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慈禧
- (英)約翰·濮蘭德 (英)埃蒙德·貝克豪斯著 鐘小萌編譯
- 7110字
- 2021-01-12 11:27:23
第一章 慈禧的家世和幼年時光
葉赫那拉家族屬于滿洲最古老的部族之一。其家族史可以追溯到那位將女兒嫁給了努爾哈赤的葉赫貝勒楊吉砮。
葉赫那拉家族的部族位于長白山麓,緊鄰朝鮮一帶,那里是滿洲的發祥地。楊吉砮作為葉赫那拉氏的首領,帶領著部族中人四處征戰,不停地侵擾著周邊富饒的區域,使統治疆域不斷擴大。疆域增長的同時,他們的侵略欲望也在逐漸膨脹。
遺憾的是,1583年,楊吉砮在奉天的一次戰役中被殺。而他打下的那片富饒的土地,最終也落入了他人之手。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楊吉砮死后占領了葉赫那拉族的領地。楊吉砮的女兒被努爾哈赤封為皇后。他們二人所生的兒子,就是后來的清太宗——皇太極。清太宗奪取了原本屬于明朝的所有滿洲領土,于1626年,受推舉繼位可汗,確立國號天聰。
1835年11月,葉赫那拉出生。她的一生注定將影響無數中國人的命運。慈禧曾經三次垂簾聽政,共掌權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她的父親名叫惠徵,是一位八旗世襲官員,但他并不得寵,任職最大的官職也不過是道臺。
惠徵是在安徽任職時去世的,當時慈禧才剛滿三歲。在惠徵去世后,一位名叫穆揚阿的親戚,對慈禧和她的母親給予了悉心照顧,慈禧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教育。這位穆揚阿,則是后來與慈禧一同垂簾聽政的咸豐的皇后——慈安太后的父親。
近些年來,關于慈禧出身卑微的流言有很多,大多都是無中生有、荒謬至極的無稽之談。這些流言無非是一些為了博大眾眼球,而故意將道聽途說的消息添油加醋之后再發表出來的八卦之言。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流言中,有一部分是出自宮廷爭斗之中的嫉妒、惡意和仇恨,出自鐵帽子王和其他王公貴族之口。他們之所以這樣做,無非就是想要丑化慈禧的家族和品格,想要讓葉赫那拉族丟臉。因為這些人身份顯赫,說話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出自他們口中的流言,傳播力明顯要大很多。這就導致南北方大部分人,都對這些流言深信不疑。關于這一點,從康有為以及和他同時期的其他人的一些作品中就能看出來。
在眾多流言故事中,有一個出自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親王之口,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惇勤親王因為早年被過繼給惇恪親王而與皇位無緣,但在1875年,他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被選為皇位繼承人。而這件事情最終被慈禧給攪黃了,于是他便對慈禧存了怨恨之意。
據惇勤親王說,慈禧的母親在惠徵死于安徽任上之后,一個人要照顧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生活非常艱苦,為了籌得回到京城的盤纏,幾乎要淪落到乞討的地步。幸好在回京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貴人。
一位官員本打算送給他的朋友一筆路費,卻錯誤地將錢送到了慈禧一家人所在的船上。在他打算將錢收回來的時候,發現慈禧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困窘,心生憐憫,于是便執意將錢留給了他們。
25年后,慈禧大權獨攬,垂簾聽政。這位曾經對她有恩的官員到京城朝覲時,被慈禧認了出來。為了感激他曾經對自己及家人的恩惠,慈禧命人將他扶了起來,并對他曾經的善意相助表達了感謝。
這個故事確實編得很好,但卻不是真的。事實上,確實有一位曾死在任上的滿洲官員,且在死的時候窮困潦倒,但這個人并不是惠徵。只是這件事被有心之人刻意安在了慈禧的父親身上。
其實,在惠徵去世的時候,無論是他的妻子,還是他的家人們,都沒有在他的身邊,而是早就已經回到京城了。因為惠徵即將被調任到正白旗軍中出任他職,所以家人們都提前回京去準備了。
在進一步的介紹之前,首先簡單說明一下葉赫那拉家族和皇族長支之間的關系。
這個問題在中國近代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慈禧在與怡親王載垣的這場權勢較量之中勝出之后,便已經成為了清朝的實際統治者,而她身后的葉赫那拉氏族和皇族之間的關系也隨之變得敏感起來,二者之間存在著的猜忌和摩擦日益加大。
1898年戊戌政變后,兩者關系變得更加劍拔弩張。雖然礙于慈禧太后的“圣威”,皇室一族并未采取任何公開的反抗,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紫禁城中已然暗流洶涌,隨時都有可能會爆發麻煩。
就拿最近發生在北京的事情來說,在慈禧太后的葬禮上,直隸總督因為“不敬”之罪而遭到了革職,已經證明了滿洲貴族之間有很大的分歧。不僅如此,這件事也從側面說明了,清政府在失去了慈禧太后的手腕之后,本就內憂外患的情形變得更加不妙。
對于外國人來說,清朝宮廷中的生活和朝廷之上的黨派之爭是他們無法想象和理解的。錯綜復雜的族譜、通婚、過繼以及宗族之間的糾紛等問題,往往會讓他們感到困惑無比。
需要說明的是,皇族是有“黃帶子”和“紅帶子”之分的,分別是指努爾哈赤的嫡親兄弟的子孫和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的后裔。無論是對于他們自己還是對于漢人來說,他們都是公認的、純正的皇室血統,是清王朝最尊貴的王族。
而對于慈禧及其身后的葉赫那拉氏族來說,雖然他們不具備皇族血統(女子嫁入皇室或嫁給皇上,只能給其帶來尊貴的稱號,并不能改變其家族的血統),但是擁有強大的實力。這不僅因為他們擁有龐大的家族人數,還因為在葉赫那拉氏家族中,曾經出現過三位皇太后,尤其是慈禧,她所擁有的權勢和威望都非常大。
按照慈禧的遺詔,葉赫那拉家族的長輩們都覺得,當今的皇太后,即光緒皇帝的皇后,應該追隨其姑媽慈禧太后的腳步,同樣要進行垂簾聽政,掌管國家大事,雖然時間上不能太長,但至少應該要到皇帝親政之前。而且,慈禧立榮祿的外孫溥儀為皇帝的做法,也顯然是有長遠打算的。至少這樣,她在掌權之后所推行的很多治國政策,可以被保留下來。
宮廷中黨派之間的猜忌和分歧由來已久,因為道光皇帝的長支們(以溥倫貝子和恭親王二人為代表)擔心宣統皇帝(即溥儀)或他的攝政王父親(即載灃)會為他們這一支的創立者老醇親王追加謚號,從而讓醇親王能夠躋身皇帝之列,并以此來提升他們這一支在皇族中的地位。
追加謚號這件事,在歐洲人眼中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樣的做法無異于謀朝篡位。因為這會讓老醇親王和清王朝的創立者努爾哈赤有了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說,老醇親王成了一個新世系的創立者。這樣的做法,顯然于理不合。而老醇親王本人也早就想到了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同時也料到這必將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他也早早地就采取了相應的防范措施。關于這點,在之后會提到。
在宣統皇帝登基之后,老醇親王陵墓前的祭品變得更加奢華,祭祀典禮也變得越來越隆重。關于老醇親王的名號,官方所給出的文件顯示是“二階”,也就是說,目前老醇親王的祭祀規模已經和君王的等級相同了。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沒有逃過那些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國最高層政策動向的人們的眼睛。
能在高層面前說得上話的那些人普遍認為:等到宣統皇帝親政之后,他勢必會再次追封老醇親王的謚號,甚至有可能會讓其名號變為“三階”。而這樣做將會讓老醇親王和已故的清王朝的始祖努爾哈赤有了同等的地位,老醇親王將同樣會獲得太廟里專門祭祀的神殿。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必將導致嚴重的后果。
慈禧在葉赫那拉氏族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她的庇護下,她的直系親屬們幾乎都凌駕于法律之上。這些人在她的保護傘下,盡情享樂或是到處惹是生非。因此,葉赫那拉氏族和皇族的“黃帶子”“紅帶子”之間,一直存在著摩擦,就連在市井和茶樓酒肆之間也能經常聽到相關傳言。
慈禧對于能夠打壓皇室成員一事樂見其成。她曾經下過一道諭旨:禁止皇室成員們居住在京城的繁華商業區中。理由是他們中的有些人通過非正當手段斂財。慈禧一點兒都不喜歡鐵帽子王和努爾哈赤的那些貴族后裔們,而這些皇族中人,對慈禧自然也不會喜歡。他們既害怕慈禧的權勢,又為慈禧剝奪了他們應有的權力而抱怨不斷。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講的就是慈禧太后如何利用自己高超的手腕來對付那些皇親國戚的。有一個王公貴族在緊挨著皇城的地方擅自修建了一處豪華府邸,在這里能夠看到皇城禁苑的一角。而在工程剛剛結束之后,慈禧就下令訓斥了這位王公的膽大妄為,竟然敢窺伺皇城,并將府邸沒收,并轉贈給了她的弟弟照祥。
還有一個例子,也同樣能看出慈禧對親戚的偏袒。這件事發生在慈禧結束流亡的生活返回京城的三年之后。那時候巡警部剛剛成立,而深受慈禧寵信的漢臣徐世昌被任命為巡警部的尚書。但徐世昌很快就發現,讓他擔任這個巡警部的尚書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他難免要與皇親國戚們打交道。
慈禧的弟弟桂祥公爵根本不把法律法規放在眼里,平日里任性妄為,貪贓枉法,經常慫恿家中的仆從做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有一次,一個警察看不過去了,便將桂祥的仆從給逮捕了。徐世昌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后,立馬下令將那個犯了事兒的仆從給放了。但是桂祥還是覺得這件事情讓他受到了侮辱,于是堅持要求巡警部的尚書徐世昌親自登門給他道歉。
倒霉的徐世昌只得親自登門給桂祥道歉,但他去了三次,都被拒之門外。最后才終于在桂祥府中外面的庭院里,得以當面向桂祥磕頭謝罪,并得到了原諒。此事之后,徐世昌先后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郵傳部尚書和體仁閣大學士,最后又被調轉到奉天。這一系列的事件,都被北京人認為和慈禧太后偏袒自家人有關。
慈禧的母親鈕祜祿氏守寡多年,一直居住在使館區附近的錫拉胡同。在慈禧成為皇太后之后,鈕祜祿氏也被封為公爵夫人。鈕祜祿氏是一個有能力的女人,有著良好的判斷力,即使是在女子才智顯著的家族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她去世時,年紀已經很大了。她被安葬在葉赫那拉家族位于城西歐洲人賽馬場附近的家族墓地中,得以和丈夫合葬。為顯示孝心,慈禧還在那里為她的父母修筑了牌樓,立了大理石墓碑。
1902年,流亡回來的慈禧,在乘火車進京的時候,拒絕了原本安排的京漢線路線,而改成了由南邊進入北京城。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京漢線的沿途會路過她父母的陵墓,到了那個地方如果不下車虔誠地祭拜那就是不孝,是對父母的大不敬。而她的這一舉動,也贏得了包括保守派在內的所有人的敬佩和贊揚。
關于慈禧童年時期的事情,能查到的記錄不多。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她的童年玩伴中,有一位親戚家的名叫榮祿的男孩兒。慈禧在執掌政權之后遇到危機的時候,曾多次受到榮祿的幫助。
還有一個傳言,說慈禧和榮祿二人其實從出生開始就被定下了親事。雖然這種說法并未被證實,但很顯然的是,榮祿對于慈禧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角色,他在慈禧的一生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比慈禧的親人或是身邊近臣們所發揮的作用都要大。而這離不開他們少年時期的親密感情。
康有為和一些反對清朝統治的漢人官員們聲稱,慈禧和榮祿之間的關系過于曖昧,這可以追溯到咸豐皇帝逃亡熱河的時候。
雖然慈禧所受的是傳統教育,但是因為她的腦子比較靈活,再加上本人有著極大的野心和對權力的極度熱愛,使得她能夠將所學的東西全部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不受那些刻板教條的影響,最終成功地在男權社會統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慈禧學會了繪畫,并在其中找到了真正的快樂。而詩詞等,雖然在形式上非常僵化刻板,但她還是十分精通。她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用滿語和漢語來熟讀《五經》和《二十四史》。對于知識,她是非常熱愛的,這是她智慧的源泉。除此之外,她還深諳權術之道。她的一生經歷之多,艱難困苦都已嘗遍,而這些正是她能夠長久地把持朝政的原因。
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后,他年僅十九歲的長子繼位,改年號為咸豐。依照傳統,在為先帝服喪期間(共二十七個月),新皇帝不能結婚。等到服喪結束后,咸豐皇帝便立刻下令,凡是達到結婚年齡、容貌姣好的滿洲女子,全部都要到內務府去候選。咸豐在登基之前的結發妻子是穆揚阿的長女,但遺憾的是,她早早去世了。而在這次的候選秀女中,除了有慈禧之外,還有穆揚阿的次女鈕祜祿氏,也就是未來的慈安太后。
1852年6月14日,最終出現在皇太后面前的待選秀女約六十人,她們容貌秀麗,舉止端莊,而皇太后最終又從中選出了二十八名女子,并將她們按照“妃”“嬪”“貴人”“常在”四個等級進行了劃分。鈕祜祿氏被封為“嬪”,而慈禧則被封為“貴人”。除了很少數的例外,一般來說,這些被選上的女子,雖然名義上是皇帝的妃嬪,但實際上她們卻更像是皇太后的侍女。
理論上來說,后宮遴選妃子的人數最多可達到七十人,但事實上一般都達不到。除了皇帝的妃嬪之外,在后宮中還有大概兩千名滿族女性,她們在太監的管理和領導下,做著宮女和一般的仆役。后宮中的所有事情,都由皇太后做主。盡管也有在選妃的過程中,皇帝可以在現場視察的先例,但是對于妃子的品階確定和事項安排上,他是沒有發言權的。
就這樣,慈禧離開了位于錫拉胡同的家,住進了皇宮之中,從此便與家人斷絕了直接聯系。有一個老婦人,是從慈禧入宮開始,一直到慈禧去世,都跟在慈禧身邊伺候的。她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慈禧入宮之后,唯一一次回娘家省親時所發生的故事。
1857年1月,慈禧的兒子,也就是后來的同治皇帝剛出生九個月的時候,經咸豐皇帝特別批準,慈禧獲得了這次出宮回娘家省親的機會。一大早,宮里的太監就被派出去到慈禧的娘家通知她的母親:懿貴人將會在正午的時候回家省親。
得知獲得如此殊榮,所有親朋好友都高興不已。就連居住在錫拉胡同的鄰居們也紛紛前來,爭相觀看慈禧所乘坐的黃轎子。慈禧的母親和所有家中長輩、晚輩們全都站在兩邊,恭迎慈禧的轎子進入院中。直到轎子來到內院的臺階前,慈禧才在太監的攙扶下緩緩下轎,并邁入正堂,坐在了最尊貴的上座上。慈禧的家人們全部都一臉謙恭地走到慈禧的面前對她行禮,除了家中長輩和她的母親之外,所有人所行之禮皆為跪地叩首。之后,家里大擺筵席,為表示對皇子之母的尊重,慈禧被安排在了上座,由她的母親坐在她的下座陪席。
雖然慈禧已經離家進宮多年,但好像絲毫沒有受到皇宮中的刻板禮節的影響,在面對家人時,她非常熱情,發自內心地關心家人的生活和弟妹們的教育,她這種對人隨和的態度,給在場的所有人都留下了好印象。
宴會一直持續到傍晚才停止,這期間慈禧不知道回答了多少問題,當然她也詢問了很多事情。因為一月份白天的時間很短,眨眼間便到了日暮時分,太監提醒她該回宮了。雖然心中不舍,但慈禧還是和家人做了告別,并對于從此要和家人分別,再無相聚之日深表遺憾。
她在心中期盼著,也許有一天皇帝能夠再降下隆恩,讓她可以再次回家省親。在一一賞賜了家中眾人之后,她便上了轎子離開了。從此以后,慈禧再也沒有回過家,但她的母親倒是會經常到皇宮中去看望她。
慈禧進宮不久,便在宮中站穩了腳跟。這和她極力討好皇太后,得到皇太后的寵愛有很大關系。后來,她又依靠自身的魅力,很快成為了咸豐皇帝最寵愛的妃子。1856年4月,她替咸豐皇帝生下了皇長子。因為有了皇位繼承人,咸豐皇帝再也不用因為沒有皇子而整日郁郁寡歡了,而慈禧也母憑子貴,在宮中的地位更加穩固。
慈禧進宮的那段時間,京城內外都因為太平天國運動而憂心忡忡。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而在此前就已經開始幫助咸豐皇帝批閱奏折,對政事能夠提出意見的慈禧,便利用她的權勢在皇帝面前進言,以確保曾國藩被任命為抗擊太平軍的主帥,并且為他提供軍餉。有了這些有利的條件,再加上英國戈登將軍從旁協助,曾國藩最終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
從此事就能看出,慈禧從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天生統治者的標志。她能夠駕馭外部環境,沖破傳統束縛,并擁有寬闊的心胸和果斷的行事風格。按照當時的傳統來說,正在服喪期間的曾國藩是不能被啟用的,但慈禧卻認為,那些傳統先例都應該優先服從于國家,在國家有難時,哪有時間管什么先例。
1855年8月,皇太后(即道光皇帝的皇后)駕崩,慈禧因為“盡心服侍”而被從“貴人”晉升為“嬪”。與此同時,鈕祜祿氏(即慈安)則成為了皇后。
當時的很多人都認為大清王朝的“氣數已盡”,咸豐皇帝將成為大清朝的亡國之君。因為咸豐皇帝既沒有治國之能,又沒有本事激發人民對這個朝廷的忠誠。
在士大夫的眼里,咸豐皇帝就是一個腐化墮落的人,絲毫沒有文人學者的品味,完全不具備流芳百世的賢明之風,更不懂得效仿先祖編纂名著典籍來贏得文人雅士的愛戴和懷念。
不僅如此,到了二十五歲時,他仍然未得一子。皇帝沒有皇位繼承人,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祥之兆。雖然他還很年輕,但是相較于他的祖輩們通常在十五歲之前就已經有了子嗣來說,他的年紀真的已經很大了。所以,在1856年4月份,慈禧為咸豐生下了兒子,并且又成功地將太平軍趕出了湖南和江西時,人們覺得或許此事還有轉機,上天也許還是眷顧著大清朝的。
此時的咸豐皇帝,因為患有中風,身體已經徹底垮掉了。而慈禧作為皇長子的生母,再加上她平日里作風強硬,幾乎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實際掌權者。不同于慈禧對權勢的眷戀,皇后鈕祜祿氏則對國事毫無興趣,幾乎不過問政事。此時的慈禧已經被晉升為僅次于皇后的“貴妃”。在京城中,人們通常稱呼她為“懿貴妃”,“懿”是她的尊號,意為“德行美好”。
這一時期的慈禧,在對外交往的政策上通常帶有攻擊性。考慮到她少年時期的經歷,還有她家族血統上的驕傲,以及她對外國的一無所知,也就可以理解她如此做的原因了。
在英法聯軍攻打大沽炮臺后,耆英作為朝廷的欽差被委派到大沽去勸說聯軍退出大沽,結果失敗而回,朝廷下令讓耆英以白綾自盡。在高傲的慈禧看來,讓他自盡都是皇恩浩蕩。慈禧還讓皇帝下諭旨,不讓兩廣總督葉名琛和英國的商人就貿易問題進行談判。而這個決定,直接導致了次年的廣州被外夷攻占。
根據史料和當時的日志可以發現,當時皇帝的意見基本已經無足輕重,國家的大小事都已經被慈禧把控在手中。而這樣一個事實,在以男權為主的社會中,本身就非比尋常。再加上當時的慈禧還僅僅是一個二十二歲的嬪妃,這就更加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了。
慈禧的一生有很多的頭銜和稱謂,為了避免混亂,有必要在這里梳理一下。在參加選秀進入皇宮之前,慈禧是跟著家族的姓氏的,即被稱為葉赫那拉氏。在被封為皇后(西宮太后)時,她仍然使用葉赫那拉氏這個姓氏。而在她垂簾聽政,成為圣母皇太后之后,她獲得尊號“慈禧”。但是對于大多數百姓來說,她的稱呼則是皇太后或老佛爺。在慈禧晚年的時候,北方人幾乎統一稱呼她為老佛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