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2020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經濟雙循環格局下的資產管理行業再定位作者名: 巴曙松 楊倞 周冠南本章字數: 3033字更新時間: 2020-12-18 17:16:39
序言 在促進中國經濟雙循環的過程中,資產管理行業如何定位和創新
巴曙松
北大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與挑戰,盡管在各國共同抗擊疫情的努力下,世界經濟秩序已經逐步恢復,但疫情也使得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受到沖擊,部分國家逆全球化的思潮興起,全球化格局將迎來新的重構。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抓住了上一輪全球化浪潮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深度參與到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分工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前中國需要充分梳理并正確把握自身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位置,發揮自身內需市場巨大、產業鏈完整等優勢,適應新一輪全球化大格局重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下,中國政府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將長遠改變國內乃至全球產業鏈結構。
在逐步構建中國經濟雙循環格局的過程中,作為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資產管理行業一方面會相應做出創新與調整,另一方面也有條件在構建雙循環格局中提供金融支持。如何在雙循環格局下明確自身定位與創新,對于當前討論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首先,在重構國內產業鏈,補齊供應鏈短板,促進新經濟發展方面,資產管理行業應當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要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產業鏈需要進一步的重構和完善,尤其是要解決“向上發展”的問題,不僅需要在“卡脖子”技術和相關的產業領域迎頭趕上,更需要持續地形成創新能力并向技術創新和升級的產業領域轉化。同時,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也快速成長并發展壯大,成為“新經濟”的一部分。這些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降低了市場溝通與交易的成本,促進了資源更為有效的配置,推動了更為廣泛和有深度的消費市場的形成。
在產業鏈升級、新經濟興起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將會發揮出更加明顯的作用。處于培育和成長階段的“新經濟”領域的企業,往往具備“技術密集型”或“輕資產”的特征,其融資需求與資本市場的特征匹配性更高。一個完善而健全的資本市場,有能力在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時為新經濟、新業態提供更為關鍵性的支持。眼下,中國資本市場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關注和重視,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也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中國資本市場在“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方針的指導下,建立了科創板、滬深港通、債券通等基礎設施,并逐步推進注冊制等制度改革,持續朝著建設更開放、更法制化、更市場化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目標推進。
作為根植于資本市場、提供直接融資的“主力軍”,資產管理行業在改革中快速發展,并不斷適應國內大循環主體構建對金融服務提出的要求。自資管新規頒布實施以來,各類資產管理機構向主動化、凈值化方向轉型明顯;伴隨著剛性兌付被打破,社會“無風險利率”實際降低,股權融資市場規模和資產管理機構中權益類產品占比均在擴容和提升。在此過程中,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面臨著極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重要的挑戰:如何深化對于經濟和產業發展方向的理解能力,提升定價能力和風控能力,從而在資本市場上遴選出優質的標的,在有力地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為持有人獲得更為豐厚的回報?
其次,幫助更為廣泛的居民群體更好地分享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和紅利,培育有利于內需增長的財富效應,是資產管理行業的重要功能之一。
要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需要有效提升內需,并使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意味著更為廣泛的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需要伴隨著財產性收入提升得到切實的增長。相較于傳統的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模式,直接融資模式能夠更充分地讓居民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而資產管理行業就是最為重要的中介和載體。
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提高,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資產管理行業在居民財富管理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但是,央行此前的調查數據也表明,相較于房產,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在居民財富管理中所占據的比重依然偏低,未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更為廣泛的普及和應用,使得資產管理行業對于長尾客戶的挖掘也越發深入,客群覆蓋的廣度和精細度均有較為明顯的提升。在經濟轉型升級和新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中國依然能夠為投資者提供可觀的經濟增長紅利,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在此過程中,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所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加強產品設計能力,提升對投資者的了解和服務能力,更為廣泛和精確化地為持有人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以提升資產管理產品在居民財富配置中的比重?如何建立更為健康和富有遠見的行業文化,在能夠切實匹配上信托責任的同時,吸引更多的長期資金進入并沉淀在資產管理行業和資本市場之中?
同時,發達市場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出現了所謂K型復蘇,也就是說,在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以及大量補貼政策等刺激下,經濟體系中的不同部分復蘇的差異相當大,分化也相當大。與金融市場和新經濟等相關的部分,以及中高端消費部分,相對復蘇較好,因為這一部分往往直接得益于刺激政策,而傳統經濟、中低端消費等則相對復蘇較慢甚至還在持續回落,其中的差異,就是有相當部分群體并不持有金融資產,所以也就難以從金融市場的回升中得益。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相應擴大金融資產的覆蓋面。
再次,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以及資產管理行業國際化程度的逐步提升,是形成當前中國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格局的必然要求。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一批能夠覆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商業主體,并充分參與到全球要素和商品市場的定價之中。這也必然要求中國的金融體系,尤其是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國際化程度得到相應的提升。近年來,中國堅定地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不斷提升,人民幣資產正日益受到更多全球資本的關注和重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以美聯儲為首的部分全球主要央行采取了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及擴表操作,進一步凸顯了人民幣資產的相對價值。如今,持續流入的海外資本不論在中國權益市場還是在中國固定收益市場上,均已經逐漸成為不可被忽視的市場參與者。
在此過程中,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國際化程度正在逐步提升。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大幅降低對外資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不少海外資產管理機構選擇以獨資或者合資控股的形式參與到中國資產管理市場之中;在引進來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國資產管理機構逐步走出去的身影,越來越多的中國資產管理機構選擇在中國香港或者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積極拓展國際業務,逐步參與到國際市場的定價之中。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國際化,既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中所蘊含的機會越來越受到全球資本的重視,也意味著中國資產管理機構在各種能力上需主動比肩境外一流資產管理機構,“與狼共舞”。我們有理由堅信,更為開放和充分競爭的環境將推動中國資產管理機構加速積累經驗,在學習中進化,逐步拓寬視野,提升管理效率和風控水平。
中國經濟雙循環格局的逐步形成,將會對資產管理行業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當前,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行業正受到各方高度的重視和關注,也肩負著同樣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很可能正處于一個大的經濟周期和技術變革的時代轉折點上,在未來的數十年里,我們應該不僅可以看到中國和世界經濟產業格局的顯著變遷,也可以看到中國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行業影響深遠的發展。而嘗試深入研究和把握這一新趨勢,正是我們一直努力的重要主題。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