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麻醉期操作決策與管理規范
- 魯顯福
- 10字
- 2021-01-07 19:09:54
第一篇
麻醉科診療常規
第一章
一般常規
第一節 麻醉前工作常規
一、麻醉前訪視
1. 目的 熟悉和了解患者病情,評估麻醉和手術的危險因素,制訂圍術期麻醉處理方案,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與手術醫生溝通患者情況,填寫術前訪視相關文書,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
2. 程序 麻醉前訪視于術前1~2天進行,也可以在麻醉門診統一進行。具體需了解以下情況。
(1)患者的一般情況、營養狀況、意識狀況以及各項生命體征。
(2)患者的現病史、相關病史、手術史、麻醉史、藥物/食物過敏史、目前藥物治療情況、近期有無呼吸道感染癥狀等。
(3)對患者進行體檢,檢查頭頸部有無瘢痕或腫塊、有無頭頸后仰困難、張口度、有無牙齒松動、脫落、假牙,心肺聽診有無異常,脊柱有無畸形,肢體感覺、運動有無異常等。
(4)了解各項輔助檢查的結果,包括胸片、心電圖有無異常,肺功能、心臟超聲有無異常等。
(5)了解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等檢查有無異常,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免疫結果是否正常。
(6)了解手術部位和術式、切除臟器的范圍、手術時間長短等。
(7)對麻醉風險進行評估,進行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分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擬定麻醉方案及應對圍術期特殊情況的預案。
(8)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麻醉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填寫術前訪視相關文書。
二、麻醉前會診
對于伴有嚴重疾病或對麻醉有重要意義發現的患者,手術前數天需要由麻醉科醫生會診。麻醉科會診由住院總醫師或相關科室要求的高年資麻醉醫師處理,會診的麻醉醫師應根據患者的病史、體檢報告、輔助檢查等情況,評估患者的病情及麻醉風險,確定患者是否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科室討論,并組織麻醉預案或延期手術。
三、手術暫停或延期
手術暫停或延期的目的是進一步明確病因,并進一步完善術前準備,降低麻醉手術的風險和費用,但急診搶救手術原則上不延期。
以下情況的擇期手術需延期。
(1)穩定性冠脈綜合征(7~30d內發生的心肌梗死),不穩定的或嚴重的心絞痛,心絞痛未控制,心電圖(ECG)示ST段下移(≥0.2mV)或左室射血分數低下者(<0.4)。
(2)新近發生的陣發性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Ⅱ度2型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
(3)急性心力衰竭。
(4)術前高血壓未有效控制,收縮壓>180mmHg,舒張壓>110mmHg。
(5)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l),尿酮體(+)。
(6)術前Hb<7g/dl,電解質明顯紊亂,血鉀超出3.5~5.5mmol/L。
(7)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明顯。
(8)不明原因的凝血功能異常。
(9)不明原因的低氧血癥。
(10)外科沒有進行治療或未重視患者合并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或較重的嗜鉻細胞瘤患者術前未經正規的內科治療。
(11)急性腦血管病患者術前未進行3~4周的正規治療。
手術暫停或延期的具體實施也應根據手術的緊迫性、患者的代償能力、麻醉人員的技術力量、外科人員的素質等進行綜合權衡。
四、麻醉前討論
遇有疑難、復雜、重危、高危、特殊患者及新開展手術的麻醉,應進行麻醉前討論。討論的重點是麻醉方案的選擇和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出積極的防范與處理措施,并由上級醫生提出指導意見。
第二節 麻醉期間工作常規
一、器械準備
每一例麻醉前均應對麻醉機、監護儀及相關設備進行嚴格檢查,確保其正常工作。
1. 麻醉機 開機自檢,連接管道環路后檢查是否漏氣,查看鈉石灰是否需要更換。
2. 監護儀 檢查各探頭、導線功能是否正常。
3. 插管器具 檢查面罩、喉鏡、各型號導管、導管芯、牙墊、潤滑劑、簡易呼吸器等是否完備。
4. 其他設備 檢查椎管內麻醉器具、注射泵、吸引器、動靜脈穿刺器及傳感器等是否完備。
二、藥品準備
除麻醉藥品外,必要的搶救藥品必須隨手可取,但位置要相對隱蔽,避免誤用。
1. 麻醉藥品
(1)局麻藥:利多卡因、丁哌卡因、丁卡因、羅哌卡因等。
(2)鎮靜藥:咪達唑侖、氟哌利多、右美托咪定等。
(3)麻醉性鎮痛藥: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嗎啡、哌替啶、地佐辛等。
(4)肌松藥:琥珀膽堿、順苯磺酸阿曲庫銨、維庫溴銨、哌庫溴銨、羅庫溴銨等。
(5)靜脈麻醉藥:丙泊酚、依托咪酯、氯胺酮等。
(6)吸入麻醉藥:七氟烷、地氟烷等。
2. 血管活性藥及抗心律失常藥 血管活性藥和抗心律失常藥包括去氧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垂體后葉素、麻黃堿、多巴胺、腎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米力農、異丙腎上腺素、酚妥拉明、烏拉地爾、尼卡地平、硝酸甘油、艾司洛爾、利多卡因、普羅帕酮、胺碘酮等。
3. 各類輸液用液體
(1)晶體液:生理鹽水、乳酸鈉林格液等。
(2)膠體液:羥乙基淀粉、白蛋白等。
4. 其他
(1)抗膽堿藥:阿托品、東莨菪堿、長托寧等。
(2)抗膽堿酯酶藥:新斯的明等。
(3)苯二氮卓拮抗劑:氟馬西尼等。
(4)阿片受體拮抗藥:納洛酮等。
(5)支氣管解痙藥:氨茶堿、沙丁胺醇等。
(6)糖皮質激素類: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甲強龍等。
(7)利尿藥:呋塞米等。
(8)電解質類藥:葡萄糖酸鈣、氯化鈣、氯化鉀、氯化鈉、硫酸鎂等。
(9)鎮吐藥:昂丹司瓊、托烷司瓊、阿扎司瓊等。
(10)促凝血藥:氨甲環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酚磺乙胺(止血敏)、維生素K1等。
(11)非甾體抗炎藥:氟比洛芬酯等。
三、麻醉管理
1. 麻醉前應核對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住院號等信息,了解麻醉前用藥的情況及禁食、禁飲的情況,填寫手術患者安全核對表。
2. 實施基本監測(無創血壓、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特殊急危重癥患者,如心臟外科、普胸外科、神經外科、肝臟外科、老年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手術患者等,在基本監測的基礎上進行動、靜脈壓等有創或其他監測。實施麻醉前,患者應在安靜鎮靜狀態下,測量血壓、心率的基礎值(精神緊張的患者應在給予咪達唑侖0.02mg/kg后測定)。
3. 開放靜脈通路后按照麻醉計劃實施麻醉,同一麻醉醫師實施有創操作失敗3次以后必須由上一級醫師執行或更換其他方法。
4. 由具有執業資格的麻醉醫師在場連續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維持麻醉平穩,及時處理意外事件。遇到意外情況發生,獨立處理有困難時,應及時向上級醫師匯報,詳細書寫麻醉記錄及相關麻醉文書。
5. 熟練掌握術中輸液、輸血和各種藥物的使用。
6. 麻醉和手術過程中,麻醉醫師應和手術醫師密切配合、充分合作,遇有特殊情況發生時,應與手術醫師共同商討對策。
7. 手術結束、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決定將其送返病房、送麻醉后恢復室還是送重癥監護室(ICU)。送返有自主呼吸且帶管的患者,必須攜簡易呼吸器;非帶管的患者,必須待患者意識清醒后方可轉運。
8. 麻醉醫師離開手術間前,必須清理麻醉器械、用品,去除血、污跡,整理后放回原處,做好處方和登記。
四、麻醉交接班
1. 麻醉交接班 正常的作息是麻醉醫師的權利,也是保障麻醉安全的重要環節之一。短小手術、患者生命體征不平穩、復雜危重手術的麻醉應盡量避免進行麻醉交接班。
2. 麻醉交接班的責任 治療組長(責任組長)或住院總醫師負責安排接班人員。接班麻醉醫師負責接手患者的麻醉安全。必須明確接班人員有能力處理所接手的麻醉任務。
3. 接班檢查
(1)明確接班患者的臨床信息:姓名、年齡、科室、診斷、病史、既往史及相關檢查等。
(2)明確接班患者的麻醉計劃和實施情況、手術計劃和進展、圍術期意外和特殊情況等。
(3)麻醉機、監護系統及相關設備是否工作正常等。
(4)目前患者的生命體征是否正常,靜脈通路是否正常,失血量及尿量等情況。
4. 與外科手術組醫師的溝通 應與外科手術組醫師進行溝通,使其了解麻醉交接班,解決外科手術組醫師提出的合理要求,讓外科手術組醫師了解患者的狀態。
第三節 麻醉后工作常規
一、麻醉后隨訪
1. 麻醉后隨訪的目的 及時發現并處理麻醉后并發癥,提高麻醉質量,保障麻醉安全。
2. 各級醫師職責
(1)實施麻醉的住院醫師負責填寫術后訪視單、術后訪視單(科內存檔)。各填寫項及圍術期意外情況應完整填寫,不得缺項。對特殊患者,應親自隨訪,將隨訪情況匯報給實施麻醉的主治醫師。
(2)實施麻醉的主治醫師負責核對術后訪視單并簽字后放入病歷。
(3)隨訪小組收集術后訪視單(科內存檔)進行隨訪,并記錄隨訪結果。
(4)科主任和住院總醫師負責隨訪工作的指導、督查、質控和人員安排。
3. 隨訪小組
(1)隨訪小組由組長1名、組員6名左右人員組成。組長由主治醫師及主治醫師職稱以上人員擔任,組員由一年以上年資的住院醫師擔任。組長負責組員的培訓、隨訪工作的實施和檢查,組員負責具體的隨訪工作。
(2)隨訪小組負責對術后患者進行3天隨訪,必須見到術后患者,按規定詢問、檢查并記錄;同時,對麻醉相關文書進行檢查,避免書寫錯漏。
(3)隨訪小組發現特殊情況應報告給住院總醫師或麻醉主治醫師。
二、麻醉總結
1. 總結麻醉的經過和效果,評定麻醉的效果級別。
2. 總結麻醉意外和并發癥的處理經過,分析原因,總結經驗。
附:訪視單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術前訪視單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術后訪視單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術后訪視單(科內存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