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懈怠衰退

周忱:造就明朝盛世的“糊涂官”

若論老百姓最恨的官,除了貪官,那就要屬糊涂官了,比如辦事糊涂的、斷案昏聵的,在任時自然挨罵,哪怕身后百年,也要被人編成戲文罵。

比如戲曲名段《十五貫》里,就有這么一位糊涂官:巡撫周忱,此人做事昏庸,外加剛愎自用,戲臺上差點兒錯殺了好人。其荒唐形象,也叫一代代戲迷印象深刻。但對照歷史,必須承認這周大人是被冤枉了。

放在周忱所在的年代里,這位大明巡撫完全當得起另一個稱號——明代第一經濟強人。

一、錦繡前程

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洪武十四年生,永樂二年也就是二十三歲時中進士,入選庶吉士。

有了庶吉士身份,就是有了升官的護身符,老實著點兒熬資歷就能提拔,榮華富貴的生活指日可待。

但對面前這成功人生,年紀輕輕的周忱卻有一個讓旁人驚呆的態度——我不滿意!

自從入仕后,周忱的表現就格外積極,工作認真干,建言國事更積極。可是有些事真不是積極就行的,比如不久后永樂皇帝朱棣設文淵閣,要選二十八個庶吉士,撒網似的考核一番,倒把賣力表現的周忱給刷下來了。誰知極度不滿意的周忱竟立刻上了封奏折抗議——我要入文淵閣!

這件事在當時一下成了爆炸新聞,永樂皇帝朱棣何許人?明代著名的鐵腕帝王,又是打完靖難之役沒幾年的時候,正是誰找碴兒他就惡治誰的霸道年月。上這么封奏折,豈止膽大包天?簡直是用生命來求升官!

正當大家議論紛紛,以為一出人間慘劇就要降臨時,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看了這封抗議奏折后,脾氣不好的朱棣非但沒生氣,反而十分高興——好青年!破例!入閣!

驚愕的大臣們忍不住看看周忱的奏折,竟也不驚愕了:周忱用質樸的文字,訴說自己的人生追求——不為升官發財,只恨學問不夠,唯愿能抓住一切機會,學習經世濟民的本領。有些老臣,比如賣身投靠朱棣的大臣胡廣更私下吐槽:如今年輕人搏出位拍馬屁的本事,我們算趕不上嘍。

但永樂皇帝朱棣并不這么看,在這位造就盛世的帝王眼中,分明看到的是一個熱血年輕人的純真理想。事實證明,他沒有看錯。

自此之后,菜鳥周忱的人生迅速火熱起來,文淵閣學成之后,陸續在刑部和越府做過多個工作,每樣都業績非凡,三年一次的考核中,更是次次名列前茅。可就這么火熱了二十年,永樂皇帝朱棣早已作古,在位皇帝已是明宣宗朱瞻基,當年一道位列庶吉士的同僚個個身居高位,唯獨周忱從熱血青年變成熱血中老年,官位還是原地踏步。

只因一個人的壓制——戶部尚書夏元吉!

作為永樂年間舉足輕重的人物,夏元吉的能力脾氣都是出了名的。勤儉持家管理財務,苦撐起了永樂盛世各種業績,人品號稱“古之遺愛”,出名的兩袖清風,以至于有一次倒霉獲罪抄家,卻只抄出些破爛家當,把氣頭上的永樂皇帝朱棣都感動得掉下了眼淚。如此長期感動大明的人物,除了幾十年如一日地為國盡忠,更二十年如一日干一件“壞事”——禍害周忱的仕途!

只要周忱有不錯的升遷機會,他老人家必然斜刺里殺出,橫插一杠,想方設法也要把事情攪黃。每次理由都是一句話:這個官位太普通,根本無法發揮周忱的才干!

旁人看不下去,甚至還有言官義憤填膺地罵過,但當事人周忱卻不怪罪,哪怕是雜活,也干得兢兢業業,人前人后,沒說過半句抱怨的話。

因為周忱知道,這位一直攪和自己的夏元吉,是一直耐心栽培自己的恩師,自從破例入文淵閣后,他就對自己關照有加,更將平生所學傾囊相授。他來攪和,必然有他的道理。

夏元吉確實有道理,他眼里的周忱是難得一見的一塊好鋼,單論經濟才能,可稱大明開國后的第一奇才。周忱就像一把名貴寶劍,總要經過千錘百煉。二十年無情的壓制,其實也是“鑄劍”。

因為他知道,有一顆大明開國后預埋的啞彈,一旦爆炸起來,勢必江山崩裂。他日能排這險的,唯獨周忱這把利劍!

二、臨危受命

宣德五年正月,生命已到盡頭的夏元吉,終于在宣德皇帝朱瞻基面前,為周忱做出了一個重要的舉薦——江南巡撫。

因為這位老臣一輩子憂心的啞彈,已經瀕臨爆炸邊緣,即江南賦稅問題。

這件事往根子上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挖的坑,當年因憤恨江南百姓支持死敵張士誠,一怒之下就給江南加重稅,滿以為既來錢又出氣,誰知不到六十年,就叫后世皇帝急抓狂:重稅成了大漏洞,非但收不上錢,反而加速了土地兼并,世豪大戶一面巧立名目逃稅,一面乾坤大挪移把重稅轉給老百姓,再借機兼并土地。富庶的江南大地,成了欠稅如山的重災區,許多地方不但土地流失,而且百姓紛紛逃荒。比如出名富庶的常州,能收稅的土地竟然縮了九成。

這樣一鬧,大明王朝立刻成了斷血的病人,國力十分虛弱。明宣宗登基早期,連六部官員的工資都經常拖欠,鬧災賑濟之類的事,更是費力地拆東墻補西墻,數十萬將士浴血打下的交趾,也因沒錢維持,咬牙忍痛放棄了。但最大危機還不是這個:有錢的不交稅,沒錢的交崩潰,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天下大亂只是時間問題。

于是明宣宗也下定決心:改!可派誰改?無論老臣夏元吉,還是內閣輔臣楊士奇,各位重臣態度都一致:周忱這把寶劍,該派上用場了!

五十歲的周忱,就這樣一步登天: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總督稅糧。作為明朝開國以后權力最大的地方官,風風光光赴任去了。

一路之上,場面十分震撼,引得沿途不少百姓圍觀羨慕,但從出京到抵達,周忱的臉上就沒半點兒笑模樣。他知道自己這次接的是個怎樣的擔子,既要整頓江南經濟,追討拖欠稅糧,還要穩定地方不能出亂子。多少個艱難關口,等著自己去沖!

他更知道,自己最大的敵人,并不是這個歷史遺留問題,而是一群既得利益者:江南的土豪大戶,以及與之勾搭連環的朝廷各路大臣。自己這邊勢單力孤,以前唯一當靠山的夏元吉也已溘然長逝。接下來倘一個不留神,這群人一人一口唾沫,足夠把自己淹死!

經過一路的思考,等到了任地,周忱卻笑逐顏開。他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那就是朝廷的江南重稅制度不合理。只要朝廷能適當減免,自己就有把握救活江南經濟。于是高效的周忱立刻寫好奏折送進北京。他興沖沖地以為,這樣既給朝廷收買人心,還不得罪人,輕松就能解決問題。

誰知接下來卻是當頭一棒:重稅是朱元璋的祖制,屬于碰不得的高壓線,而土豪和大小官員,就靠此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過著天堂般幸福的日子,現在周忱動這“天堂”,還不被戳脊梁?

于是暴雨雷霆般的攻勢連番炸過來。戶部尚書胡瀅氣急敗壞,竟要以“擅動成法”的罪法辦周忱,幸虧內閣大學士楊士奇維護,這才逃過一劫,但是減稅?做夢!

遭了一頓申斥的周忱禍不單行,這年江南又鬧災,大片莊稼歉收,非但稅追不上來,還得吃朝廷救急。巡撫的位置還沒坐熱,就鬧了這么個灰頭土臉。連江南老百姓都給他起了個綽號——周白地,您一來,我們就揭不開鍋了。

如此嚴酷現實,周忱卻出人意料地心態好,被吐槽了更不著急,反而大大方方回應:今年叫我周白地,明年我讓家家谷鋪地!

哪怕抬腿摔一跟頭,哪怕被捆了手腳般的處處掣肘,他依然信心十足,要造就一個國泰民安的江南!

三、厲行改革

周忱首先做的事是拉幫手——蘇州知府況鐘。

這位小吏出身的知府,學歷低脾氣臭,卻是有大能耐,懂官場黑幕,而且剛正不阿,由于脾氣太臭,之前氣翻過不少領導。但倆人接觸沒多久,況鐘就徹底服了,從此人前人后,對周忱畢恭畢敬。這以后的好多年里,況知府剛正不阿,流下不少懲惡揚善的光輝事跡,更成了和包公齊名的“青天”。其實說到底,都是打怪況鐘去,黑鍋周忱背,長期配合默契。

之所以心甘情愿配合默契,以況鐘自己話說,周忱簡直是個算無遺策的神人,利國利民的好事,件件都籌算精確,所以跟他走準沒錯!

最能見證周忱這樣神奇能耐的,正是周忱接下來放出的大招:平米法!

平米法,也就是巧妙調整稅收項目,稅收中的運輸費耗米,改成誰有錢誰多交,休想再分攤給百姓,于是同樣一筆稅收,以前是苦老百姓買單,這下卻變成了有錢人買單!

平米法實行的第一年,周忱發揮了數學特長,把歷年這類大戶欠朝廷的錢都給算在里頭,欠大明的錢,這下你要還!

可這傳說中的大招,剛一亮出,就引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片嘲笑。老對頭胡瀅就吐槽說,周忱這是自觸霉頭,相信過不了一年,就要卷鋪蓋走人。

江南大戶們盤根錯節,哪里有這么好對付,就連各級中下層官吏,都和這些人沆瀣一氣,你的政策再好,也得指望他們辦,又不是朱元璋動不動殺幾萬人的特殊年代了,他們不給辦,看你怎么辦?

誰知辦下來沒多久,讓大戶們崩潰的現象發生了:江南各級官員們熱火朝天,認真落實推廣平米法,且個個搖身變成了包青天,六親不認,急了還連催帶打,竟真的積極地推行了起來。這……說好的抱團抵制呢?

其實官員們也有苦衷,一是狠人況鐘坐鎮當表率,只能跟著闖;二是周忱連細節都做到了,收糧的鐵斛都換成自己設計的新款,實在不好糊弄,最重要的是,他竟捏住了大家的飯碗。

過去江南官吏領俸祿,都是拿著俸帖去南京領,這下周忱改了,直接改由當地官田支取。美其名曰減少折騰,保證大家及時拿工資,潛臺詞卻豐富:認真完成任務,就有工資拿,否則你懂的!

官員們為了工資,只能咬牙撕破臉,可順利推廣下去,卻是笑逐顏開:以前拿俸帖去南京領,路遠又折騰,俸祿還被人層層克扣,這下改成平米法,只要任務完成,管保拿到的都是貨真價實的祿米,以后不用收大戶黑錢,都能既做好官又過好日子!先前的撕破臉苦著干,立刻變成熱情高漲賣力干,而更叫官吏們印象深刻的,卻是周巡撫的脾氣。

明朝官員做到巡撫級別的都比較會擺譜,但周忱卻是個絕對例外,平日沒事就喜歡逛田間地頭,拉住農民聊家常,十分親民受歡迎。對待身旁官吏,他也從來都和藹可親,誰家有困難也別想瞞過他,還常自掏腰包幫人解決,每年都要感動大家幾次,甚至還有了這樣的說法:周忱對待屬下官員,就像父親對兒子一樣。

千萬別以為這位“父親”好糊弄。有一次有差役謊報軍情,說運糧船在路上翻了,打算私吞稅糧,誰知卻被周忱不瘟不火地揭穿:你說的出事地點,那天根本就沒風,怎么能翻船?就連天氣水文他都了如指掌。

就是在這樣的巧妙拿捏中,傳說中盤根錯節水極深的江南官場,被周忱變成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業績更是滾雪球般上漲:上任第三年,就完美追回了江南地區之前二十年的欠稅,之后每年的江南稅糧都再無拖欠,大明朝的國庫這才重新充實起來!

更紅火的是江南本地的經濟,由于周忱計算精確,每年收完耗米后,都能盈余不少。這些多出的錢糧,除了用來備荒賑濟,還拿來放貸,外加草民百姓稅攤得少,手里閑錢也多,江南的城鎮經濟一下紅火起來。

當然最肉疼的,還是以前吃夠甜頭的土豪們,周忱的業績越輝煌,就說明割這些人的肉越狠。于是這些人幾十年如一日,收買朝中言官,各種惡毒彈劾。自從平米法推行,北京城里對周忱的謾罵一天都沒停過!

但當一個人成為周忱粉絲后,周忱的改革事業一下子如日中天,這個人是權閹王振。

憑著敏銳眼光和靈活手腕,早在王振發跡前,周忱就和他搭上線,還幫他完成過江南采辦任務。等到王振大權在手,周忱也準時送上大禮。周忱及時送來的錢糧,確保王振打贏了他專權后麓川大戰。這番賣力忙活,終于讓王振交口稱贊:周巡撫,高人!

自此以后,王振成為周忱改革事業中最強有力的支持者。以至于有段日子,誰敢罵周忱,王振就叫他生不如死。許多批王振的后世學者也認定,對周忱的支持,是王振罄竹難書的人生里難得的亮點。

這特殊關系,也讓周忱受了不少責難,以往的一些老友甚至親自栽培的學生,都與他分道揚鑣。在江南一些大戶的鼓噪下,更流傳了他不少謠言,有說他生活腐化的,也有說他老邁昏聵的,以至于流傳到清朝,還被寫進昆曲。

但是當正統十四年那場驚天動地的“土木堡事變”爆發后,周忱卻再次用行動證明了他鐵骨錚錚的忠誠:第一時間送來了江南存糧,給大敗后的京城補了血,接著一個熱心主意,把身負保衛北京職責的于謙都驚到了。

當時北京通州地區還有大批存糧,留著可能會被敵人瓦剌搶,燒了可惜,運走又人手不夠,急得于謙直跳腳,周忱卻輕描淡寫一句話解決問題——入京勤王的部隊,全都改道從通州入京,每個士兵路過時都順手扛袋糧。這批救命藥般的糧食,就這樣火速搶運完成。

同樣在這場悲壯的大戰前,周忱咬緊牙關,在江南加收耗米,讓地方豪族們有錢出錢,給這場事關國運的大事買單。這場大戰的勝利,他是實實在在的幕后英雄。

二十年如一日,埋頭干活不辯解不生氣,笑容可掬地團結工作,這位大明最牛巡撫,就這樣撐起了江山的一角!

四、人去政息

隨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景泰皇帝朱祁鈺皇位穩固,一度面臨滅頂之災的大明朝,上上下下都松了一口氣。

但精明的周忱卻知道,屬于他的滅頂之災,恐怕立刻就要到來:二十年厲行改革,早為自己拉足了仇恨,王振的垮臺也讓自己最大的靠山倒掉了。接下來的清算,將會源源不斷。

果然從景泰二年起,各種罵周忱的奏折又連篇不絕。有告他貪污腐敗的,也有說他濫用民力的,罪名五花八門。幸虧周忱早有準備,一一輕松化解。

但比起個人遭遇來,周忱最憂心的還不是這個,自從景泰皇帝登基后,一向悶頭干活的他,突然連篇的奏折往京城送,說自己極少,說江南經濟的極多,反復表達一個觀點:我個人的榮辱怎么樣都行,但耗盡半生心血的平米法,卻是萬萬動不得。

然而事情的結局卻恰恰相反。周忱雖說受到攻擊,但總算平安退休,落得安享晚年。參考下當時的政治風氣,全身而退很不容易。

可最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皇位穩固的景泰帝,竟做出了一個最駭人聽聞的決定,把周忱費盡二十年苦心積攢的江南糧儲,一顆不留全拉到了京城。昔日大殺四方的平米法,也被強力叫停。

如此推倒重來,一年后就遇到了惡果:江南遭遇大災,官府竟無錢賑濟,以至于各地餓殍遍野,鄉間十室九空。這場十五世紀江南民生最大的慘劇,可以說是人禍。

七十四歲的周忱已無力回天,按照明朝一些文人筆記的記錄,得悉江南大災的他,痛哭流涕到嘔血數升,甚至熬夜挑燈上奏疾呼,可滿腔的忠誠,在冰冷的景泰皇帝面前都石沉大海。一年之后,懷著念念不忘的治國夢想,周忱溘然長逝,謚號文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安县| 衡山县| 达尔| 陵川县| 剑阁县| 洞口县| 读书| 远安县| 莒南县| 凌源市| 景谷| 盐边县| 辽中县| 安徽省| 讷河市| 稷山县| 巢湖市| 韶山市| 花莲县| 南昌县| 察雅县| 原阳县| 和田县| 拜泉县| 湘乡市| 浙江省| 专栏| 乌海市| 郓城县| 盐边县| 庆城县| 社会| 德安县| 修水县| 元阳县| 秭归县| 桑植县| 盐边县| 曲周县| 淳安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