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的圣旨是在一年之內,可是,公輸班沒有按照圣旨去做,而是在請示了伯益之后,在揚州之地,大量的制造民船,并以極低的價格賣出去。這樣一來,一年過去了,整個揚州民船數量極多,可舜帝需要的龍舟還沒影子。
除此之外,公輸班還設立了冶煉坊,規模很大,大量的從北方運來黑金石,黑燃石,冶煉生鐵,制造了大量的工具。一年的期限到了,舜帝的使者來查問,公輸班如實相告,使者大怒不已,就要回奏舜帝。
公輸班是工匠,不懂變通。伯益畢竟是大王,見識多廣。官家的事情是瞞上不瞞下,便好好的宴請使者。暗地里再給使者不少金子,使者見伯益如此做事,自然也就沒話說,回去之后,見到舜帝就大大的夸獎了一番伯益個公輸班。
就連舜帝聽了,都對揚州很是向往。問使者:“揚州之地,果真是這樣的繁華?”使者說道:“陛下,您是沒見過,公輸班制造了大量的民船,使整個揚州都繁華起來,廣廈千頃,百姓無數,確實是一個好地方”。
使者收了伯益的好處,自然向好處說,可是有點夸大了。舜帝也不是好糊弄的,舜帝就想到了一個問題。問使者:“既然揚州有那么多百姓,南方蠻荒之地,又不能種麥子,他們吃什么?”
使者一聽壞了,沒有想到,把牛皮給吹破了。使者支支吾吾,舜帝不悅。便說道:“你回去告訴伯益,一定要解決揚州的糧食問題,要是要北方運糧食,豈不是搞的糧價高漲?擾亂北方民心?”
“陛下,我馬上回去告訴伯益”,使者快馬加鞭就回到了揚州。對伯益說了舜帝的意思,伯益笑道:“這事不用害怕,我也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揚州濕熱,北方的農作物是不能耕種的,需要馴化一些新的植物才行”。
“什么時候能解決?”使者也是害怕,搞不好這個,使者也不敢回去。伯益說道:“你先住下,游山玩水,我立馬著手做就是”。伯益就帶著隨從,深入深山荒野,尋找野生的植物。
找了幾個月也不沒有合適的植物,就在一處低洼的地方休息。伯益不經意的發現了一簇植物,種子奇多。伯益伸手摘下種子,放在嘴里咀嚼,一個時辰之后,沒有發現不舒服,伯益就斷定這種植物是可以食用的。
伯益就下令隨從,滿山遍野的采集這種種子,三天的時間,就采集了1000多斤。回到駐地,伯益就命令士兵,開墾出了110畝耕田。就把這1000斤種子,重在了10畝地里,等出苗后,就移栽到100畝的耕田里。
南方多雨,也不用灌溉,三個月后,植物長勢良好。伯益派人收獲,竟然有五萬多斤的種子。伯益親自試驗,煮熟了試吃,竟然是香甜可口。伯益大喜,就這種植物分給士兵和百姓。
2萬斤讓士兵耕種,2萬斤讓百姓耕種。其中的一萬斤,伯益就讓使者帶回了帝都。使者問:“大益王,這叫什么東西,我得跟陛下解釋清楚啊”。伯益想了想,北方有小米,這種就叫大米吧。大米的禾苗就叫水稻。
使者回到帝都,向舜帝稟告,舜帝大喜,并親自試吃,果然不錯。于是,舜帝就讓伯益,在南方推廣水稻。到了第二天,揚州的水稻,就獲得了巨大的豐收,別說從北方運糧食了,揚州的大米,竟然賣到了帝都,成了稀罕物。
此時,已經又過了一年,公輸班已經造好了10艘龍舟。伯益派人稟告舜帝,舜帝高興之余,親自來到了揚州。在乘坐了龍舟之后大喜,就讓大禹派重兵把守揚州,訓練水兵,待準備妥當之后,掃蕩三苗之地。
隨后,舜帝回帝都。公輸班完成了任務,留下幾個弟子做師父,在揚州主持造船,自己就跟著伯益回到了萊蕪。伯益從揚州回來,可是沒空手。讓公輸班制造了十輛大車,足足的拉了2萬多斤大米回到了萊蕪。
回到自己的封地,眾人見伯益拉回這么多的東西,也不知道是什么。少伯就問:“大王,這是什么東西?”伯益笑道:“這叫做大米,很好吃”。北方人喜歡吃小麥玉米小米,這是上古的神農氏發明的。
卻是從來沒有吃過大米,伯益讓下人煮大米吃,眾人覺得不錯,一時間成了香餑餑。少伯問道:“大王,這大米好是好,吃沒了就沒有,從南方運,可是不劃算”。伯益笑道;“笨蛋,我為什么帶回這么多大米回來?”
少伯面面相覷,哪里會知道?隨后,伯益叫在汶水兩岸,選出了三百戶農家,每家30斤大米,許種不許吃,每家種植大米3畝,圍著重罰。伯益還將種植大米的技術傳給了他們。
開始的時候,這300家農戶并不是很樂意。沒見過的東西不好弄,萬一搞砸了就是罪過。但伯益是大王,違抗王令就是死罪。這300戶農家硬著頭皮種植了下去,三個月后收獲,每戶的收獲竟然達到了1500斤。
伯益就下令,農戶自己可以留下三分之一,剩余的都必須賣給王府。這300戶農家獲得了好處,來年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萊蕪之地,一下子就發展到了一千多戶,收獲的大米產量一百多萬斤。
由于大米是南方植物,在北方比較稀罕,價格就比北方的麥子高的多。很多農戶十分的眼熱,無奈水稻是水生植物。靠近汶水河的自然能種植,距離河水遠的就難了,這種植的成本就大了。
也有勤勞的農戶,在地頭打井,一樣的能種植水稻,收獲大米。只是種植水稻的人力成本很大,比較懶惰的農戶就不敢了。揚州的百姓發現,一年可以種植三季水稻。在北方只能種一季,這是最大的缺點。
后來,萊蕪之地的百姓發現,種植小麥和玉米,實際上要收獲兩季。而種植水稻,只能收獲一季的大米。要是大米的價格是小麥的兩倍以上就合算,要是跟小麥一樣的價錢就不好說了。
還有的人發現,吃小麥能吃的飽,吃大米吃飽了,很快就餓。雖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說大米不撐肚。漸漸的,萊蕪之地,種植大米的就少了。只是在嬴城的周圍,一直保留了種植大米的習慣,主要是提供給王府之用。
但是,水稻的種植,卻是擴散了出去。不光是萊蕪之地,就是在北州之地,都有種植的。關鍵的是,種植水稻比較簡單,只要有水就行。
帝都蒲坂就不一樣了,那里是天子腳下,高官云集。尤其是舜帝,第一次吃大米就喜歡了。下面的大臣投其所好,也以吃大米為榮。所有的皇親國戚,都派人去揚州購買大米。漸漸的就形成了南米北運的態勢,就成了一種行業。
最喜歡大米的,除了舜帝之后,就是后稷了。后稷是掌管天下農業的,哪里有饑荒,也是后稷負責。自從堯帝開始,天下連年征戰,這饑民就多,加上天災人禍,能夠填飽肚子的地方就不多。
伯益在揚州發現了水稻,并推廣種植,實在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情。自此以后,在北方吃不上的百姓,都紛紛涌向揚州。加上揚州水陸交通發達,揚州很快的就成了一個熱鬧的城市,人口已經接近帝都蒲坂了。
堯帝駕崩,舜帝繼位,原先跟隨堯帝的皇親貴胄,就受到了打壓和排擠。很多的遺老遺少,見揚州比帝都還繁華,很多人就去了揚州。這些人頭腦好使,見識又光,漸漸的都成了揚州的富商,這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