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關于測光表

在曝光之前,我們要進行準確的測光,然后再根據測光得到的數據,選擇合適的光圈快門組合進行曝光。測光需要測光表的協助,測光表根據測光方式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幾種類型。


按測光方式分類

測光表按測光方式可以分為入射式測光表和反射式測光表。


測量入射光


入射式測光表

入射式測光表測量的是被攝物的入射光線,即被攝物所處的光線環境。對入射光的測量是在被攝物一方進行的。


反射式測光表

反射式測光表測量的是被攝物反射到相機方向的光線。對反射光的測量是在相機一方進行的。入射式測光表測量的是物體的照度,反射式測光表測量的是物體的亮度。所有相機的機內測光表都屬于反射式測光表,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射式測光表都是機內測光表。

反射式測光表相對于入射式測光表有一定的優勢,它不需要攝影師在測量遠距離光線的時候來回奔跑,而只需將測光表瞄準被測光物體即可。反射式測光表無法辨認實際物體的真實亮度,但如果要提供數據,就必須依據一個定量,所以反射式測光表一般被設置為將被攝物當作中灰度影調的物體來進行測光。反射式測光表的這種設定給用戶帶來了一些不便之處,具體解決方法我們將在之后的章節中作介紹。


測量反射光


按測光表使用方式分類

測光表根據其所在的位置和使用方式來區分,可以分為相機內測光表和手持式測光表。


機內測光表

為了區別相機內測光表與機外手持式測光表,通常把相機內的測光表稱為“機內測光系統”。

置于相機內部的測光表屬于反射式測光表,反射式測光表測量的是被攝物反射的光線。機內的反射式測光表對于數碼相機的戶外拍攝非常有用。機內測光表的光敏元件并不一定都位于取景器的五棱鏡下方,也有的位于反光鏡下端,其入射光來自與反光板垂直的另外一塊小反光鏡。另有一些相機的光敏元件的入射光線不是來自反光鏡,而是直接來自感光材質的反光。機內測光表的優點是方便,機動性強,不需要使用者另外攜帶測光表,在快速拍攝時能夠立刻進行測光。


數碼相機上的曝光鎖定鍵


手持式測光表

手持式測光表又稱“曝光計”,可以理解為曝光值的計算器,是獨立于相機之外、專門用于攝影曝光的主要附件之一。手持式測光表功能強大,現在功能齊全的手持式測光表既能測量入射光,也能測量反射光。手持式測光表的準確度也高,高級一點的測光表的測光級數能夠精確到1/10擋光圈之內,這對于要求精確曝光的攝影師來說是非常實用的。手持式測光表的閃光同步連線能夠在使用閃光燈拍攝時測量閃光燈指數。專業的手持式測光表設有高級的點測光裝置,也有專門的點測光測光表。


手持式測光表


認識機內測光表

不同相機內測光表按照測光表在機身上所處的位置以及測光方式的不同,分為旁軸測光和TTL測光兩種模式。


旁軸測光

旁軸測光也可以叫作“外測光”,“外”是指相機的測光光敏元件不通過鏡頭,獨立于鏡頭之外。這種測光模式一般用于袖珍旁軸自動照相機。旁軸測光表的位置一般是由相機的構造決定的,因為旁軸相機沒有反光板,所以無法像單反數碼相機那樣通過鏡頭進行取景和測光。

旁軸測光的優點是體積小,這其實也是由旁軸相機的結構決定的,它和旁軸相機的結構相輔相成。旁軸測光的缺點是測光不夠精確,這是由光敏元件的測光范圍與鏡頭視角之間的視差造成的。視差越大,則偏差越大。


第一款可以更換鏡頭的旁軸數碼相機,愛普生R-D1


旁軸測光的數碼相機如果在鏡頭上增加UV鏡或者其他濾鏡,會因為濾鏡過濾掉一些光線,而測光表又不能觀測到被過濾掉的光線,所以曝光時還需要我們去計算UV鏡的曝光補償指數,否則容易使拍攝出來的照片曝光不足。


市面上常見的旁軸測光的數碼卡片機


TTL測光

TTL測光又稱“內測光”,是英文“Through the Lens”(“透過鏡頭”)的簡稱。單反數碼相機都使用TTL測光模式。

從英文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TTL測光就是指光敏元件測量的是經過鏡頭的光線,即測量的光線與最終到達相機感光元件的光線是同樣的強度。正因為在TTL測光模式下數碼相機測量的光線強度是已經通過鏡頭的,TTL的測光范圍與用戶在構圖時的取景范圍是一致的,而單反相機的取景視角又與實際拍攝時的視角一致,所以測光的精確度比較高。

另外,如果鏡頭上增加UV鏡或者其他濾鏡后,由于TTL系統的測光元件與通過鏡頭到達相機感光材質(CCD或者CMOS)的光線幾乎等量,所獲得的光線都是經過濾鏡過濾之后的,所以一般不需要添加濾鏡的補償系數。


光敏元件位于取景器五棱鏡下端的機內測光系統。


光敏元件位于反光板下端的機內測光系統。


光敏元件的入射光來自感光材質的機內測光系統。


在鏡頭前加了藍色濾鏡,在使用旁軸測光系統數碼相機進行拍攝時,如果完全根據測光表的指數進行曝光,畫面曝光就會稍顯不足。

光圈:f/16 快門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光圈優先 曝光補償:0EV


同樣,鏡頭前面加了藍色濾鏡,在使用TTL測光系統數碼相機進行拍攝時,完全根據測光表的指數進行曝光,此時畫面曝光基本正常,無曝光不足現象。光圈:f/16 快門速度:1/8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光圈優先曝光補償:0EV


認識測光讀數表

數碼相機測光讀數表一般位于取景器的下端,我們構圖和拍攝時可以很便利地進行讀取。測光讀數表是我們不借助其他測光儀器進行曝光時唯一的參考依據。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測光讀數表。

從圖中可以看出,讀數表里包含了快門、光圈、曝光模式、測光狀態欄等信息。

當我們的曝光組合使得畫面“曝光正常”的時候,狀態欄的光標停留在“0”字下方。隨著我們對光圈和快門的調節,中央部分狀態欄的光標會向左側的“+”號增加或者向右側的“-”號增加。

向左側的“+”號增加時說明“曝光過度”,增加的光標數量越多,則過度的程度就越高。

向右側的“-”號增加則說明“曝光不足”,增加的光標越多,則不足的程度也就越高。

“+”和“-”之間成行的每個小方格代表一個曝光值,每兩個方格之間是一擋曝光值差。

根據不同的相機,浮動光標每格之間有0.5擋或者1/3擋的曝光值差。


“曝光不足”時機內測光表的讀數顯示。


正確使用測光表讀數

上面說到,測光讀數表光標停留在“0”位置上時,被攝物體“曝光正確”,但需要注意的是,“曝光正常”在此是有局限性的。

因為無論是入射式測光表還是反射式測光表,都不可能自動識別它所測量的物體究竟是什么,所以也不可能知道被攝物的真實亮度應該是多少。

入射式測光表測量的是入射光照強度,這時候光線還沒有經過物體的反射,所以所測出的讀數與物體真實亮度沒有關系,因此入射式測光表的讀數是準確無誤的。機內測光表測量的光線已經經過物體的反射,通過前面的章節我們知道,不同亮度的物體對光的反射程度是不一樣的,反射式測光表無法一一區別。這時為了統一標準,機內測光表的程序被設置為將反射光的強度當作亮度為18%灰度物體的反射光的強度。當我們對著任何物體在測光光標停留在“0”位置的時候進行曝光,所拍攝出來的物體亮度都是18%灰度的亮度。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很多時候嚴格按照測光讀數曝光,所拍攝出來的照片與真實情況不符的原因了。這就意味著,如果被攝物的真實亮度正好是18%灰度,那么當測光光標停留在“0”位置時進行曝光,所得畫面的曝光是正確的;而如果被攝物的真實亮度高于18%灰度(如白色的墻壁),那么在測光光標停留在“0”位置上進行曝光,所拍攝出來的物體的亮度會低于物體的真實亮度;相反,如果被攝物體的真實亮度低于18%灰度,那么當測光光標停留在“0”位置上進行曝光,所拍攝出來的物體的亮度會高于物體真實亮度。


多云天氣會給人以縹緲的視覺效果。近處的瑪尼堆和遠處若隱若現的山巒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這是我們視覺所感受到的真實畫面效果。

光圈:f/16 快門速度:1/3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動模式 曝光補償:0EV


使用反射式測光表測光得出的數據進行曝光,被拍攝的畫面會呈現出曝光不足的情況,顯得整個環境和畫面都比較暗。

光圈:f/16 快門速度:1/8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動模式 曝光補償:0EV


原本比18%灰度暗的建筑和環境。

光圈:f/11 快門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動模式 曝光補償:0EV


使用反射式測光表測光得出的數據進行曝光,被拍攝的畫面會出現曝光過度的現象,顯得整個畫面比較亮。

光圈:f/11 快門速度:1/125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動模式 曝光補償:0EV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讀取測光表的測光讀數,然后根據自己的經驗,估計被攝物的真實亮度與18%灰度的關系。如果想要讓拍攝出來的被攝物的亮度高于18%灰度1擋,需要加大1擋光圈或者減慢1擋快門速度;相反,如果想要讓拍攝出來的被攝物的亮度低于18%灰度1擋,需要減小1擋光圈或者加快1擋快門速度。這樣,才算是正確利用了機內測光讀數表。


比原本的測光數值多增加3擋曝光。

光圈:f/22 快門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動模式 曝光補償:+3EV


比原本的測光數值多減少3擋曝光。

光圈:f/22 快門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動模式 曝光補償:-3EV


按測光表實際所測的數值拍攝,因為畫面中的色彩分布比較均勻,所以測得的曝光值非常準確。

光圈:f/22 快門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動模式 曝光補償:0EV


使用測光鎖定得到準確曝光

測光鎖定又稱自動曝光鎖定,是在中高檔數碼單反相機上才有的功能。利用測光鎖定功能可以在復雜的光照條件下,或者是拍攝景物只占畫面極小一部分的特殊情況下,進行準確曝光。

具體做法是,首先將數碼相機對準能夠獲得準確曝光值的部位進行測光,按下曝光鎖定按鈕,然后再重新進行取景構圖,這樣就能夠獲得準確的曝光量。不同的數碼相機設置測光鎖定的方式也不同,有的是利用專門的測光鎖定按鈕,有的是利用半按快門,或者兩種方式都具備。

測光鎖定與各種測光模式結合使用,能夠使畫面的曝光更加準確,從而獲得更好的畫面效果。以下圖拍攝的山水景色為例,首先使用點測光模式對遠處的山脈進行測光,然后進行測光鎖定,最后進行構圖。


按下“AE-L/AF-L”按鈕即可進行測光鎖定


使用相機的測光鎖定功能拍攝的畫面,畫面曝光準確,其色彩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光圈:f/16 快門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曝光模式:手動模式 曝光補償:0EV


在拍攝時對著近處的土林進行測光,按下測光鎖,以獲得準確的曝光量,然后再重新構圖。

光圈:f/16 快門速度:1/8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動模式 曝光補償:0EV


TIPS使用測光鎖定注意事項

在選擇曝光模式時,應采用手動曝光模式,以獲得在圖像曝光上的自主性,從而可根據創意的需要來決定是凝固物體在運動中的姿態,還是捕捉主體在運動中的幻影來營造動感氛圍,或是采取小光圈大景深來表現景物的空間立體感,亦或是運用淺景深使被攝主體突出于背景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各擋光圈、快門值在決定曝光值時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才能選擇最佳的光圈與快門速度。


灰板

在提到正確測光時,常常提到18%的灰板。這種灰板的一面被染成灰顏色,能夠反射照射到其上光線的18%,因此我們稱這種色調為“18%灰色”。

為什么要使用灰板?

所有的測光表都以18%灰度設置為曝光標準,所以當我們將測光表(內置式或手持式)指向18%灰板時,測光表將會給出一個推薦曝光,該曝光應該能夠產生一張與18%灰板色調完全相同的照片,即測光表從灰板上測到的光線與落到被攝物上的光線是完全相同的。

我們知道,測光表并沒有測取場景中的色調,它并不知道我們正拍攝的是否是漂亮的臉龐、明亮的天空、波光粼粼的水面、潔白的雪花或者漆黑的夜晚,它所知道的僅僅是它所“看”到的,而這就是灰板上反射的18%光線。基于這個讀數,它給出一個能夠在成品照片上產生18%灰色調的推薦曝光。既然灰板上的18%灰色會真實地以18%灰色在成品照片上重現,那么所有其他色調——更黑暗或更明亮的,也會在影像中真實地重現。這就是使用灰板的原因。

拍攝者最好能購買一塊灰板,任何時候都把它與照相機放在一起,帶在身邊。當我們面臨棘手的場景需要測光時,它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便利。我們在商店中購買到的灰板尺寸約為20cm x 25cm(8英寸×10英寸),可能會太大而放不進攝影包中。不要為難,將它剪掉一半或剪成四塊,只要將一小塊放在攝影包中即可。灰板的大小只要能在拍攝時可以近距離測光足矣。


用灰板測定曝光值時,灰板要與反射式測光表配合使用。


灰板在測光中的使用

使用時首先把灰板放在物體的前面,并盡可能地與物體靠近,然后使用手動白平衡拍下灰板。要求灰板上沒有陰影、沒有眩光,盡量避免物體的反光,保證照射到灰板上的光線與照射到被攝體上的光線基本相同。例如,當被攝對象站在樹蔭下時,不要對暴露于陽光下的灰板測光,要對位于同樣樹蔭下的灰板進行測光。

除了手持式測光表可以讀取灰板數據外,我們也可以采用照相機中的內置式測光表來讀取灰板數據,效果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的照相機提供了鎖定曝光讀數的功能,那么可以進行如下操作:近距離讀取灰板數據,并按下曝光鎖;將這一曝光量鎖定在適當位置的同時,把照相機對準想要拍攝的場景并拍攝下畫面。如果拍攝現場的光線與從灰板上讀取的光線相同,那么曝光就是正確的。


將相機對準灰板進行測光,進而得到準確的曝光值,使拍攝到的畫面更加美麗。


灰板讀數與入射光讀數應該提供完全相同的推薦曝光,因為它們兩者都是對照亮被攝體的光線進行測量。當我們進行入射光測量時,測光表上的白色塑料蓋允許18%的光通過,這與在灰板上進行反射光測量是完全一樣的,灰板反射18%照射到其上的光線。如果兩者的照明光線是相同的,那么這兩個讀數也應該是一樣的。


由于天空和長城的灰度值差不多,當我們不知道是應該對天空還是長城來測光的時候,可以利用灰板測光拍攝,這樣就可以得到準確的曝光值,使畫面曝光準確。

光圈:f/11 快門速度:1/25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模式:手動模式曝光補償:0E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蒲江县| 信丰县| 柏乡县| 宿松县| 台南县| 北安市| 历史| 瑞金市| 西华县| 大冶市| 沅陵县| 阳高县| 黎平县| 灵寿县| 德保县| 志丹县| 微山县| 容城县| 博爱县| 精河县| 伊春市| 武宣县| 石嘴山市| 长治县| 江达县| 青铜峡市| 瑞昌市| 佛教| 德安县| 永兴县| 武安市| 成武县| 偃师市| 罗平县| 雅安市| 和田县| 新邵县| 开江县| 西吉县|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