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什么樣的文章是好文章 二為方針——文章為思想而寫,為美而寫

愛美是人的本性。文章一開卷就美,總能吸引人。好像找對象,漂亮的外貌,總能給對方一個好印象。這美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容,另一方面是文章自身的語言給讀者帶來的美的感受。

大家好,今天我們開始如何寫作文的講座。今天講第一講,我們為什么寫文章。

要研究為什么寫文章,不妨先從讀者的角度,來探討一下人們為什么讀文章。原來,人們的閱讀有六個層次,最低的層次是尋找刺激的閱讀,比如武俠、槍戰、驚悚題材的小說,甚至于黃色小說。再往上第二層是娛樂、消遣的閱讀。從第三層開始進入信息的需求,第四層是知識的需求,最后兩層是思想和審美的需求。

這六個需求由低向高過渡,這說明人們的追求是從低層的、簡單的生理需求,直到最后的思想和審美需求。黑格爾講人是由動物變來的,難免有動物性。街上如果有兩只狗打架,肯定有一群孩子圍著看熱鬧。最低檔的刺激需求,實際上就是一種動物性的本能需求,但是人的需求不能只停留在這個檔次。

在這六個閱讀的層次當中,我們的文章負擔著哪些任務?雖然也會承擔一些刺激的、娛樂的、信息的和知識的需求,但主要承擔傳播思想和審美的需求。

愛美是人的本性。文章一開卷就美,總能吸引人。好像找對象,漂亮的外貌,總能給對方一個好印象。這美有兩個方面,一是內容,比如我們寫了一篇游記,給讀者展示了美的山水;另一方面是文章自身的語言給讀者帶來的美的感受。這就是為什么春節晚會上總少不了一檔語言類的節目,因為語言有一種特殊的、愉悅人的功能。二〇一八年春節晚會上的相聲節目中,甲出一個上聯,正念反念都一樣:“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乙馬上對了一個下聯:“山西運煤車煤運西山”。中國的漢字是方塊字,它有一種魔方效應,有聲、有形、有意,可以變化出無窮的美感。世界上再沒有第二種文字有這樣的魅力。

其實語言美在生活當中比比皆是。如一個飯館要招攬顧客,老板本來可以直白地說,請到我們這里來吃飯,但是他不這樣做。成都一個飯館門口有一副對聯:上聯是“百菜要數白菜好”,下聯是“諸肉還是豬肉香”。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百樣的菜蔬,但吃來吃去還是白菜最好;有各種肉,但還是豬肉最香。這里就運用了漢字諧音的特點,人們讀起來覺得很有趣味,達到了愉悅人的效果,同時也宣傳了他的飯館。

北京有一個飯館名字叫“天然居”,老板很巧妙把飯館的名字嵌在了一副對聯里:“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這個對聯的上聯末一字就是下聯的第一字,這在修辭學上叫做“頂真格”。它不但是“頂真”,而且可以倒讀,倒過來念也很通順。人們到這里吃飯,除了吃飯這種物質上的享受外,還有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沒進飯館先開一個小玩笑。

大家看這一首短詩:

牛郎織女會佳期,月底彈琴又賦詩。

寺靜惟聞鐘鼓響(響),音停始覺星斗移。

多少黃冠歸道觀,見幾而作盡忘機。

幾時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這是湖南桃源縣桃花源景區里面的一首回文詩,它的特點是下句開頭一字是上句末字的半個字,也是頂真格。這就有點難度了。美中不足是全詩最后的“棋”字的半字沒有回到首句。我去參觀以后,按照他的格式也寫了一首短詩,彌補了這個遺憾,讓末字又回到了首字。

因曾數讀《桃花源》,原知詩人夢秦漢。

又來桃源尋舊夢,夕陽壓山柳如煙。

“因曾數讀《桃花源》”,取“源”字的半個是“原來”的“原”;“原知詩人夢秦漢”,取“漢”字的半個是“又”;“又來桃源尋舊夢”,取“夢”字的半個是“夕陽”的“夕”;“夕陽壓山柳如煙”,取“煙”字的半個是“因為”的“因”,回到了開始的第一個字。它有一種回環曲折的美感。

我認為學生在學校寫作是以學習別人的文章為主,也即是模仿階段。等到畢業后有了社會實踐,有廣闊的獨立思考空間,才能磨煉自己的思想。所以學生學作文先解決美感,當然也會吸收課文中的思想,就是說先要多讀、多背、多寫,熟煉地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老師也應主要考察學生的語言能力。工具在手,將來什么文章都能應付。

一篇文章能不能既有美感,又有思想呢?這是可以做到的,我舉一個文學史上最有名的短篇,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愛蓮說》,這篇文章一共有兩段,第一段只有七十個字,大家看這七十個字,既描寫了蓮花美好的形象,又表達了一種美好的人格。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你看作者用七十個字簡練地說出了蓮花美好的形象,和他所向往的崇高的人格。

我們再反過來看一下,生活中哪些文章不能算好文章。

第一種,一味地追求美感,我們叫它是削足適履。

二〇一五年社會上有一件很轟動的事情,某市的“市人民代表大會”開會,人大常委會主任作的報告卻是一首六千字的五言長詩。大家議論很多,網民說你能用五言詩把你的工作全部報告出來嗎,明顯是為了湊字、湊韻,你肯定還有許多問題并沒有講出來。比如經濟數字怎么用五言詩講,解釋人大代表和群眾提的問題怎么用五言詩來解釋。這顯然是一種作秀,并不能全部傳達出工作內容。

第二種,空喊口號,自以為有思想,其實沒有內容,是狐假虎威。

我在報社值班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市委書記寫的短評,探索怎么任用干部。我覺得這篇文章實在是太空了,既沒有思想,也沒有美感。一共就一千字的文章,里面卻連說了十三個“要”字,要建立目標體系,要圍繞中心,要嚴格考核,要有考核辦法,要兌現獎懲,要考核使用掛鉤,要照顧情緒,要優先提拔好干部,等等。像這樣的文章,是典型的假大空,我相信沒有人喜歡讀。

那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文章寫得既有思想又有美感呢?可以的,就是如實表達你的真實體會。最好是別人過去沒有說過的,然后你用一種美的文字表達出來。下面這一段摘自我的一篇游記:《泰山,人向天的傾訴》。

我想,要造就一個有作為有思想的人,登高恐怕是一個沒有被人注意卻在一直使用的手段。凡人素質中的胸懷開闊、志向遠大、感情激越的一面確實要借憑高御風、采天地之正氣才可獲得。歷代帝王爭上泰山除假神道設教的目的外,從政治家的角度,他要統領萬眾治國安邦也得來這里飽吸幾口浩然之氣。至于那些志士、仁人、將軍、詩人,他們都各懷著自己的經歷、感情、志向來與這極頂的風雪相孕化,拓展視野,鑄煉心劍,譜寫浩歌,然后將他們的所感所悟鐫刻在腳下的石上,飄然下山,去成就自己的事業。

大家應該能夠感覺到這段話的氣勢,一直貫下來,表達了一種壯懷激烈的思想。

下面我們再看一些名人的作品。

毛澤東除了會打仗,他的文字也是大家所公認的。下面是他的《新民主主義論》這篇文章的開頭。我第一次讀的時候還是個十二歲的孩子,在中學的歷史課堂上,翻開課本看到一個影印圖像,上面是像小螞蟻那樣大的字。我因為好奇才看它,但是一看就看進去了,也就幾十個字。

抗戰以來,全國人民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大家以為有了出路,愁眉鎖眼的姿態為之一掃。但是近來的妥協空氣反共聲浪忽又甚囂塵上,又把全國人民打入悶葫蘆里了。

大家看,首先這里面有四個詞(組)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講很新鮮:欣欣向榮、甚囂塵上、愁眉鎖眼、打入悶葫蘆。而且這四個詞(組)又可分成兩組,“欣欣向榮”和“甚囂塵上”顯然是來自于文言文,后面的“愁眉鎖眼”和“打入悶葫蘆”,顯然是來源于群眾的口語。后來我回家翻大人的《毛選》,慢慢地讀了進去。他在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時候,用了一段像詩一樣的文字,講革命高潮一定會到來。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這些深刻的比喻,傳達了他豪邁的革命斗志和必勝的信心。

中國歷史上凡是既有思想、又有美感的文字,不管經過多少年的風雨,仍然能夠留下來。有一次,在一個文史知識講座上,我主講范仲淹,順便說了一下我認為的中國歷史上的十篇美文。結果一個出版社就抓住這個題目,約我整理出版了一本書:《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我把書中的美文標準說一下。

這些文章要有兩個標準,第一是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思想,在他以前別人沒有提出過,兩千年來我們還承認,還在用。第二是文章里面一個新的詞匯,或者一句話,是屬于他的創造,兩千年來這個話我們還在說,詞還在用,而且收到了辭典里面。這兩個標準是非常非常難的。

第一篇是賈誼的《過秦論》,他講一個政權為什么滅亡,“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就是他說的。第二篇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他講到人為什么活,為什么死,最有名的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其他幾個詞,像“救死扶傷”“拾遺補缺”“一家之言”“士為知己者用”,都是這一篇文章里的。第三篇是諸葛亮的《出師表》,大家熟悉的“鞠躬盡瘁,死后后已”出自于此。第四篇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他講了一個理想的社會模式。第五篇是《諫太宗十思疏》,大家熟悉的“居安思危”是這里面的。第六篇大家更熟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后面還有文天祥的《正氣歌并序》,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民國時期林覺民的《與妻書》,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這么一直貫穿下來,大家可以看出思想加美感,造就了好文章。

我們通過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文章寫作就是兩個目的,第一為了思想,傳達思想內容。第二為了美。讀者可能會問,剛才你不是講到還有知識、信息、消遣、刺激等需求嗎?一般來講,消遣類的東西,會由一些通俗的,甚至是低俗的讀物去承擔;信息類的由報紙、雜志來承擔;知識類的由專業的書本來承擔。作為短篇的文章,所承擔的主要是傳達思想和提供美感,我們不可能讓一篇一兩千字的文章講多么深厚的專業知識,也不可能每天傳達一些易碎的信息,那就成新聞了。一篇文章只有在傳達思想和美感的同時,才能實現文章的價值。

所以,我們提出兩個標準,或叫做二為方針:文章為思想而寫,為美而寫。歷史的實踐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通觀中國的文學史,可以分出兩類文章,一類是專業作家的,比如司馬相如的漢賦,明清的小品文,近代、現代作家的小說,等等。因為專業作家沒有政治家那樣復雜的政治閱歷,或者艱苦的陶冶,所以他的作品可能情多、文美而思想性差一點。另一類是政治家、思想家的文章,他們的作品一般比較理性,有思想,但這會帶來一個缺點,就是在美和情上差一些。

我們所追求的是把這兩類作家的優點加起來,既有思想又有美感,既有情也有理,思想和審美并重,情和理并重的絕妙好文。在歷史上我們找到了一條脈絡,就是像司馬遷、唐宋八大家、梁啟超,直到毛澤東這樣的一個文章脈絡。在這一脈里面,我們可以讀到既有思想又有美感的好文章。就像上面說到的那本書——《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這很不容易,他們已經成為輝煌的經典。學寫文章先從讀經典、學經典開始。

附 為什么不能用詩作報告

報載某地開人民代表大會,所作的報告卻是一首五言順口溜長詩,凡六千字,一韻到底。這到底是工作創新還是褻瀆職守?媒體議論紛紛。深究其理,值得玩味。

我們先分析一下“形式”。形式與內容本是對立統一、合作共事的。但是人們常記住了“統一”,忘了“對立”。原來形式本身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比如詩歌這個形式,就有句式、節奏、音韻的美,這是形式的資本,所以它總時時想逃離內容,鬧獨立。就像一個美女,不想與窮漢廝守,總想換一個有錢人過日子,她有這個本錢。這就是為什么年年反形式主義,卻總是反不掉,就如年年掃黃,總是掃不盡,本性使然,規律所在。

形式愛表現,但它自己不能實現,必須借助于使用形式的人。天下的人可分兩類:一類是干實事的,雖也會用到形式,但內容第一,如經商、從政、軍事,等等;另一類是玩形式的,專門開發形式的審美價值,如音樂、美術、語言等藝術家,形式第一。

人各有好,術有專攻,本無可厚非,最怕的是亂了陣營。你是要干事還是要從藝,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宋徽宗、李后主,本是當皇帝的,但坐在龍椅上不辦公,一個愛畫畫,一個愛寫詞,雖也出了名,但都成了亡國之君,當了俘虜。還有那個愛作曲、會編舞的唐明皇,也招來了天下大亂,自毀江山。我們有些干部總是分不清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想要兩頭沾,既想當有才的宋徽宗,又想當有為的唐太宗;既要政界的光環,又要藝人的光彩。無數事實證明,于公,這是亡國之象;于私,這是身敗之癥。只有放棄一頭,才能保住一頭。

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中,有大才藝的人很多,但他們都知道孰輕孰重,毅然割愛才藝,獻身革命。陳毅參加革命前先參加了文學研究會,曾與徐志摩論詩;張聞天是第一個發表長文把詩人歌德介紹到中國的人;周恩來的話劇才能更是盡人皆知。但他們都不敢“以才害政”,也從不借政壇炫藝。

再說形式與內容相搭檔也是有一定之規的,就像穿衣服要講場合。或可稱之為“形式倫理”。如果是純玩形式,有藝術界的行規;但要做事,特別是政事,就有政界的規矩:以事為主,選取適當形式。什么叫“適當”?突出內容,淡化形式。比如穿“三點式”是健美比賽的形式,為突出肌肉的美;穿古裝,是演古裝戲的形式,為突出古典氛圍。

人大工作報告重在時政闡述,要嚴肅、鮮明、直白、縝密,用長于浪漫、抒情、吟唱、夸張的詩歌形式去表現,就像參加晚宴時穿著古裝或“三點式”,那是怎樣的一種尷尬!就是單從語言表現來說,詩歌有格律管著,也不能盡達政治之意。聞一多說寫詩是“戴著鐐銬跳舞”,用詩去作工作報告則是鐐銬之外又加了一層面具。比如,這篇六千字的報告,一色五言,一韻到底,你就是想“此處有掌聲”也會受到一層限制。歷史上曾有人以詩寫論文,唐代的司空圖用四言詩寫了一本《二十四詩品》,是學術名著,但也沒有超出以詩說詩的范圍。現在以詩來寫工作報告,這確如馬克思所說,是“驚險的一跳”,如果跳躍不成功,那摔壞的一定不是形式,而是形式的擁有者。

形式是有逃離內容的本性,其實還是因為背后有一雙看不見的腿,有一個不專心正業的人。奇怪,在其他行業,如商業,就沒有人敢用詩歌來簽合同,軍界也沒有人敢用詩歌來下命令。因為,一是他的權力有限,二是立即就會碰釘子。而政界卻能出這種怪事,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政治的不成熟。

(這篇文章討論文章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凡是拼命追求形式的文章,肯定會削弱內容,甚至走入死胡同。)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

我曾游黃山,卻未寫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態,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畫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這種窘態。其遍布石樹間的秦漢遺跡,叫我后悔沒有專攻歷史。嗚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靈,自有其魂,怎么能用文字描述呢?

我是乘著纜車直上南天門的。天門虎踞兩山之間,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樓橫空出世,門洞下十八盤的石階曲折明滅直下溝底,那本是由每根幾噸重的大石條鋪成的四十里登山大道,在天門之下倒像一條單薄的軟梯,被山風隨便吹掛在綠樹飛泉之上。門樓上有一副石刻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我倚門回望人間,已是云海茫茫,不見塵寰。

入門之后便是天街,這便是岱頂的范圍了。天街這個詞真不知是誰想出來的。云霧之中一條寬寬的青石路,路的右邊是不見底的萬丈深淵,填滿了大大小小的綠松與往來涌動的白云。路的左邊是依山而起的樓閣,飛檐朱門,雕梁畫棟。其實都是些普通的商店飯館,游人就踏著霧進去購物、小憩。不脫常人的生活,卻頗有仙人的風姿,這些是天上的街市。

漸走漸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將我們托在凌霄之中。極頂最好的風光自然是遠眺海日,一覽眾山,但那要碰到極好的天氣。我今天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近處的石和遠處的云。我登上山頂的舍身崖,這是一塊百十平方米的巨石,周圍一圈石條欄桿,崖上有巨石突兀,高三米多,石旁大書“瞻魯臺”,相傳孔子曾在此望魯都曲阜。

憑欄望去,遠處凄迷朦朧,不知何方世界,近處對面的山或陡立如墻,偉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橫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線,或聚成一簇。風呼呼吹過,衣不能披,人幾不可立,云急急撲來,一頭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進石縫。頭上的雨輕輕灑下,洗得石面更黑更青。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海邊靜觀那千里狂浪怎樣沖上壁立的石岸,今天卻看到這狂嘯著似乎要淹沒世界的云濤霧海,一到岱頂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難怪人們尊泰山為五岳之首,為東岳大帝。一般民宅前多立一塊泰山石鎮宅,而要表示堅固時就說穩如泰山。至少,此時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間的支柱。

這時我再回頭看那些象征堅強生命的勁松,它們攀附于石縫間不過是一點綠色的苔痕。看那些象征神靈威力的佛寺道觀,填綴于崖畔巖間,不過是些紅黃色的積木。倒是腳下這塊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風沐雨,向沒有盡頭的天空伸去。泰山,無論是森森的萬物還是冥冥的神靈,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這樣的卑微。

這岱頂的確是一個與天對話的好地方,各種各樣的人在塵世間活久了,總想擺脫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們便選中了這東海之濱、齊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巔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銳立,頂上平緩開闊,最高處為玉皇頂。玉皇頂南有寬闊的平臺,再南有日觀峰,峰邊有探海石。這里有平臺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許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門口專為人類準備了一個進見的丹墀,好讓人們訴說自己的心愿。

我看過幾個國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闊陰森的穹頂,及頂窗上射進的幾絲陽光,頓覺人的渺小,而神雖不可見卻又無處不在,緊攥著你的魂靈。但你一出教堂,就覺得剛才是在人為布置好的密室里與上帝幽會。而在岱頂,你會確實感到“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宮門口與天帝對話。同是表達人的崇拜,表現人與神的相通,但那氣魄、那氛圍、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竊竊私語,后者是坦誠大膽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說,還可以寫,而天帝為你準備好的紙就是這些極大極硬的花崗石。

這里幾乎無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寫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緩平之處,留一字兩字。山風呼嘯,石林挺立,秦篆漢隸旁出左右。千百年來,各種各樣的人們總是這樣揮汗如雨、氣喘吁吁地登上這個大舞臺,在這里留詩留字,借風勢山威向天傾訴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意志。

你看,帝王來了,他們對岱岳神是那樣的虔誠,穿著長長的袞服,戴著高高的皇冠,又將車輪包上蒲草,不敢傷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下令“不欲多人”,以“保靈山清潔”。他們受命于天,自然要到這離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國泰民安。玉皇頂上現存最大的一面石刻就是唐玄宗在開元十三年東封泰山時的《紀泰山銘》,高十三點三米,寬五點七米,共一千零九個字。銘曰:“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為天子,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從赫赫高祖數起,大頌李唐王朝的功德。一面要揚皇恩以安民,一面又要借天威以佑君,帝王的這種威于民而卑于天的心理很是微妙。他們越是想守住天下,就越往山上跑得勤,漢武帝就來過七次,清乾隆就來過十一次。在中華大地的萬千群山中唯有泰山享有這種讓天子叩頭的殊榮。

除了一國之主外,凡關心中華命運的人也幾乎沒有不來泰山的。你看詩人來了,他們要借這山的堅毅與風的狂舞鑄煉詩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杜甫沉吟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志士來了,他們要借蒼松、借落日、借飛雪來寄托自己的抱負,一塊石頭上刻著這樣一首詩,“眼底乾坤小,胸中塊壘多。峰頂最高處,拔劍縱狂歌”;將軍來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壯觀天地間”,陳毅刻石:“泰岳高縱萬山從”;還有許多字詞石刻,如“五岳獨尊”“最高峰”“登峰造極”“擎天捧日”“仰觀俯察”;等等。其中“果然”兩字最耐人尋味。確實,每個中國人未來泰山之前誰心里沒有她的尊嚴、她的形象呢?一到極頂,此情此景便無復多說了。

我想,要造就一個有作為、有思想的人,登高恐怕是一個沒有被人注意卻在一直使用的手段。凡人素質中的胸懷開闊、志向遠大、感情激越的一面,確實要借憑高御風、采天地之正氣才可獲得。歷代帝王爭上泰山,除假神道設教的目的外,從政治家的角度,他要統領萬眾治國安邦也得來這里飽吸幾口浩然之氣。至于那些志士、仁人、將軍、詩人,他們都各懷著自己的經歷、感情、志向來與這極頂的風雪相孕化,拓展視野,鑄煉心劍,譜寫浩歌,然后將他們的所感所悟鐫刻在腳下的石上,飄然下山,去成就自己的事業。

看完極頂我們步行緩緩下山,沉在山谷之中,兩邊全是遮天的峰巒和翠綠的松柏,剛才泰山還把我們豪爽地托在云外,現在又溫柔地攬在懷中了。泉水順著山勢隨人而下,歡快地一跌再跌,形成一個瀑布,一條小溪,清亮地漫過石板,清音悅耳,水汽蒸騰。怪石也不時地或臥或立橫出路旁,好水好石又少不了精美的刻字來畫龍點睛。

萬年古山自然有千年老樹,名聲最大的是迎客松和秦松。前者因其狀如伸手迎客而得名,后者因秦王登山避雨樹下而得名。在斗母宮前有一株漢代的“臥龍槐”,一斷枝橫臥于地伸出十多米,只剩一片樹皮了,但又暴出新枝,欣欣向上,與枝下的青石同壽。如果說剛才泰山是以拔地而起的氣概來向人講解歷史的滄桑,現在則以秀麗深幽的風光掩映著悠久的文明。我踏著這條文化加風景的山路,一直來到此行預定的終點——經石峪。

經石峪,因刻石得名,就是石頭上刻有經文的山谷。離開登山主道有一小路向更深的谷底蜿蜒而下,碎石雜陳,山樹橫逸,過一廢亭,便聽見流水潺潺。再登上幾步臺階,有一畝地大的石坪豁然現于眼前。最叫人吃驚的是,坪上斷斷續續刻著斗大的經文。這是一部完整的《金剛經》,經歲月風蝕現存一千零六十七個字。我沿著石坪仔細地看了一圈,這是一個季節性河槽,流水長年的洗刷,使河底形成一塊極好極大的書寫石板。這部經刻大約成于北齊年間,歷代僧人就用這種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信仰。

我在祖國各地旅行,常常驚異于佛教信仰的力量和他們表達信仰的手段。他們將云岡、敦煌的山挖空造佛,將樂山一座石山改造成坐佛,將大足一條山溝里刻滿佛,現在又在泰山的一條河溝里刻滿了佛經。那些石窟是要修幾百年經幾代人才能完成的。這部經文呢?每字半米見方,入石三分,字體古樸蒼勁。我想雖用不了幾百年,可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在這堅硬的花崗石上一天也未必能刻出一兩個字。中國的書有寫在竹簡上的,寫在帛上、紙上的,今天我卻看到一部名副其實的石頭書。

我在這本大書上輕輕漫步,生怕碰損它那已歷經千年風雨的頁面。我低頭看那一橫一豎,好像是一座古建筑的梁柱,又像古戰場的劍戟,或者出土的青銅器。我慢慢地跪下輕輕撫摸這一點一捺,又舒展身子躺在這頁大書上,仰天遐想。四周是松柏合圍的山谷,頭上藍天白云如一天井,泉水從旁邊滑過,水紋下映出“清音流水”四個大字。我感到一種無限的滿足。

一般人登泰山多是在山頂上坐等日出,大概很少有人能到這偏僻深溝里的石書上睡一會兒的。躺在書上就想起赫爾岑有一句關于書的名言:“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的精神上的遺訓。”泰山就是我們的先人傳給后人的一本巨書。造物者造了這樣一座山,這樣既雄偉又秀麗的山體,又特意在草木流水間布了許多青石。人們就在這石上填刻自己的思想,一代一代,傳到現在。人與自然就這樣合作完成了一件杰作。難怪泰山是民族的象征,她身上寄托著多少代人的理想、情感與思考啊。雖然有些已經過時,也許還有點陳腐,但卻是這樣的真實。這座石與木組成的大山對創造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是有特殊貢獻的。誰敢說這歷代無數的登山者中,沒有人在這里頓悟靈感而成其大業的呢?

天將黑了,我們又匆匆下到泰安城里看了岱宗廟。這廟和北京的故宮一個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磚。可見皇帝對岱神的尊敬。廟中又有許多碑刻資料、塑像、壁畫、古木、大殿,這些都是泰山的注腳。在中國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宮一樣,哪還有第二座山配有這樣一座大廟呢?廟是供神來住的,而神從來都是人創造的。岱岳之神則是我們的祖先,點點滴滴傾注自己的信念于泰山這個載體,積數千年之功而終于成就的。他不是寺院里的觀音,更不是村口廟里的土地、鍋臺上的灶君,是整個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間數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廟的城樓上,遙望夕陽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著注目禮。

(本文收入《現代散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文章在引導讀者享受山水之美的同時,也傳達了一種胸懷開闊、昂揚向上的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泸西县| 东源县| 万山特区| 陆川县| 景宁| 曲沃县| 大足县| 温泉县| 宁乡县| 姜堰市| 唐河县| 鹤庆县| 石嘴山市| 和田县| 榕江县| 莲花县| 临武县| 大名县| 新竹市| 茶陵县| 田东县| 东至县| 拉孜县| 萨迦县| 崇文区| 淅川县| 云阳县| 绥宁县| 通城县| 荥经县| 浮山县| 漳州市| 水富县| 额济纳旗| 峨眉山市| 唐山市| 九江市| 丹江口市| 安溪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