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媒到融媒:一家縣級融媒體的前世今生
- 何福安
- 175字
- 2024-03-20 17:03:25
愿效小蚯蚓,深耕地方報(序二)
有人說,始于少年時期的夢想能夠成為終身的職業,愛好等于工作,工作就是愛好,乃人生一大幸事。巧得很,我的逐夢經歷、職場生涯就是此說的有力佐證。
我少年萌生記者夢,新聞行當一干就是30年。父親點亮我的夢想,母親給我前行力量,著名作家魯光的新聞名篇催化我的記者夢燦然綻放。命運之神格外垂青,耕耘地方報這片沃土樂此不疲,我何其有幸。
一、蚯蚓“三德”,奠定一生前行動力
蚯蚓有三德,曰用心專一,曰堅毅篤行,曰奉獻自我。
蚯蚓“用心專一”之德,古人早有精辟論述。荀子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一正一反,形象生動;入木三分,警示后人。
至于蚯蚓“堅毅篤行”“奉獻自我”之德,在我懵懂的孩提時光,就有了粗淺的認識。
我在農村度過童年。家鄉浙江永康鄉村有一句歇后語“蚯蚓豎叉——硬扛”(豎叉,永康方言音譯,意即倒立——作者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那肩負家庭重擔的窮苦鄉親,土里刨食、節衣縮食,耗盡一輩子心血、氣力,也要為兒子們蓋上幾間大瓦房。面對鄉鄰的不解甚至質疑,他們常常用這句歇后語自我調侃。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則把這句歇后語當成一種自我激勵。造起了大瓦房,兒子們順利娶進了媳婦,開始生兒育女,養家糊口。家族啟動了新一輪的繁衍生息,而父輩們卻依然蜷縮在豬圈般的小屋子里,安之若素,直至終老。如此輪回,以往在永康鄉村,一代又一代上演著。“蚯蚓豎叉”,堅毅篤行,知其難為而為之,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力量啊。我那勞苦堅毅的父老鄉親,連同這句歇后語,深深烙進我幼小心靈。
母親為莊稼鏟地,泥土里的蚯蚓常常被帶出來。那細小的身子馬上絞成團,翻來覆去在地上打轉。男孩好動,我玩起了鄉間小把戲,用枯草梗將蚯蚓“反肚腸”。母親見此馬上嚴厲制止,并把那些四處慌亂蠕動著的蚯蚓一根根小心撿起來,輕輕放在已松過土的禾苗旁。母親一臉嚴肅地告訴我,蚯蚓就是地下的牛,鉆來鉆去,泥土會變得疏松,莊稼就長得好。祖上開過藥店,母親頗識中藥,熟諳“湯頭歌”。她一本正經地對我說,死后的蚯蚓叫“地龍”,是一味中藥呢。活著是“牛”,為農民松土;死后是“龍”,供人們治病。蚯蚓默默奉獻、一生利人,其精神是多么的崇高偉大!母親的這番殷殷教誨如同黃鐘大呂,催我奮進,伴我一生。
家鄉那句歇后語和母親的言行,令我自幼對蚯蚓心生圖騰崇拜般的情愫。一直以來,以蚯蚓自況自勵,于我是一種有力的鞭策。我秉持“蚓德”,潛心耕耘地方報這片沃土30年,始終勉力在策、采、編、發一線,一大批作品在各級報刊發表、獲獎;實踐過程每有心得,輒手自筆錄,經年累月筆耕不輟,積累了一批探索思考業務的文章。其中,17篇在《新聞戰線》《中國記者》《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國家級專業報刊首發,人民網、新華網等國內主流網站轉載,“中國報業”“中國記協”等知名微信公眾號轉發,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細細想來,“筆底滄桑半百年”,我又何嘗不是如蚯蚓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耕耘在寫作園地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