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算盡則死

陽壽除盡后就會死亡

算盡則死(陽壽除盡后就會死亡)

此句是太上苦口垂誡[1]之詞也。眾生惡習難拔,作諸不善。茫茫業識[2],膏火[3]相煎。日失一日,奪算至盡。死有余責,淪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險道,業報無窮,苦輪無已。熟言一死便了,更無余事乎?興言及此,所不禁大聲疾呼,痛哭流涕者也。嗚呼!人身易失,定業奚[4]逃?惟望哲人[5]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懺彌天之惡。如其作輟[6]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張[7]之際,懊悔寧有濟于事耶?

這一句話是太上苦口婆心敬告世人的話。眾生惡習難以根除,多行不善。無始以來六道輪回,業障深如大海,潛意識里的無明種子造作諸惡,因業受報就像在油火上燒烤。過一天就少了一天,陽壽將要除盡了。這些惡人死有余辜,還要沉淪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去,業報無窮無盡,痛苦輪回沒有休止。誰說一死便了,更無其他報應?說到此處,不禁讓人大聲疾呼,甚至痛哭流涕。啊呀!人身易失,注定的業怎么能逃掉呢?只有希望諸位智者和志士,對此能深信不疑。趁著現在一息尚存,趕緊努力斷惡修善,仍可懺除彌天大罪。如果做一下停一下,拖拖拉拉,則百年光陰如箭,瞬間即過,等到臨命終時,此身分離,不復存在,再懊悔難道有濟于事嗎?

昔一老人,死見閻王,咎[8]王不早通信。王曰:“汝目昏一信也,耳聾二信也,齒損三信也,百體日衰,信不知其幾也。”又一少年至,亦咎王曰:“我目明耳聰齒利,百體強健,王何不以信及我?”王曰:“亦有信及君,汝不見。東鄰有三四十而亡者乎?西鄰有一二十而亡者乎?更有周歲與孩提而亡者乎?皆信也!”

所以言,人命無常,喻如朝露,一息不來,此身是殼。

《四十二章經》[9]: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從前有位老人,死后見到閻王,就怪罪閻王,為什么不提早通知他死亡的訊息。閻王說:“你眼睛開始昏花就是我給你的第一個訊息,你耳朵開始聾了就是我給你的第二個訊息,你牙齒壞了就是我給你的第三個訊息,你身體機能日益衰退,不知已給你多少訊息了。”有一位少年到此,也怪罪閻王說:“我眼睛明亮耳朵聰敏牙齒銳利,身體各部機能都很強健,閻王你招我來,為什么沒有提前給我訊息?”閻王回答說:“我也有訊息通知你,是你自己沒注意看。你家東鄰有三四十歲死的嗎?西鄰有一二十歲死的嗎?還有一周歲或幼兒時就死的嗎?這些都是我通知你的訊息啊!”

所以說人命無常,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樣稍縱即逝,只要一口氣不來,這個身體就剩下軀殼。

《四十二章經》記載佛陀問一位出家人:“人的生命有多長時間?”他回答說:“在幾天之間。”佛陀說:“你還不悟‘道’。”再問另一位出家人,他回答說:“在一頓飯的時間中。”佛陀說:“你也還不悟‘道’。”又問一位出家人,他回答說:“在呼吸之間。”佛陀說:“好啊!你真的悟‘道’了。”

元姑蘇[10]師子林天如禪師[11]曰:“佛祖出世,單單只為汝等諸人,各各自己腳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所謂‘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者是也。如是生死,盡大地,被他籠罩。從古以來,無有一人不被生死吞卻[12]。且莫說從古,只說汝有生以來,回思十年二十年前,親戚朋友,死卻多少?且莫說他人,只說你自己,現前四大[13]色身,妄認為我。從朝至暮,種種愛護他,種種資養他,他卻念念遷謝[14],漸漸消殞[15]。不覺不知,臘月[16]三十日到來,只覺得手忙腳亂,與落湯螃蟹相似。平日英雄豪杰,果安在哉?又或一死之后,形色變壞,臭穢逼人。雖有至親骨肉,亦不肯正眼覷[17]著,平生恩愛情義,又安在哉?以故祖師道:一息不來,便同灰壤;前路茫茫,未知何往!只恁么[18]死了燒了,早是可憐,何況更有隨業受報?正是要緊事在。何謂隨業受報?汝平生所作所為,無不是業。才有業,便有報。報之隨業,如影隨形。此身既死,一個識神,或墮地獄,或墮餓鬼畜,展轉輪回,受無量苦。這個是受報底境界。那個是生死業根?業根者,在汝即今一念間也。汝無始以來,因貪瞋癡、無明煩惱、妄想狂心,觸境遇緣,隨聲逐色,使得七顛八倒[19],無業不造。即此便是生死之根也。思量生死事,鐵漢也灰心。由是佛祖,廣運慈悲,大發哀憫,教你參禪學道,令汝掃除妄想狂心,認取主人翁,識取本來面目。趁此眼光腳健,做個清凈解脫之人。臨命終時,得大受用,生死無礙,去住自由。這個謂之‘了生脫死’,真大丈夫也!”[20]

元朝姑蘇的師子林(獅子林)這個地方,住著一位高僧名叫天如禪師,他曾說:“佛祖出現在世間,單單就是為了你們諸位,每個人腳底下都要走過的這段生死大事,也就是所謂‘生不知從何而來,死也不知往何處而去’的這個問題。像這樣的生死,整個大地,都被它籠罩。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不被生死苦海吞沒。且莫說從前,就只說從你出生以來,回想十幾二十年前,親戚朋友死去多少?且莫說他人,就說你自己,現在由地水火風四種基本物質所組合而成的這個肉身,你錯誤地認為就是你自己。為了你自己,從早到晚,用種種方法愛護它,用種種東西滋養它,但它卻不領情,念念衰退,漸漸消亡。不知不覺,最后一天就到來了,面臨死亡威脅,只覺得手忙腳亂,與落入熱鍋里的螃蟹一樣。平日英雄豪杰的氣概都到哪里去了?而且人在死后,身體和色澤都已變壞,污穢的尸體臭氣沖天,讓人受不了。即使有至親骨肉在旁,這時也不肯正眼相看,平時的恩愛情義現在又到哪里去了?因此,祖師說道:人只要一息不來,便如灰塵土壤一樣;前途一片渺茫,不知到哪里去!就這樣死了燒了,已經夠可憐,更何況神識還要隨業受報,這才是最要緊的事。什么叫作隨業受報呢?你平時的所作所為,沒有一樣不是業。只要有業,必有果報。要知道果報隨著業力,就像影子隨著形體。這個身體已死,但神識或者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中,隨著所造之業,輾轉輪回于六道中,受盡無邊痛苦!這個是受報的境界。哪個是生死的業根?業根就是你現前的一念心。你從無始以來,由于貪嗔癡、無明煩惱、雜念紛飛,一當接觸到外境,遇到因緣,就隨聲逐色,弄得自己顛三倒四,再也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無業不造。這就是我們生死輪回的業根。每想到生死大事,縱然是鐵漢也感到灰心。因此佛祖就廣運慈悲,大發哀憫,教導你參禪學道,讓你掃除妄想狂心,認得找回自己的“主人翁”,識取本來面目。所以要趁著現在眼神好腿腳方便時,努力修行,趕緊做一個清凈解脫的人。這樣到了臨終時,才會得大受用,生死自在,來去自如。這就是所謂‘了生脫死’,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明杭州云棲[21]蓮池大師[22]歌曰:“君不見東家婦,健如虎,腹孕常將年月數,昨宵猶自倚門閭,今朝命已歸黃土。又不見西家子,猛如龍,黃昏飽飯睡正濃,游魂一去不復返,五更命已屬閻翁。目前人,尚如此,遠地他方那可數?細將親友細推尋,年去月來多少死?方信得,紫陽[23]詩,語的[24]言真果不欺。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尸。[25]伶俐[26]人,休瞌睡,別人與我同一類,狐兔相看不較多。眼前放著多少例,鉆馬腹,入牛胎,地獄心酸更可哀。若還要得人身復,東海撈針慢打捱[27]。我作歌,真苦切,眼中滴滴流鮮血!苦勸世人作急修,回頭猛醒須自決。”

明朝杭州云棲寺的蓮池大師作歌說:“君不見東家有少婦,健壯就如那老虎,懷孕常把胎兒生日數,昨晚見她靠門戶,今早命亡入黃土。君不見西家又有壯后生,勇猛帥氣如蛟龍,黃昏飯后睡意濃,一夢不醒入地府,五更命已歸閻翁。眼前人,且如此,遠地他方夭亡人數哪可數?屈指一算親和友,年去月來多少死?才相信,紫陽真人有好詩,所詠所嘆很真實。昨日街頭還騎馬,今朝棺內成死尸。聰明人,莫瞌睡,別人和我同一類,兔死狐悲也相惜。眼前有那多少例,人身失去不再歸,鉆馬腹,入牛體,地獄心酸更可悲。若要人身再回歸,大海撈針無限期。我作歌,真苦切,眼中滴滴流鮮血!苦勸世人趕緊修,回頭猛醒須自決。”

宋顏丙普勸修行文[28]曰:“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非堅,總歸磨滅。自未入胞胎之日,寧有這男女之形?只緣地水火風,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雕殘[29]之苦。上無絲線可掛,下無根株[30]所生。虛浮如水上泡,須臾不久;危脆似草頭露,倏忽便無。長年者,不過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來日事,又有上床別了下床時[31]。幾多一息不來,便是千秋永別。嘆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肉塊,九孔[32]常流不凈,六根[33]恣逞[34]無明[35]。發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津液,污如行廁。里面盡蛆蟲聚會,外頭招蚊虱交攢[36]。沾一災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熱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牽歸餓鬼,耳隨聲去入阿鼻[37]。口頭吃盡味千般,死后只添油幾滴。此身更無可愛惜,諸人當愿出離。如何迷昧底,尚逞風流?懵憧[38]漢,猶生顛倒。或有骼髏[39]頭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帶麝帶香。羅衣罩了膿血囊,錦被遮卻屎尿桶。用盡奸心百計,將謂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花,閻羅王接人來到,那更鬢斑齒損,無常鬼[40]寄信相尋。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后受苦千萬劫。一旦命根絕處,四大[41]風刀割時,外則腳手牽抽,內則肝腸痛裂。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生底只得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識奔馳。前途不見光明,舉眼全無伴侶。過奈何[42]岸,見之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者盡皆凄慘。世上才經七日,陰間押見十王。曹官抱案無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平生作善者,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惡者,押入湯涂火涂刀涂。鑊湯沸若崖崩,劍樹勢如山聳。灌銅汁而遍身肉爛,吞鐵丸而滿口煙生。遭銼磕[43]則血肉淋漓,入寒冰則皮膚凍裂。身碎業風吹再活,命終羅剎[44]喝重生。人間歷盡百春秋,獄內方為一晝夜。魂魄雖歸鬼界,身尸猶臥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熏地熏天。胖脹不堪觀,丑惡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斷送埋萬里荒山。昔時耍俏紅顏,翻成灰燼;今日荒涼白骨,變作泥堆。從前恩愛,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淚雨灑時空寂寂,悲風動處冷颼颼。夜闌而鬼哭神號,歲久則鴉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石碑,綠楊中空掛紙錢。下梢頭[45]難免如斯,到這里怎生不醒?大家具眼[46],休更埋頭。翻身跳出迷津[47],彈指裂開愛網。休向鬼窟里作活計[48],要知肉團上有真人[49]。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請回光返照,便知本體元無。若未能學道參禪,也且勤持齋念佛。舍惡歸善,改往修來。移六賊[50]為六神通[51],離八苦[52]得八自在[53]。便好替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使處處齊知覺悟,教人人盡免沉淪。上助諸佛轉法輪,下拔眾生離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莫教一日換了皮,縱有千佛難救汝。火急進步,時不待人。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

宋朝如如居士顏丙《普勸修行文》說:“只說這個身體,誰信身是苦本?時時貪圖快樂,不知樂是苦因。人生易逝,豈能久居?幻軀脆弱,哪能久住?還未入胎之前,哪有這男女身形?只因地水火風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凋殘之苦。上無一絲一線可拉住,下無根基主干做依靠。虛浮飄蕩如水上泡,瞬間便滅;危險脆弱似草頭露,很快便無。長壽者,不過六七十歲就死亡;短命人,大都二三十歲就夭折。更有今天不知來日事,又有上床忽別下床鞋。多少人一氣不來,便是千秋永別。嘆此身是我大患,多少人被它欺騙?筋纏七尺骨頭,皮里一包肉塊,九孔常流污穢,六根不凈因愚癡。毛發爪齒,聚若堆塵;涕淚痰涎,污如糞便。里面盡是蛆蟲聚集,外頭招來蚊虱齊聚。遇到一災一疾,都得死人;何況大熱大寒,更催人老。眼被色牽歸餓鬼,耳隨聲去入地獄。口頭吃盡千般味,死后只添油幾滴。此身無處可愛,人人應當出離。為何迷惑者尚逞風流,糊涂漢猶生顛倒?或在骷髏頭上,插花戴銀;或在臭皮袋邊,涂脂抹粉。濃妝包裹膿血囊,錦被遮蓋屎尿桶。想盡千方百計,以為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昏,閻王殿已經不遠,發白齒落,無常鬼索命來催。個個戀色貪財,都由此道失人身;天天酗酒嗜肉,已種地獄之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后受苦千萬劫。一旦死亡臨近,四大頓時分裂,外則手腳牽抽,內則肝腸寸斷。縱使妻兒愛惜,無計留君;即便兒孫滿堂,誰能替你?生者悲痛哭泣有何用?死者神識迷亂隨業輪回。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過奈河岸,無不悲傷;入鬼門關,自然凄慘。去世才過七天,陰間已受審判。冥官抱案沒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平生為善的,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惡者,押入湯鍋火海刀林。地獄油鍋湯滾如崖崩,刀山劍樹其勢似山聳。灌銅汁而遍身肉爛,吞鐵丸而滿口煙生。遭斬擊則血肉淋漓,入寒冰則皮膚凍裂。粉身碎骨,業風吹活再受罰;一命嗚呼,惡鬼喝叫又復活。人間經歷一百年,獄內才過一晝夜。魂魄雖歸鬼界,身尸猶臥棺中。或隔三天五天,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熏地熏天。胖脹不堪觀,丑惡真可怕。匆忙付之一堆野火,命斷送埋萬里荒山。往日愛俏佳人,轉眼化為灰燼;今日荒涼白骨,變作泥土。一生恩愛,到此成空;昔日英雄,而今何在?淚雨灑時空寂寂,悲風動處冷颼颼。夜深而鬼哭神號,歲久則鴉餐雀啄。青草叢滿堆碑石,綠楊內空掛紙錢。最后結局都如此,為什么還不醒悟?大家要有慧眼,不再埋頭不看路。翻身跳出迷境,彈指裂開愛網。莫向鬼窟里作活計,要知肉體之身上有真人。是男是女都能修,是智是愚都有份。只要能回光返照,便知本體原無。若未能學道參禪,也且勤持齋念佛。舍惡歸善,改往修來。移六賊為六神通,離八苦得八自在。只愿替天弘化,不妨代佛度人。在外就向大眾宣揚,回家就為一家解說。個個齊上覺悟道,人人共免輪回路。上助諸佛轉法輪,下拔眾生離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哪天死了換了皮,縱有千佛難救你。速速進步,時不待人。直下承當就是佛,平生再也不空過。”

【注釋】

[1]垂誡:敬告。垂,敬辭,用于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誡,警告,勸告。

[2]業識:指眾生流轉六道的根本識。

[3]膏火:照明用的油火。

[4]奚:文言疑問代詞,相當于“胡”“何”。

[5]哲人:智慧卓越的人。

[6]作輟:時作時歇。漢代揚雄《法言·孝至》:“或曰:‘何以處偽?’曰:‘有人則作、無人則輟之謂偽。觀人者,審其作輟而已矣。’”后因稱時作時歇、不能持久為“作輟無常”。

[7]四大分張:臨死時地水火風四種基本物質分離。

[8]咎(jiù):怪罪。

[9]四十二章經: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經文,一般認為是最早的漢譯佛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

[10]姑蘇:就是蘇州。蘇州古稱平江,又稱姑蘇,位于江蘇省東南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11]天如禪師:元朝出家人,名惟則,號天如。得法于中峰,住姑蘇之師子林。注楞嚴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補注,稱為會解,盛行于世。交光之楞嚴正脈疏曰:“自元末及今二百余年,海內講聽楞嚴者,惟知有會解,而他非所尚。”

[12]吞卻:吞沒。卻,除,去,去掉。

[13]四大:地、水、火、風。佛教認為它是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廣大無邊,能造作生出一切色法(物質),故名四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14]遷謝:衰退敗落;時間遷移流逝;身心衰老。

[15]殞(yǔn):沒,死亡。

[16]臘月: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蠟月”。所謂“臘”,為歲終的祭名。

[17]覷(qù):看,偷看,窺探。

[18]恁(nèn)么(me):這樣,如此;怎么樣,什么。應為方言,古代禪師語錄中常出現。《景德傳燈錄·道林禪師》:“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壇經·機緣品》:“(懷讓禪師)禮拜……師曰:‘什么物,恁么來?’”

[19]七顛八倒:形容因頭暈而站立不穩,失去常態。顛三倒四或暈頭轉向。

[20]出自真言宗《卍新纂續藏經》第70冊“天如惟則禪師語錄”。

[21]云棲(qī):云棲山。位于杭州五云山之西。原有真濟、云棲、天池三寺,后僅存云棲一寺。以明代蓮池大師袾(zhū)宏居此而聞名。

[22]蓮池大師:明杭州云棲寺僧。名祩宏,亦稱云棲大師。俗姓沈,初業儒,后為僧,居云棲。清雍正中賜號凈妙真修禪師。主張佛教各宗并進,戒為基礎,彌陀凈土為歸宿。因他提倡凈土最力,門人尊他為蓮宗第八祖。

[23]紫陽:即張伯端(984—1082),中國道教南宗始祖。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北宋時天臺(今浙江臨海)人。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曾中進士,后謫戍嶺南。曾于成都遇仙人授道,后著書立說,傳道天下。北宋元豐五年(1082)仙逝,飛升前留有《尸解頌》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靈妙有,法界通融”。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禪宗詩偈》三十二首。

[24]的(dí):真實,實在。

[25]出自張伯端《悟真篇》,詩云: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己眠尸。妻財拋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欺。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癡。

[26]伶俐:聰明、靈巧。

[27]打捱(āi):拖延。元代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休那里俄延歲月,打捱時光。”

[28]參見本書作者曾琦云又一作品《安士全書白話解》,在《西歸直指》收錄“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與本書收錄大體相同,又有區別。

[29]雕殘:凋殘,死亡。

[30]根株:同根莖的一枝或一簇樹干。

[31]《安士全書》寫為“又有上床忽別下床鞋”。

[32]九孔:兩眼、兩耳、兩鼻孔、一口、兩便門。

[33]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并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34]恣逞:任意放肆。

[35]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36]攢(zǎn):積聚,積蓄。

[37]阿鼻:譯為無間,即無間地獄,痛苦永無間斷,最苦的地獄。

[38]懵(měnɡ)憧(chōnɡ):糊涂。

[39]骼(ɡé)髏(lóu):現作骷(kū)髏(lóu),干枯無肉的死人顱骨;干枯無肉的死人的全副骨骼。

[40]無常鬼:人死時勾攝生魂的使者,一般又將無常劃分為黑無常和白無常。

[41]四大:地、水、火、風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質),所以叫作四大,人們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風之堅、濕、暖、動等性所構成的。此四大種性如果不調和,肉身就會敗壞分散。

[42]奈何:引自梵文,是佛教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傳說死者到此,有罪的要被兩旁的牛頭馬面推入“血河池”遭受蟲蟻毒蛇的折磨,而行善之死者過橋卻非常簡單。而“奈何”兩個字,在中文里,也正好有無可奈何、毫無辦法的意思。

[43]銼(cuò)磕(kē):用銼刀斬擊。銼刀,金屬加工用淬鋼制成的手工切削工具。磕:把東西向較硬處碰使附著物掉下來。

[44]羅剎: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剎娑,女的叫羅剎私,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

[45]下梢頭:結果,結局。

[46]具眼:謂有識別事物的眼力。宋陸游《冬夜對書卷有感》詩:“萬卷雖多當具眼,一言惟恕可銘膺。”

[47]迷津:找不到渡口、橋梁,迷失了道路。佛教用語,指迷妄的境界。

[48]活計:生計,謀生的手段。

[49]真人:已證得真理的人,指阿羅漢與佛。

[50]六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媒,自劫家寶,故喻之為賊。有道之士,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離細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賊。

[51]六神通: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即: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二、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三、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四、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六、漏盡通,不受三界生死,不再輪回六道,此神通惟佛具有。

[52]八苦: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肉身和精神)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復須再生。

[53]即八大自在我: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為多身、示一塵身滿大千界、大身輕舉遠到、現無量類常居一土、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說一偈義經無量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青县| 赤城县| 原阳县| 手游| 北流市| 库伦旗| 礼泉县| 北海市| 甘孜| 南安市| 务川| 丰县| 新泰市| 临泉县| 龙南县| 乌什县| 启东市| 平阴县| 甘谷县| 涿州市| 枣强县| 绥德县| 东平县| 八宿县| 克东县| 阜新市| 四平市| 铁力市| 乌兰县| 安平县| 平罗县| 延安市| 玉林市| 民勤县| 隆德县| 嵊泗县| 邯郸市| 读书| 宿松县| 青阳县|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