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大連為什么叫大連

我重新解讀大連老街的故事,首先要探訪并考證大連為什么叫大連?大連的由來眾說紛紜,甚至流傳著各種各樣的道聽途說。我使用大連話,即明朝流傳至今的漢語中古音,來解讀大連的由來。我以為,大連源自“褡褳”。
中華文明史是一部壯麗激蕩的移民史。移民創造歷史,大連就是由移民一磚一瓦建成的。移民始終不舍與生俱來的鄉音土語,大連話里掩藏著大連鄉土文化的基因密碼。“大連”并非源自俄文“Дальний”(達里尼),而是源自已經改變讀音的古語“褡褳”。
因為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的突然崛起,中央王朝的隋、唐、宋或衰落,或滅亡。鑒于此,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就收復了遼東,并設置“金復海蓋”四衛進行駐防。“金復海蓋,遼陽在外”說的是遼東半島歸山東省管轄,屬于關內。明末,后金(清朝前身)在東北崛起,他們在進關之前,首先攻取旅大地區。后金經過10多年的征戰,才于1633年8月攻克旅順。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旅大劃歸奉天(今沈陽)府。雖然轄屬發生了變化,但是文化淵源和親情并沒有被隔斷。近年來,有人認為“大連源自滿語”,這似乎不符合歷史與民俗。滿文誕生于1599年,直到1632年才發展成熟,旅大地區不是滿族的傳統生活區,滿語并不具備命名權的基本條件。

大連被世界關注始于英國人的一次入侵。1860年,英法兩國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同年5月27日,英軍先頭部隊占領了大連灣。7月中旬,英國入侵船艦在此停泊127艘,大連成為英軍進攻北京的集結地。井上謙三郎在《大連名稱之來歷》中做了這樣的解讀,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西方傳教士制作的簡要地圖上就有“Dalian”標記。如果沒有這份地圖,英軍很難在大連灣一帶登陸。英軍侵入大連后,約翰·瓦特(J. Ward)在采訪大連土著的基礎上,重新繪制了大連灣海圖。在這份地圖上,旅大地區的山川河流大多使用英文命名,大連灣仍按照原有讀音記為“Ta Lien Wan”。“Ta Lien Wan”的讀音同“Dalian Wan”。同年,新地圖刊發在《英國海圖》上。此后,中、日、俄、法等許多國家紛紛翻譯并使用這份海圖。中國翻刻的約翰·瓦特海圖,但年代不詳。1876年,日本陸軍參謀局翻刻約翰·瓦特海圖,圖中有“大連灣”標注。1879年10月25日,李鴻章《條議海防》的奏章中首次出現了“大連灣”字樣:“大連灣距金州灣三十里,系屬海汊,并非海口,實扼北洋形勢,最宜灣泊多船。”俄國人則將“Ta Lien Wan”翻譯為“Талянвань”。
1898年3月27日,沙俄強占了旅大地區。因為旅順港是天然的軍港,不適宜作為商港開放使用,就決定在大連灣建設商港及新城市。俄國人就新城市的命名產生了分歧,有人建議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號命名“圣尼古拉耶夫斯克”,有人建議稱之“光榮港”或“曙光港”。尼古拉二世無法裁定,便征求財政大臣維特
的意見。維特若有所思地說:“陛下,我覺得港口不應該取尊貴的名字,因為此港前途未卜。港灣現在叫‘Талянвань',我們的士兵稱它‘Дальний',這個名稱切合實際情況,因為這個港口離俄國實在是太遠了,不妨就叫‘達里尼’。”尼古拉二世采納了維特的建議。1899年8月11日,尼古拉二世頒布敕令:“占領Талянвань后,向世界各國的商務船舶一律平等開放。要把這一點解釋明白。帝國將逐步在該港附近建設一個都市,朕認為將它命名‘Дальний’最為適宜。”這就是達里尼的由來。
Талянвань與Дальний讀音不同,絕非諧音,達里尼不過是俄國人短暫統治的臨時命名。1905年1月27日,侵占大連的遼東守備軍司令部下達第三號令,從1905年2月11日以后,“青泥洼”改稱“大連”。
大連是由“大連灣”演化而來的。井上謙三郎在《大連名稱之來歷》中也寫道:“dalian系從‘褡褳’訛轉為‘塔連’。”筆者認為,“褡褳”源于地形說,根據這一說法演化出“聯眾小灣為一大灣” “大蠣灣”等諸多逸說。
1945年大連解放之初,大連市區近90%的居民是山東移民,這些移民及其后人至今自稱“海南丟”,把山東稱作“海南家”或“山東家”。大連話與膠東話同屬膠遼官話,保持相似的古音。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老一輩大連人向外界做自我介紹時,大都自稱“褡褳人”,“褡”的發音并非普通話的平聲音,而是古語入聲音,類似三聲音。現在,膠東朋友、丹東朋友在稱呼大連時,還沿用“褡褳”的古音,而他們在說“大小”的“大”時,則使用四聲音。讀者若是還有謎團,我給您舉一個簡單明了的例子,煙臺人說,大(dǎ)連比煙臺大(dà)!
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