,故生我狐疑;

長夜與諸天,推求于如來。

見諸出家人,常在閑靜處,

謂是佛世尊,故往稽首言:

我今故來問,云何為究竟?

問已不能報,道跡之所趣。

今日無等尊 [101] ,是我久所求;

已觀察己行,心已正思惟。

唯圣先已知,我心之所行;

長夜所修業,愿凈眼記之。

[102] 命人中上 [103] ,三界無極尊;

能斷恩愛刺,今禮日光尊 [104] 。”

佛告帝釋:“汝憶本得喜樂、念樂時不 [105] ?”

帝釋答曰:“如是,世尊!憶昔所得喜樂、念樂。世尊!我昔曾與阿須輪共戰,我時得勝,阿須輪退,我時則還,得歡喜、念樂。計此歡喜、念樂,唯 [106] 有穢惡刀杖喜樂、斗訟喜樂。今我于佛所得喜、念樂,無有刀杖、諍訟之樂 [107] 。”

佛告帝釋:“汝今得喜樂、念樂,于中欲求何功德果?”

爾時,帝釋白佛言:“我于喜樂、念樂中,欲求五功德果 [108] 。何等五?”即說偈言:

“我后若命終,舍于天上壽,

處胎不懷患,使我心歡喜。

佛度未度者,能說正真道;

于三佛 [109] 法中,我要修梵行。

以智慧身居,心自見正諦,

得達本所起,于是長解脫。

但當勤修行,習佛真實智;

設不獲道證,功德猶勝天。

諸有神妙天,阿迦尼咤等,

下至末后身,必當生彼處 [110]

我今于此處,受天清凈身,

復得增壽命,凈眼我自知 [111] 。”

說此偈已,白佛言:“我于喜樂、念樂中,欲得如是五功德果。”

爾時,帝釋語忉利諸天曰:“汝于忉利天上梵童子前恭敬禮事,今于佛前復設此敬者,不亦善哉!”

其語未久,時梵童子忽然于虛空中天眾上立,向天帝釋而說偈曰:

“天王清凈行,多利益眾生;

摩竭帝釋主,能問如來義。”

時,梵童子說此偈已,忽然不現。是時,帝釋即從座起,禮世尊足,繞佛三匝,卻行而退。忉利諸天及般遮翼亦禮佛足,卻行而退。時,天帝釋少復前行,顧語般遮翼曰:“善哉!善哉!汝能先于佛前鼓琴娛樂,然后我及諸天于后方到。我今知 [112] 汝補汝父位,于乾沓和中最為上首,當以彼跋 [113] 陀——乾沓和王女與汝為妻。”

世尊說此法時,八萬四千諸天遠塵離垢,諸法法眼 [114] 生。

時,釋提桓因、忉利諸天及般遮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15]


[1] 長阿含經卷第十……三聚經:高麗藏原作“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第二分三聚經第八”等三十一字。

[2] 三聚法:本經下文又作“三法聚”,指分別導向惡趣、導向善趣、導向涅槃的三類法。

[3] 愛語、恚語、怖語、癡語:分別指貪愛相應語、嗔恚相應語、怖畏相應語、愚癡相應語。

[4] 意念處:又作心念處。

[5] 不敬定、不敬父母: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等誦經》譯作“不恭敬、不隨順于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隨順于交友而住”。

[6] 敬定、敬父母: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等誦經》譯作“恭敬、隨順于不放逸而住;恭敬、隨順于交友而住”。

[7] 六思念: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等誦經》譯作“六隨念”,《佛說大集法門經》譯作“六念”。

[8] 不與取:指不曾給予而自取,新譯作“偷盜”。

[9] 世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指世俗的有漏有取的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參見《雜阿含·七八五經》。

[10] 八賢圣道:指出世間的八正道,參見《雜阿含·七八五經》。

[11] 九喜法……九解脫: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十上經》譯作“九正思惟根法,即正思惟者欣生,有欣者喜生,有喜心者身寂靜,身寂靜者樂生,有樂者心定,心定者知見如實,知見如實已而[起]厭,厭已而離欲,由離欲而解脫”。九喜法,《長阿含·一〇·十上經》譯作“九喜本”,其中“喜”,高麗藏原作“善”,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2] 淫: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等誦經》譯作“欲邪行”。

[13] 嫉妒: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等誦經》譯作“嗔恚”。

[14] 十直道:《長阿含·一〇·十上經》譯作“十無學法”,又作無學十支、十無學支。

[15] 大緣方便經:高麗藏原作“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大緣方便經第九”等十五字。

[16] 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中阿含·九七·大因經》譯作“佛游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世尊住拘樓國之劍磨瑟曇,名為拘樓之市鎮”。拘流,又作拘留、居樓,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恒河上游之西岸。拘流沙之“沙”,又音譯作搜、叟、瘦,為復數處格名詞語尾的音譯。劫摩沙,又音譯作劍磨瑟曇,《雜阿含·二四五經》譯作“調伏駁牛聚落”,《雜阿含·二六三經》譯作“雜色牧牛聚落”,《雜阿含·二九七經》譯作“調牛聚落”。

[17] 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中阿含·九七·大因經》譯作“此緣起甚奇!極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觀見,至淺至淺”,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希有哉!不可思議哉!此緣起法甚深遠,有深遠相。但如我等觀察,卻甚明顯”,《佛說大生義經》譯作“諸緣生法,其義甚深,難可解了,惟佛世尊具正遍知,善能宣說”。十二因緣,又作十二支緣起、十二因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生,指有情生死流轉的十二種身心活動及其因果關系,參見《雜阿含·二九八經》。

[18] 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癡:此為十二緣起支,又稱十二有支,參見《雜阿含·二九八經》。但《中阿含·九七·大因經》與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皆只說到前十支而無行與癡二支。癡,又作無明,喻指對佛法不知、不解、不了、不達。

[19] 我: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20] 欲有、色有、無色有:以上合稱為三有。欲有,指欲界眾生之業、業果。色有,指色界眾生之業、業果。無色有,指無色界眾生之業、業果。色有,高麗藏原作“色”,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21] 欲取、見取、戒取、我取:以上合稱為四取。欲取,指執取五欲境界。戒取,又作戒禁取,指執取非戒等種種非解脫因為解脫正因。見取,指執取種種不正見。我取,又作我語取,指色及無色界諸余煩惱;論說有我,名為我語。

[22] 欲愛、有愛、無有愛: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雜阿含·二九八經》譯作“欲愛、色愛、無色愛”。欲愛,指欲界之貪愛。有愛,指色界、無色界之貪愛。無有愛,指于空無所有而生之貪愛。

[23] 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

[24] 嫉:《中阿含·九七·大因經》譯作“慳”,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慳吝”。

[25] 識: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26] 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中阿含·九七·大因經》譯作“由是增語,增語說傳,傳說可施設有,謂識、名色共俱也”,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由此范圍有生、老、死或再生,由此范圍有增語道、言語道、施設道、智慧界、流轉輪回,由此范圍施設現相,此名色即與識俱”。齊是,意謂在此范圍內,即本經前文所說的“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27] 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非終非不終: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如來死后有……如來死后無……如來死后亦有亦無……如來死后亦非有亦非無”,《雜阿含經》通常譯作“如來死后有、如來死后無、如來死后有無、如來死后非有非無”。

[28] 如是盡知己,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意謂如是盡知己,無漏心解脫比丘不起如是知見(即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非終非不終)。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說證知如是解脫之比丘(為)不知不見[之徒],執著[是見]者則不正”。

[29] 名色與受,俱計以為我……‘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對于受,或以受是我之我;或以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阿難!如是觀察我。或以受實非我之我,又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應依我之領納,即受之法,始是我之我”,《中阿含·九七·大因經》譯作“或有一見覺是神;或復有一不見覺是神,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或復有一不見覺是神,亦不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但見神無所覺”。

[30] 彼計我者,齊已為定: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施設我者,至何種程度耶”。齊已,本經上文作“齊幾”。

[31] 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無色是我,或言多無色是我: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施設我為有色、有量者說: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難!施設我為有色、無量者說:我之我是有色無量。又阿難!施設我為無色、有量者說:我之我是無色、有量。又阿難!施設我為無色、無量者說:我之我是無色、無量”,《中阿含·九七·大因經》譯作“或有一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或復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或復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或復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無量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

[32] 七識住,二入處: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彼識住有七,處有二”,《中阿含·九七·大因經》譯作“有七識住及二處”。七識住,又作七識處、七識止處、七神識止處,指有想有情神識所愛樂、安住之處共有七種。二入處,指無(或少)想有情所安住之處有二種。

[33] 天及人: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即人、一類天神與一類墮地獄者”,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等誦經》譯作“猶如諸人及一類天、一類險難處者”,《佛說大集法門經》譯作“即欲界人天”。

[34] 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者: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回之]出離”。

[35] 梵光音天是: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譯作“即依初禪而生之梵眾天”,《中阿含·九七·大因經》譯作“梵天”,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等誦經》譯作“猶如梵眾天之最初生時”,《佛說大集法門經》譯作“謂初禪天”。《長阿含·九·眾集經》譯作“梵光音天初始生時是”,意謂如光音天初始生梵天時。

[36] 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緣經》分別譯作“無想有情處”、“非想非非想處”,《中阿含·九七·大因經》分別譯作“無想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無想天,因厭想而修無想定、死后所生之天,不起諸心法、心所法,屬色界第四禪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即非想非非想處天,因超越無所有處而修非有想非無想處定、死后所生之天,無粗想但尚有微細想,屬無色界第四天。

[37] 滅盡定:又作想知滅定、滅盡正受、想受滅定、滅正受,因此定中想、受等心所法不會生起,故名。為九次第定中之最高定。

[38] 游行:又作成就游,意為具足住、安住。

[39] 俱解脫:指成就八解脫、以慧斷盡煩惱之究竟解脫。

[40] 釋提桓因問經:高麗藏原作“佛說長阿含第二分釋提桓因問經第十”等十六字。

[41] 佛在摩竭國菴婆羅村北,毗陀山因陀婆羅窟中: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東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之北毗陀山因陀娑羅窟”,《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佛游摩竭陀國,在王舍城東,?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佛在摩伽陀國王舍城東菴羅園,大婆羅門聚落之北,毗提呬山帝釋巖中”。菴婆羅,又作菴摩羅、菴羅,意譯作?林、奈林,即芒果林。毗陀,山名,又譯作鞞陀梨、錍提、鞞陀提,意謂此山中能持種種眾寶及諸花果。因陀婆羅,又音譯作因陀、因陀羅、因陀娑羅,意為天主、天帝,即帝釋天。

[42] 釋提桓因:又作釋迦提婆,全音譯作釋迦提桓因陀羅,意譯作天帝釋、帝釋天,另有因陀羅、憍尸迦等異稱。為忉利天之主,是佛教重要的護法神。

[43] 執樂神般遮翼:意謂名為般遮翼之伎樂神。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乾闥婆子般遮翼”,《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五結樂子”,《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五髻乾闥婆王子”。執樂神,又音譯作乾闥婆、健達縛、犍闥婆、乾沓婆、乾沓和,唯以香氣為食,常演奏伎樂以侍帝釋,八部眾之一,為東方持國天王之眷屬。般遮翼,意譯作五結、五髻,為侍奉帝釋天之伎樂神名,為乾闥婆王之子。

[44] 琉璃琴: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麥魯瓦木(即橡木)之黃琴”,《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琉璃寶裝箜篌”。

[45] 火焰三昧:又作火光三昧、火界三昧,入此三昧后,身中便出種種火焰。

[46] 此毗陀山同一火色,將是如來、諸天之力: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毗陀山,今正在燃火、光焰上輝。何故毗陀山甚是偏耀,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亦然耶”,《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鞞陀提山火燒普然”,《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此山何故有大火燃?映蔽本相,猶如寶山”。

[47] 跋陀:天女之名,為執樂天王之女,又以如日之光稱譽之。《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賢”,并說其父母為“月及躭浮樓”。《佛說帝釋所問經》中稱其為“如日光(之)賢女”。

[48] 我心甚愛樂: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我愛汝天女”,《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如是我愛汝”,《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我所戀慕汝”。

[49] 如供養羅漢: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如圣樂得法”,《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猶羅訶愛法”,《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又如阿羅漢,樂求寂滅法”。

[50] 專念:此處指專念跋陀。

[51] 能仁:音譯作釋迦,為釋迦佛之族姓,經典中常以此指代釋迦佛。

[52] 羅漢:正譯應為“阿羅漢”,指斷盡一切煩惱、得究竟解脫之圣者,為聲聞之極果。《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云:“復次,羅漢名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名阿羅漢。”

[53] 盡當與彼共:《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我共汝受報”,《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當與汝共之”。共,高麗藏原作“供”,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54] 忉利天之主,釋今與我愿: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忉利天帝釋,垂賜御恩惠,跋陀爾我愿,如是嗚呼求,我戀強堅固”,《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我求日光女,是意甚堅固;帝釋諸天主,當施我所愿”。釋,此處指釋提桓因。

[55] 稱汝禮節具,汝善思察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我伏拜汝父,彼女如斯美”,《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是故禮大雄,稽首人最上;斷絕諸愛刺,我禮日之親”。

[56] 郁鞞羅:又作郁毗羅、優樓頻螺,村名。位于佛陀伽耶之南、尼連禪河邊,為佛陀最初出家修苦行之地。

[57] 尼連禪:河名,又音譯作尼連禪那、尼連然、泥連,意譯作不樂著,為恒河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的東邊。

[58] 阿游波陀尼俱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阿阇恕羅榕樹”,《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阿阇惒羅尼拘類樹”。阿游波陀,為榕樹之一種。尼俱律樹,又作尼拘類、尼拘留他、尼拘陀子、尼拘律陀、尼拘廬陀、尼拘婁陀樹,意譯為無節、縱廣樹,為榕樹類。

[59] 尸漢陀天大將子:意謂為天大將子之尸漢陀,為釋提桓因之御者。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摩兜麗子尸漢”,《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有天名結,摩兜麗御車子”。

[60] 執樂天王: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乾闥婆王浮耽樓”,《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躭浮樓樂王”,《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乾闥婆王名凍母啰”。

[61] 其心: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中說“然彼女另有意中之男人,是御者摩兜麗子尸漢為之所思戀”,《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中說“求彼女時竟不能得”。

[62] 法講堂:本經又作“法堂”,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善法堂”。

[63] 汝常懷信,親近如來,我今意欲與汝共為知識: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然,卿因贊嘆世尊,今我等得相逢”,《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五結!若汝能數稱嘆世尊者,可與汝共事大仙人”,《佛說帝釋所問經》作諸天言“五髻乾婆闥(應稱“乾闥婆”)王子,我等所有贊佛功德與汝共之”。知識,指朋友。

[64] 我時與一言之后,不復與語:《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我唯一共會,自后不復見”。

[65] 阿須輪:本經下文又作阿須羅,又音譯作阿素羅、阿修羅、阿須倫,意譯為不端正,為六道之一,男丑女艷,生性好斗,常與天人爭戰。

[66] 毗樓勒:又意譯作增長,能令眾生增長善根,守護南方,四天王之一。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與《佛說帝釋所問經》另作“毗沙門”,《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另作“鞞沙門”。

[67] 一天女: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毗沙門天后芬奢提”,《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鞞沙門大王家有妾,名槃阇那”,《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彼宮(即毗沙門宮)中有一夫人,名曰妙臂”。

[68] 彼諸舊天: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有比我等先生于忉利天之諸天”。

[69] 瞿夷釋女:意謂名為瞿夷之釋迦族女人,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與《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瞿毗釋女”,《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昔有釋女,名曰密行”。瞿夷,又音譯作瞿毗、瞿比迦、裘夷,意譯為密行、密語、牛護、明女,為悉達多太子三妃中之第一妃。《修行本起經》卷上謂裘夷為善覺王之女,《佛說十二游經》謂瞿夷為舍夷之長者水光之女,其生時,日將沒時之余暉照明其室,遂稱為明女。

[70] 瞿夷: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瞿波”,《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瞿婆”,《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密行”。

[71] 觸嬈: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咎責”。

[72] 凈眼:意謂具清凈之法眼,通常用來尊稱佛陀。

[73] 上法: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妙說”,《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善說法”,《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正法”。

[74] 羈靽:羈,馬籠頭。靽,駕車時套在牲口后部的皮帶。

[75] 本:高麗藏原作“大”,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76] 世尊所說法,弟子不懷疑……故來至佛所:此內容為天帝釋對佛所說。光音天,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另作“梵輔天”,《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與《佛說帝釋所問經》另作“梵天”。

[77] 乾沓和:又音譯作乾闥婆、健達縛、犍闥婆、乾沓婆,即本經上文所說的執樂神。

[78] 修:高麗藏原作“須”,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本經下文同。

[79] 結:煩惱之異名。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結縛”,《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煩惱”。

[80] 生:高麗藏原作“至”,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1] 帝: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明藏補上。

[82] 貪嫉: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嫉、慳”,《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慳及嫉”,《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憎愛”。

[83] 欲:《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怨親”,但又說“所欲為因,從所欲集,由所欲生,依所欲緣,因其所欲故有怨親;若無所欲,怨親即無”。

[84] 而: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85] 愛由想生:愛,依本經上文應作“欲”。想,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尋”,《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念”,《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疑惑”。

[86] 即:高麗藏原作“而”,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87] 調戲: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妄想”,《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思”,《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虛妄”。

[88] 一切沙門、婆羅門盡除調戲在滅跡耶?為不除調戲在滅跡耶: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凡沙門、婆羅門,對其依憑、安穩、梵行、滅度是為究竟耶”,《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一切沙門、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凈、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耶”,《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所有一切沙門、婆羅門等,皆得究竟清凈梵行不”。

[89] 齊幾調在滅跡耶:意謂在滅跡中總共(要滅除)幾種調戲呢。《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斷幾法、行幾法耶”,《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若復苾芻欲滅虛妄者,當斷幾法?當行幾法”。

[90] 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一疑惑,二悕望,三無義語”。

[91] 齊幾名賢圣舍心:《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命存一時頃,復斷幾法、行幾法耶”,《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若有苾芻行滅虛妄法者,有幾種身”。

[92] 不: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93] 具足戒:又稱具足、具戒、近圓戒、大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戒。

[94] 不:高麗藏原無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補上。

[95] 齊幾名賢圣律諸根具足: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得諸根律儀之比丘,乃依何而行耶”,《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有幾法,護從解脫行幾法耶”,《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所滅虛妄法,若苾芻行者,當于別解脫法中有幾種法”。

[96] 可親、不可親: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可親近及不可親近”,《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可行、不可行”,《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可觀、不可觀”。

[97] 齊幾比丘名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余: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如何之沙門、婆羅門,對其依憑、安穩、梵行、滅度為究竟耶”,《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以何等故,不必一切沙門、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凈、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耶”。

[98] 為愛所苦,身得滅者,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余: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唯斷欲解脫之沙門,對其依憑、安穩、梵行、滅度為究竟”,《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若有沙門、梵志于無上愛盡正善心解脫者,彼至究竟、究竟白凈、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若彼沙門、婆羅門等,有能盡彼愛法,乃得無上解脫、心正解脫,是名獲得究竟清凈梵行”。滅者,高麗藏原作“減者是”,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99] 時,我與彼如所知見,說于釋義。彼聞我言,更為我弟子: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彼等雀躍歡喜曰:‘我等見天主帝釋,來請問我等而為之解答。’然,彼等則以我為弟子,但我實非彼等之弟子”,《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彼作是說:‘我等若隨其事以問釋者,釋亦隨其事答我。’彼問我事,我不問彼;彼歸命我,我不歸命彼”。聞,高麗藏原作“問”,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00] 唯愿世尊記我為斯陀含: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與《佛說帝釋所問經》均無此內容。

[101] 無等尊:本經下文又作“無極尊”,意謂無與倫比之圣者,皆對佛陀之尊稱。

[102] 歸:高麗藏原作“雖”,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03] 人中上: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無上士”,《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人最上”。

[104] 日光尊:代指釋迦佛,《雜阿含經》又譯作“日種尊”、“日種姓尊”、“日種胤”,《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日之親”。日,即日種,指釋迦佛之本姓,傳說其為古印度日種系甘蔗王之后裔;印度神話將古印度人分日、月兩種血統。

[105] 汝憶本得喜樂、念樂時不: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卿以前曾證得如是歡喜耶”,《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汝頗憶昔時得如是離、得如是歡喜,謂于我得法喜耶”,《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汝可知彼過去之事,謂分別利及適悅利”。

[106] 唯:高麗藏原作“離”,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07] 得歡喜、念樂。計此歡喜、念樂……無有刀杖、諍訟之樂: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我得歡喜是依據刀杖,而非依于厭離、離欲、滅盡、寂靜、神通、正覺、涅槃也。然(今)聞世尊之法,我得此歡喜,非依據刀杖,而依一向遠離、離欲、滅盡、寂靜、神通、正覺、涅槃也”,《中阿含·一三四·釋問經》譯作“爾時有離有喜,雜刀杖、結怨、斗諍、憎嫉,不得神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大仙人!今日得離得喜,不雜刀杖、結怨、斗諍、憎嫉,得通得覺,亦得涅槃”,《佛說帝釋所問經》譯作“因獲如是適悅之利,盡此生中,當有斗諍及刀兵相害,是謂因彼適悅之利。分別利者,盡此一生,無斗無諍,乃至刀兵不相持害,此為分別之利”。

[108] 欲求五功德果: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我思惟六種果報”。

[109] 三佛:又作三佛陀,意為正覺者。

[110] 諸有神妙天,阿迦尼咤等,下至末后身,必當生彼處: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分為兩種果報,即“然舍人之生,我由人轉歿,成生天上界,再成為天神”、“天神甚殊勝,有名色究竟,此身最后住”。阿迦尼咤,又音譯作阿迦膩吒、阿迦尼師吒,意譯作一善(天)、有頂(天),為五凈居天之一,亦為色界之最高天,故又稱為質礙究竟(天)、色究竟(天)。

[111] 凈眼我自知: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帝釋所問經》譯作“如是世尊知”。

[112] 知:任命為知事。宋、元、明三種藏經作“以”。

[113] 跋:高麗藏原作“拔”,今依宋、元、明三種藏經改。

[114] 法眼:又作法眼凈、凈法眼,謂如實知見佛法之觀慧。

[115] 行:此字后高麗藏原有“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等九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兴市| 白河县| 文山县| 宝鸡市| 界首市| 江津市| 长治市| 浦北县| 洛浦县| 馆陶县| 昆山市| 淮滨县| 永川市| 曲麻莱县| 慈利县| 新乡县| 东港市| 南康市| 富川| 连城县| 永宁县| 许昌市| 怀来县| 马山县| 陆丰市| 武邑县| 兰坪| 上高县| 高唐县| 敦煌市| 瓦房店市| 拜泉县| 赣州市| 黑河市| 天水市| 桦川县| 辽中县| 兴海县| 夏津县| 东港市|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