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三分法辯證法研究
- 黃永奎
- 3968字
- 2021-08-20 16:33:26
三、三分法辯證法的創造性智慧
康德并沒有專門論述辯證法理論的著作,但在他的各種著作中卻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辯證法思想源泉。康德既然了解到并且理解到存在的存在本原是對立面統一的,那為了要能夠客觀、真實而具體地認識一切存在物的存在,在認識的方式方法上就必須與存在的本原相適應,同他所主張的經驗事實相一致,才有可能不至于超越于經驗,陷于荒誕虛構之中。他根據前人研究的成果按照前人的經驗教訓,同他自己對于“存在如何存在”這一本原性問題的澄明領會結合起來,創立了三分法辯證思維方式,用以去建構他的先驗哲學體系,具體的揭示各種存在物的本真形態,批判荒誕謬誤。康德的辯證法理論是實際存在于他對各種哲學原理的闡述中,存在于對舊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中。
對于這一點,康德的三大批判著作在結構上與理論闡述上有極為鮮明典型的顯示。我們在前面對此曾經多少討論過,這里需要作進一步補充。三大批判著作本身就構成一個十分明顯的對立面統一結構。《純粹理性批判》作為理論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作為實踐批判,形成具有密切同一性的一對對立面,通過作為中介環節的《判斷力批判》這個第三者而綜合構成一個統一體,這即康德的整個先驗哲學。《純粹理性批判》主要闡明先驗哲學的理論理性,這種理性最終被歸結為先驗自由理念;《實踐理性批判》主要闡述先驗哲學的實踐理性,闡明思辨理性怎樣能夠應用于實踐經驗中,先驗自由觀念如何轉化為道德領域中最高理念的善。理論上的先驗理性與實踐中先驗理性在屬性上顯然是正相對立的。但這兩者又相通相屬,貫串著明顯的直接同一性。《純粹理性批判》闡述的東西為《實踐理性批判》闡明的道德實踐提供理論前提和理論必然性,而《實踐理性批判》卻為先驗理論理性開拓了通向實踐應用的道路,從而可以在實踐中反過來檢驗與論證思辨理性的實在性。因為,它們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如果前者脫離后者,那理論理性就可能成為完全脫離實踐經驗的空洞理論;而實踐理論也會失去應有的先驗理論的指導原則,從而迷失實踐應用的方向。在這對相互聯系著的兩大批判對立物之間《判斷力批判》起著相當重要的扣連作用,它使這對對立物結合為一個整體。這個中間環節之所以能夠起到這種作用,那是因為它本身是一個二重性的東西。它同樣具有先天屬性的一個方面。在康德看來,一個人如果缺乏深厚的先天性思維能力,要想對事物做出合乎客觀現實的判斷,為事物的普遍統一性進行先天規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先天判斷力本身應該具有明顯的理論思維屬性。而在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原則”,它充分了解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普遍性與必然性。在對事物的考察評判中,判斷力不僅僅以先天原則為基礎,而且能夠基于經驗的基礎上來進行評判。因而又具有鮮明的實踐應用屬性。所以,判斷力能起到把對立雙方緊密連接的作用。
康德先驗哲學總體結構這種剖解充分呈現出它是完全按照對立面統一辯證法設想創建的,洋溢著存在的本原性意義。在這個總體結構的下一個層次系統中,即在三大批判著作內部,同樣建構起先驗知識完整的辯證系統。以《純粹理性批判》為例。作為先驗哲學整體一個構成部分的先驗理論理性同樣是一個統一體結構。這個統一體結構內部同樣是由兩個部分即“先驗要素論”與“先驗方法論”構成。這兩個部分同樣是既相互完全對立又相互密切同一,形成統一的有機整體。進一步分析,在“先驗要素論”與“先驗方法論”內部,又是由它們內部兩個相互對立的理論內容構成的。就以“先驗要素論”為例來作分析。康德是把這一大部分作為一個統一整體來看待的。它由“先驗感性知識”和“先驗理性知識”構成。“先驗感性知識”包含著經驗性直觀的未被規定的現象以及與單純感性純直觀形式(觀念性時空形式)相互對立與同一的兩個部分。這里,被綜合的兩個對立面的任何一方都沒有被拋棄,而是把對立雙方結合為一個統一整體。由此形成的先天感性知識進入先天理性(知性)階段,進一步被深化。這也就是與自己的對立面先天知性范疇結合構成先天知性知識統一體,完成為自然立法的任務。這樣,也就獲得了具有普遍必然性、客觀有效性的先天知性知識。
剛剛分析過的是先驗感性知識這一部分。現在來分析它的對立面“先驗理性知識。”對于這一部分,康德同樣進行了辯證剖解,即分解為先天知性知識與純粹理性知識兩個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部分。康德非常詳細而細致地剖解先天知性知識部分。這一部分的內容是《純粹理性批判》這部著作的重點或者是主導部分,非常鮮明地彰顯出康德的智慧與強大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創造了十分豐富復雜的理論內容。從這部巨著的目錄中可與看到,“先驗理性知識”即為目錄中所說的“先驗邏輯部分”。“先驗邏輯部分”劃分為“先驗分析論”與“先驗辯證論”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同一的兩個方面。“先驗分析論”即為我們所說的“先天知性知識部分”,而“先驗辯證論”即是我們所說的“純粹理性部分”。在“先驗分析論”中主要討論了先天知性范疇與先天知性原理兩個部分。而在“先驗辯證論”中主要討論了“純粹理性的概念”與“純粹理性的辯證推論”兩個方面。對于這些部分、這些方面,康德都深入其中進行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的辯證解剖。在“先驗要素論”所包含的各個細部都有細致辨識以后,才進入“先驗方法論”去進行討論。
還在“先驗辯證論”“純粹理性概念”的討論中,康德就進行了辯證揚棄的外科手術,從上帝、自由、靈魂三個超驗概念中切割出“自由”概念,把它改造為“先驗自由理念”。“先驗自由理念”與“超驗自由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先驗自由理念”是一個范導性原則,而不再是像上帝那樣任意虛構的“自由”構成性原則。“自由”被轉化為能夠在實踐中廣泛應用具有實在性的一個概念。它(先驗自由概念)在“先驗方法論”中進一步得到比較全面的理論闡釋。因而形成為《純粹理性批判》這部巨著的最終理論成果,已經準備好進入實踐領域,在那里它要大顯身手一番。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對立面統一辯證法被貫徹到《純粹理性批判》這部著作的全部結構中。不僅整個先驗哲學、整個這部巨著是一個完整的“三分法”結構,就是三大批判每部著作內部各編各卷也是由“三分法”構結而成的,甚而至于各章各節都能顯示這種結構。這是非常完整而縝密的“三分法”辯證網絡。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三分法辯證法閃閃光彩。但是有某些自認為辯證法的專家指斥康德辯證法機械刻板,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難以卒讀”。但是,這種指斥反倒是“令人望而生疑,難以理解”。“三分法”辯證法即對立面統一辯證法,不僅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原,而且是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本原。它被貫穿于三大批判各章各節中,不僅不至于令人生畏,反倒顯示出康德對它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康德在努力張揚這種辯證法的客觀普遍性原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只看到形式上某些雷同之處,到處都是“三”,那是比較容易的事,而要發現用怎樣豐富多彩、具體生動的經驗事實去直接揭示每一種事物如何三分法地存在,那才是頂頂困難的事。
康德的智慧就在于他使被湮沒了幾千年的真正辯證法重放光彩,使它生根、發芽、成長、壯大,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他發現辯證法的“根”就在物質本身。物質存在的本原就是對立面統一的。這樣,就為真正辯證法的科學確切性、不可置疑性問題的最終解決提供了富有啟迪性的思路。康德在重視他所謂的“先天知性知識”的同時,也同樣重視對經驗事物的考察與研究,從而為辯證法的應用開拓了道路。三分法辯證法被應用于對舊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中。康德不僅發現了客觀外在存在的辯證法,還建立了與客觀外在存在的辯證法相一致的認識辯證法,即辯證思維方式,從而阻斷了獨斷思維方式存在之路,引導人類整個思維方式大變革。
黑格爾辯證法就其內容來說,也是閃耀智慧之光的。他有宏大的哲學理論眼光,接受了赫拉克利特、康德的“三分法”辯證法。黑格爾使自己的哲學代表作《邏輯學》上下卷同樣形成了三分法結構,構建“存在論”“本質論”與“概念論”,對辯證法的內容本身做出了深刻的富有本質性意義的理論闡述。人們在其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到處是“三”。但是在歷史事實上,黑格爾畢竟是跟在康德后面的人,雖然黑格爾自己認為,他是走在了康德的前頭的。他一反康德之所為,不以經驗觀象為對象,直接從純粹概念出發。他使辯證法的內容本身絕對概念化了。因而在黑格爾辯證法著作中很少講到作為中介環節的“第三者”,不像康德那里一樣有一本專著專門加以討論。黑格爾本身的哲學基礎理論使他無法過多地去講這個問題。因為作為中介環節的“第三者”在對立面統一辯證法內容本身的結構中,它是一種條件、一種機制,它能夠促使和促成對立面結合而形成為統一體。黑格爾自己知道,這個問題只能略略涉及,不能多加論述。否則,他的絕對概念辯證法就難于確立,而不得不變成有條件論辯證法了。
1《康德輪上帝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4頁。
2《康德論上帝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第34頁。
3《康德論上帝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第37頁。
4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530-531。
5《康德論上帝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第7頁。
6《康德論上帝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85、96頁。
7康德《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鄧曉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第90頁。
8康德《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92、89頁。
9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349。
10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354-355。
11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500。
12康德《邏輯學講義》,徐景行譯,商務印書館出版,第7頁。
13《康德論上帝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第60、86頁。
14《康德論上帝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第58、59頁。
15《康德論上帝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第58頁。
16《康德論上帝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