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來,受連續高溫干旱極端天氣影響,CQ市周邊地區陸續發生多起森林火災。
8月24日凌晨4時30分,按照上級命令,YN省森林消防總隊迅速出動由總隊前指帶昆明支隊共304名指戰員、車輛55臺,攜帶各類滅火裝備1800余件套,采取摩托化開進方式向火場機動。
按照計劃,總隊昆明支隊沿銀昆高速——杭瑞高速——廈蓉高速向火場機動。機動途中,隊伍將穿越滇、黔、川、渝4省區累計行程850余公里,計劃用時11多小時于24日晚21點左右到達集結地域。總隊前指已于24日上午9時40分到達CQ市并與CQ市應急管理局召開了會議,進一步了解火場情況。
CQ市周邊地域森林火災發生以來,YN省森林消防總隊高度關注火災撲救進展并就有關情況進行了先期搜集掌握。接到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跨區增援命令后,總隊迅速召開作戰會議,就火情研判、指揮要素設立、力量調動、安全提示等作出具體安排部署。昆明支隊按照總隊增援命令,在3小時內快速完成戰備等級轉換,迅速收攏人員并做好戰前動員等準備工作。按照上級部署要求,待總隊304名增援力量全部到達集結地域后,將根據當地聯指統一安排部署,負責對具體火場實施滅火作戰。
8月26日19時20分,接CQ市應急管理局電話商請,CQ市奉節縣青蓮鎮附近發生森林火災,GS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重慶駐防隊伍剛剛完成北碚縉云山滅火任務,又立即轉戰奉節火場。據了解,這是他們轉戰的第八個火場。
19時25分,駐防隊伍按照應急預案迅速出動80人9臺車,由該支隊政委唐時軍帶領星夜兼程馳援距營區450公里的奉節火場,預計8月27日1時許到達并展開救援。
據了解,重慶今年連續的極端高溫是自1961年以來再次出現新高,這也是導致重慶多地頻發山火的重要因素。自八月中旬以來,駐防隊伍先后深入璧山牛心山、巴南蓮花、涪陵大梁山、南川三泉、江津支坪、北碚歇馬、璧山八塘等地連續14天鏖戰300小時,在當地軍警民的配合下成功“拿下”了七個火場。高效完成任務區撲火任務,充分發揮了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作用,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最美火焰藍”的使命擔當。
“接到大足火情的命令以后,你們赴湯蹈火,緊急馳援,五天五夜不分晝夜。”8月26日12時,全員核酸后正當返程歸建時,CQ市DZ區人民政府為參與撲火的SC省森林消防總隊、武警官兵、民兵、地方專職隊員和志愿者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
現場鑼鼓喧天、紅旗招展,附近的DZ區居民也自發在人行道附近排成長隊,“送別救火英雄”“川渝一家親”“致敬逆火而行的英雄”一條條橫幅的贊揚,車上的消防救援人員飽含深情,淚水也在眼眶打轉,向車窗外的父老鄉親揮手致意,這一刻消防救援人員感覺到了霧都人民真正的熱情,也體會到了竭誠為民的意義所在。
8月20日16時許,CQ市DZ區萬安鎮發生森林火災。接到命令后,四川森林消防總隊迅速調派力量緊急趕赴火場參與撲救,共計出動228人33車。
8月23日下午17時許,火場南線突然刮來6級大風,現場濃煙滾滾,撲火人員無法靠近火場。根據聯指緊急部署,所有參戰隊伍撤離火場調整待命。突如其來的大風給森林火災撲救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按照聯指定下“清火點、拔煙點,力爭實現‘三無’”的總體作戰意圖,決定在南線開設一條貫穿東西的隔離帶,現場消防員、武警官兵、民兵與時間賽跑開設南線隔離帶,森林消防隊伍依次架設蓄水囊鋪設管帶連接“三通”,利用水泵依托隔離帶做好阻截火頭的充足準備,并持續對隔離帶附近植被增濕,防止火頭借助風勢進一步擴大蔓延。火場南線經過兩天一夜的全力阻擊,“借風起勢”的南線火場得到有效控制,隔離帶的開設為防止火勢蔓延發揮關鍵作用。
8月25日6時,重慶大足火場明火全部撲滅,火場實現“三無”,所有撲火人員隨即轉入縱深清理看守階段。
據了解,通過CQ市委市政府統籌調度,SC省森林消防總隊、武警重慶總隊、市航空救援總隊等500余名專業救援力量迅速集結并奔赴火場一線進行滅火作業,成為本次火情處置的“先鋒隊”“主力軍”。根據火情火勢,先后組織區內消防、應急、林業、公安、人武、黨員干部等救援力量7000余人次,緊跟專業隊伍做好火場清理、搶挖隔離帶、巡查巡防與后勤保障等工作。
據統計,火情發生后,緊急征調皮卡及山地越野車50余輛、灑水車30余輛、挖掘機70余輛,有力保障物資輸送、水源供給、隔離帶挖掘等關鍵工作;DZ區利用本土企業生產的高分子土工膜材料,在隔離帶內5小時建成2500平方米消防蓄水池,為打贏南線隔離帶阻擊戰提供堅實保障。加強前線物資供應保障,為滅火一線輸送食物、水、滅火器等物資920余噸。設置火場周邊道路封控卡點3處,部署摩巡隊和警力動態巡線、守護疏導,確保了應急救援通道暢通。每天統籌10輛120救護車跟隨救援隊伍,累計投入醫務人員1100余人次參與救援工作。
持續14天、鏖戰300小時、轉戰7個火場……自8月重慶多地發生山火以來,GS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重慶駐防隊伍近百名消防指戰員火線支援重慶山火撲救,晝夜奮戰,用使命和擔當在火場上筑起了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鋼鐵長城。
迅速——聞令而動緊急馳援重慶山火
GS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重慶駐防隊伍是這次投入火場最早、撲救時間最長、轉場次數最多的隊伍。“我們自8月11日接到CQ市應急管理局的商請以后,聞令而動、緊急馳援。”GS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重慶駐防隊伍中隊長楊建軍說,近百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先后深入璧山、涪陵、南川、江津、大足、巴南、北碚等地連續進行滅火戰斗。
8月19日17時,JJ區支坪鎮新房子附近發生森林火災,GS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重慶駐防隊伍立即出動9臺車80名隊員,攜帶滅火裝備300余件套參與撲救任務。21日凌晨,該總隊副總隊長劉雪峰帶著總隊前指向火場開進。
“到達火場一線后,我們科學指揮滅火作戰,及時與現場聯指對接溝通,通過無人機空中觀察,了解了火場態勢,多次深入火場核心區及周邊了解災情,全面掌握火場信息情況,準確研判險情、制定緊急避險方案,堅持多種滅火戰法相結合,在保證作戰人員安全的前提下高效處置火情。”劉雪峰介紹,當時火場平均氣溫達到40℃左右,風力風向為東風2到3級,高溫天氣是造成撲救困難和火場復燃的主要因素。
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他們采取以水滅火戰法,利用火場附近水源便利條件,架設水囊10個、水泵11臺,鋪設管帶1320米,在友鄰單位3架直升機吊桶作業的支援下,用水泵輸水26噸,利用地方環衛車噴水90余噸,共撲滅火線500米,清理煙點90余處。
困難——氣溫、海拔不適應時刻警惕復燃
高溫天氣連續作戰,對這群來自海拔3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小伙子們來說,困難重重。
楊建軍介紹,目前在重慶駐防的隊伍是GS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合作大隊,那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來到海拔300米的重慶,這之間的落差將近達2700米,橫跨了6個維度,氣溫相差更是接近30℃。
“這樣的溫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楊建軍告訴記者,在周圍氣溫達到40℃以上的環境下,消防指戰員們要穿著全套防護服,在整個作戰過程中身上的汗出了又干、干了又出,很多隊員由于長期出汗并在高溫環境下工作,身上起痱子。
在涪陵火場救援時,楊建軍感受最深。他說,通常采用的都是水泵接力以水滅火,在撲打完明火后,周邊火場內殘留的水分會迅速蒸發,可能導致火場復燃,必須十分小心謹慎,繼續觀察,排除隱患。
同時,跟甘肅相比,重慶的山高、坡陡、林密,森林植被豐富,特別是林下的一些可燃物和雜草交織在一起,讓森林消防員接近火場十分困難。
“重慶森林里落下的樹葉堆積起來的腐殖層比較厚,火很容易燒到腐殖層的底下,如果滅得不徹底的話,一腳踩下去鞋會燙壞燒掉。”楊建軍還說,樹林里面的樹木多、密度大,風一吹容易發生燃爆,因此要提前用水槍對現場進行降溫,再對明火進行撲滅,隨后清理火線、余火及腐殖層下面的火。
危險——燃爆就在面前
“危險!兄弟們趕緊撤!”8月23日凌晨1時許,正在縉云山南線一帶開展撲火任務的GS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重慶駐防隊伍五中隊隊長助理白雪光,發現風力突然加大,位于他左前方的山火發生了燃爆,他立馬大聲呼叫,讓隊員們趕緊撤離。
白雪光回憶,當時自己站在靠近火線的位置,發生燃爆的火勢距離他只有30米左右,聲音聽起來就像放鞭炮一樣,噼里啪啦不停地響,他們本打算用水泵和水槍把火勢壓下去,但眼見著風勢已經起來,來不及了,必須馬上撤離。
“簡直是爭分奪秒的撤離。”回想起那晚的情形,白雪光依然膽戰心驚,整個駐防隊伍60余個兄弟都在那兒。等到他們全都撤離到安全地帶,再回頭看,燃爆的山火已經蔓延至山頂。
但稍事休整,小伙子們又向山火逼近……
持續14天、鏖戰300小時、轉戰7個火場后,26日晚7時許,奉節縣青蓮鎮附近發生森林火災,GS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重慶駐防隊伍又趕赴第8個火場,投入新一輪的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