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收尾篇

一、堅持(積累)

1.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出處:北朝齊·劉晝《劉子新論·崇學》。原文:“故為山者,基于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釋義:鑿井的人,都是從很淺的土坑開始挖的,最終挖成了極深的井。比喻:每件事情幾乎都是從極小的地方開始的,只有堅持不懈,最后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用法提示:如果輕視初始的細微積累,不屑于平日的具體努力,卻企圖于一朝之間突然成就大事業、大學問,那只能是白日做夢。這個道理很常見,但是這句話不常見。它既講明白了道理,又不落俗套。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可用于勸學,也可用于謀事,也可用于學習方面,如培訓班動員大會、新員工入職儀式上的講話;在工作方面能用的場景就更多了,如要求干部員工“將改革進行到底”“將項目建設到底”的時候,用起來言簡意賅、入木三分。

2.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出處: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大雅·蕩》。原文:“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釋義:人們做事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告誡人們,為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用法提示: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句話都會感同身受,一個新的事物興起,開始總是會有很多人做;不久之后,能剩下一半的人就不錯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更沒幾個人了。為什么那些關于“堅持”的名言警句還在一遍一遍地被人反復使用,或是寫在本子上,或是貼在桌子上,就是因為堅持不下去的人太多了。在公文寫作中,最適合引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情況是: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需要繼續努力,如反腐倡廉、改革開放。

3.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出處:戰國·莊子《莊子·逍遙游》。原文:“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釋義:如果水積聚得不多不深,那么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比喻:要想獲得成功,必須積蓄深厚的力量。

用法提示:水與舟是比喻中常用的喻體,尤其是水,因為每天都看得見、摸得著,和生活息息相關,會讓人有更好的理解和想象,最常見的就是李世民的“君,舟也;人,水也”。古文中,句子中間帶有“也”字,會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即使很生硬的語言聽起來也不會很生硬。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用在發言稿的末段段首,暗有安慰之意,表示即使目前沒有做出很出色的成績,也不要灰心,重要的是厚積薄發,堅持到底。

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釋義:合抱粗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比喻:每一件事情都是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的,經過逐步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

用法提示:為什么沒有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呢?因為這句太俗了。有的時候,用典不僅要用得準,還要用得奇,用不常見的話表達常見的道理,才會脫穎而出。“合抱之木”“九層之臺”這類遠大的事情,都是以“毫末”“累土”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一不是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5.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原文:“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釋義: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東海。象征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滄海”,即東海。

用法提示: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后世收錄之書不絕,如葛洪《抱樸子》、張華《博物志》等。茅盾認為,“精衛與刑天是屬于同型的神話”,都“屬于道德意識的鳥獸神話”。為什么說是“道德意識”呢?因為這個故事彰顯了一種倫理道德品質,一種人類的永恒的獨有的精神氣質。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用于鼓勵大家不要自怨自艾,要努力堅持下去。比如,“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我們要不棄微末、不舍寸功,即使再難再苦,也要堅持到底。

6. 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出處:東漢·王充《論衡·狀留》。原文:“陽溫陰寒,歷月乃至;災變之氣,一朝成怪。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釋義:河冰的凍結,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積土成為高山,不是一會兒的工夫就能完成。比喻:事物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形容成績取得實屬來之不易。

用法提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原始的出處就在“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不過,前者多說壞事,后者則常說好事。而“積土成山”,則出自荀子《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在公文寫作中,凡是與“量變”“質變”有關的事情,全都能用到這句話。比如,“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全面從嚴治黨依然任重道遠,必須始終保持一份堅忍執著,鞏固反腐敗取得的壓倒性勝利。

7.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出處:戰國·荀子《荀子·勸學》。原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釋義: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集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會成功。

用法提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投機取巧也許能夠贏得一時,但是終不長久。苦熬不如苦干,這個時代需要真正有能力,而且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只有做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會“清風自來”。在公文寫作中,你可能見過太多強調量變的句子,而這句,則是強調質變。比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從“壓倒性態勢”到“壓倒性勝利”,關鍵表述的變化標志著我國反腐敗斗爭成果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轉變。勢頭喜人,更要保持戰略定力。

8.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處: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孟子·告子上》。原文:“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釋義: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做事無恒心,難以收效。“暴”通“曝”,成語“一曝十寒”即出自于此。

用法提示: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要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厲害的還會用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比如孟子,他非常善于通過打比方來發表議論,所以他的文章一般都很有趣味。在公文寫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孟子舉的這個是反面的例子,所以我們也要反著用。除了學習,這句話還可以用在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等多個方面。比如,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否則將會一事無成。

9.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出處:唐·魏徴《諫太宗十思疏》。原文:“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釋義:有良好開端的實在很多,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到底的,卻十分少。形容堅持做好做完一件事情是大難事。

用法提示:李世民并不一直都是“唐太宗”,光環也有暗淡的時候,他也會懶惰,也會享受。所以每到這個時候,魏徵就會站出來。《諫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一次苦心勸諫,先揚后抑,頗有成效。在公文寫作中,可以用這句話來勉勵大家,堅持到底。對象可以是季度、年度項目,也可以是沒有時限的事情。比如,“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防腐戒奢不容易,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放棄。我黨必須一以貫之地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向人民交出管黨治黨新答卷。

10.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出處:戰國·荀子《荀子·勸學》。原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釋義: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比喻:學習工作貴在不斷積累。

用法提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畏艱難,不怕曲折,堅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終達到目的;在做事的時候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邁向自己的人生夢想殿堂。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重在積累,可以用在讀書、學習、工作、努力等各個方面。比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學問是一件積少成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也是一個辛勞的過程。如果心浮氣躁、淺嘗輒止,是不可能做好學問的。

11.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出處:戰國·荀子《荀子·勸學》。原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釋義:駿馬一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也能到達目的地),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比喻:做事應該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用法提示: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出自屈原《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后來也比喻賢才,如韓愈的《馬說》。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比較適合用在那種與人較量、比試的場合。比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誰速度更快、誰更能持久。

12.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處:戰國·荀子《荀子·勸學》。原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釋義: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比喻: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輕言放棄。

用法提示:朽木,即如它的本義,腐朽的木頭;常比喻不堪造就的人,如《論語·公冶長》:“子曰:‘朽木不可雕也。’”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也比較長,也是在說堅持,不過它側重的是堅持與不堅持的對比、努力與不努力的對比,后面的內容也可以是與“對比”有關的。比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擔當、勇于超越、找準方向、緊抓不放,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13.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原文:“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釋義:如果對事情的完成過程能像對開始做它時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做不成的事了。比喻:善始善終,才能成功。

用法提示: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運動員在分享經驗時,強調了兩個字:下山。說明“上山容易下山難”,這也啟示人們,如慎初而未能慎終,往往容易釀成人生之憾。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可以用來從正面鼓勵大家,要想避免功敗垂成,重在做到慎終如始。這句話還可以用在一個時間段即將結束的時候,也可以指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比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從一輩接著一輩干的愚公精神,到一錘接著一錘敲的釘釘子精神,都提醒我們:目標不變、方向不偏、干勁不減,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14. 君以此始,亦必以終。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原文:“(楚莊)王見右廣,將從之乘。屈蕩戶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自是楚之乘廣先左。”

釋義:事業或人因此而興,也因此而亡。現多比喻:有一個好的開始,就要有一個好的終點。

用法提示:魯宣公十二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之戰,也叫兩棠之役。戰爭雙方是晉國和楚國,結果楚軍大敗晉軍。當時,楚國軍制分左廣和右廣,期間,楚莊王想乘坐右廣,被楚國大臣屈蕩阻止了,理由是應該從一而終。所以從那以后,楚國的乘廣就改以左廣為先。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用來強調既然有了一個好的開始,那么就要堅持下去,以期取得一個好的結果。比如,“君以此始,亦必以終。”我們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

15. 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原文:“《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詩》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今甯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

釋義:仔細、謹慎地開始動手做某件事情,自始至終毫不怠慢,就不會有窘迫之患。強調既要有一個好的開始,也要堅持下去。

用法提示:《書》,指《尚書·周書·蔡仲之命》,不過文字略有不同,原文是:“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也許左丘明覺得改寫之后的更符合《左傳》的氣質,或也許他所看到的《尚書》和今天的不一樣。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的特別之處在于,既強調了開始,也強調了結束,所以可以用在下一件事情開始之時。比如,“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九十多年來,黨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源县| 隆子县| 根河市| 资溪县| 民勤县| 二连浩特市| 巴彦淖尔市| 莱西市| 华阴市| 英吉沙县| 白山市| 大冶市| 沐川县| 阜康市| 兴业县| 金堂县| 蓬溪县| 荆门市| 罗城| 攀枝花市| 清丰县| 龙山县| 镇赉县| 称多县| 达州市| 鹤峰县| 鄂伦春自治旗| 濮阳市| 隆尧县| 香格里拉县| 改则县| 磐安县| 内丘县| 通辽市| 南乐县| 马公市| 巴马| 洪湖市| 中超| 锡林郭勒盟|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