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鐵大連圖書館
大連第十六中學是日本侵占時期大廣場尋常小學舊址,那是一個僅供日本人就讀的六年制小學,成立于1917年4月。日本信仰文學的先驅遠藤周作、日本聞一多學會創始人廬田孝昭就在這里度過了童年。遠藤周作讀小學四年級時,寫了一篇題為《泥鰍》的作文,被當時的報紙《大連新聞》采用,得到母親的盛贊。直到晚年,遠藤周作一直保留著那份樣報。
魯迅路20號是大連市圖書館魯迅路分館,最初是滿鐵大連圖書館。1907年,滿鐵任命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岡松參太郎擔任滿鐵理事,創辦滿鐵圖書室。滿鐵圖書室原隸屬于滿鐵調查部,最初位于原大連自然博物館的三樓。1908年,滿鐵辦公地址轉移,圖書室隨之搬到了魯迅路,設在滿鐵人事課一處房間。因為圖書室無法滿足調查部需要,岡松參太郎就策劃建造大型圖書室,他宣稱:“要在滿鐵附屬地建設一個東亞一流的、具有近代建筑美的圖書館。”

昔日大廣場尋常小學所在,現為大連市第十六中學
圖書館由滿鐵工務課和滿鐵建筑課設計,仿照了美國議院圖書館,考慮到采光需要,建筑采用德國式窗戶,四周的墻壁和天井大部分設計為白色。為了御寒,采用雙層窗戶,一部分為上下窗。整個工程占地面積5872.06平方米,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是中央六層書庫及左右兩翼的二層瓦頂建筑,1912年10月始建,1914年1月15日竣工,建筑面積1299平方米。圖書館配置了美國尼斯公司特制的全鋼新式書架。二期工程于1918年11月始建,至1919年9月竣工,為書庫前閱覽室工程,建筑面積198.36平方米。1926年9月至1928年12月,圖書館進行了第三期工程,在書庫后面以相同的形式新建六層書庫。
1918年1月15日,更名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圖書館;1922年6月19日,改稱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
圖書館集中收藏政治、經濟、法律、財政、社會、產業、殖民、地志類書籍以及會社本部的資料。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谷藏書。1925年11月,大谷光瑞因為急需考察經費,便用寄存在滿鐵圖書館的圖書做抵押,向滿鐵借貸了巨款。1930年,因無力償還借款,他只好將抵押的圖書抵給了滿鐵大連圖書館。這批藏書共有漢籍5000余冊,囊括中國古籍分類中的經、史、子、集、叢各類,其中不乏孤本珍品,如明刻本《警世陰陽夢》、清初刻本《后水滸傳》等。
1945年8月22日,蘇軍解放大連,之后進駐圖書館,實行軍管。1945年9月,中蘇合營中國長春鐵路局大連科學研究所代管圖書館,更名為中長鐵路中央圖書館。日本館長柿沼介將圖書館交接給蘇聯館長斯普利普卡,僅留他和幾名日本籍工作人員,其中留守時間最長的是大谷正男,他在1953年5月才返回日本。日蘇交接期間,館藏圖書大量丟失或被焚毀。1945年11月,蘇聯運走了全部宋版書,其中包括55冊《永樂大典》。1954年,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圖書館送還我國外交部的52冊《永樂大典》就屬于那批丟失的書籍。
1948年5月,旅大文教局從蘇軍手中接管位于原動物園(今裕景中心)的中長鐵路中央圖書館分館,改名魯迅公園圖書室。1949年4月,魯迅公園圖書室改為旅大市兒童圖書館。
1949年4月,大連大學成立,借用中長鐵路科學研究所作為學校的研究所,其代管的中長鐵路中央圖書館改由中長鐵路大連鐵路局代管,圖書館更名為中長鐵路大連圖書館。
1950年12月7日,中長鐵路大連鐵路局把圖書館移交給大連市政府。1951年5月,大連市政府決定將旅大文化宮圖書館和接收的中長鐵路大連圖書館合并,組建旅大圖書館,館址位于滿鐵大連圖書館舊址。6月15日,旅大圖書館正式掛牌。8月15日,旅大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但只允許閱讀。9月16日,才正式對外借書。旅大圖書館組建后,又接收了羅振玉藏書9萬余冊、王永江藏書3萬余冊等,成為頗有名氣的地方圖書館。當年,田漢、翦伯贊、梁漱溟、沈從文、顧頡剛等許多名人都曾來這里借閱圖書。1990年10月25日,大連圖書館遷入長白街新館舍,舊館改為大連市少兒圖書館。2008年撤銷了該館,改為大連圖書館魯迅路分館。2012年,大連圖書館魯迅路分館更名為大連圖書館外文文獻分館。電影《你好,之華》中周迅所飾演的之華工作的地方就是大連市魯迅路外文文獻分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