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無處不在(小譯林中小學閱讀叢書)
- (美國)約翰·赫斯科特
- 2165字
- 2020-12-30 18:26:36
序言
“設計”一旦被囿于一種“物”的設計的話,設計師就已經被這個物的概念和現象束縛了創造力。“設計”應被認為是有關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而“工業設計”則是工業時代認識“人為事物”的一種方法,是對工業革命以來一切人為事物的一種反饋,其中包括該肯定的要肯定,該否定的要否定。這種積極的反饋機制正是“設計學”的核心,是工業設計能將“限制”和“矛盾”協調轉化為“優勢”的原因,也是工業設計有別于僅從美術或技術角度片面地就事論事的偏執傾向的本質之所在。如此一來,設計就能從物、技術、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存在的問題(“事”的解決)中,在限制下形成差別和進步:創造“新物種”、創新“產業鏈”,乃至實現真正的生存方式上的創新。
曾在美國從事設計教育和研究實踐的約翰·赫斯科特教授于退休后被香港理工大學特聘為專職教授多年。他融合了東西方的哲學理念,對“設計”這個復雜的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他從生活中淺顯的原理入手,深入淺出地道出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創造性智慧的開發——“設計”的作用。他指出:“我們所定居的這個世界的形式或結構不可避免地淪為了人類設計的結果……設計不是由技術、社會結構、經濟體制,或其他任何客觀原因所決定的。設計源于人類的各種決定和選擇?!彼€指出:“雖然設計在許多方面深刻影響著我們所有人的生活,但是它的巨大潛能卻尚待開發……”
當代科學的發展,尤其是生物學、遺傳學、核物理、天體物理以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在人們還來不及適應的時候,就又開始向更深的領域跨越。人類的生產和科學實踐的發展,自然也使得設計的范圍、內容、廣度和深度驟增。信息交流和存儲的渠道、速度、效率的發展,信息量的急劇膨脹,都使原有的生產管理體制、文化藝術、道德、思維幾乎已容納不下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了??茖W與藝術的合流、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合流已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
工業時代的科學樂觀主義開始轉向小心謹慎與信心不足了,人類自身沖擊自然的能力轉而使人類感到越往前走可能遇到的“無知陷阱”就會越多,就如同一個越來越大的圓與外界相連的空間也越來越大一樣。人類必須學會在行動之前更全面地探測危機,這就意味著人類行為的決策,也就是“設計”的功能已被提高到經濟管理、社會管理和人類未來生存方式的高度上了。當今社會對設計的需求已不限于對單個產品的造型、色彩、裝飾的改進,它已突破傳統的“物”的范圍,開始對整個社會即所有人為事物的復雜系統負責。設計的道德要求使設計教育的責任和任務也與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生態平衡、生存環境、生存方式和倫理道德緊密相關。
當人類的追求比較簡單時,決策的任務只是告訴人們怎樣去做;而當人類的追求比較復雜,追求什么樣的目標本身需要經常進行復雜的交叉研究后才有可能弄清時,科學的責任就不僅是告訴人類怎樣去做,也不僅是告訴人類為什么能那樣做。科學更為重要的責任是引導我們去思考,丟棄約定俗成的提法或時髦的新概念,弄清事物的本質,決定應該做什么,還要做什么。
設計不應深陷于科學和藝術之爭,設計有它自身的內涵和外延。設計是為了發現、分析、判斷和解決人類生存發展中的問題。人類進步的每一個里程碑都是對自己認識水平的否定,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已被認可的“名”“相”的否定。當這樣一個人為的、階段性的分類和命名的觀念阻礙我們認識自然和社會時,人類就會創造出新的分類和命名。
沉溺于工業文明之中的技術膨脹和物質享受,以及對于占有欲的宣揚,淡化了我們對污染、資源浪費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腐蝕了人類的道德倫理觀。如果我們經不起技術的引誘,我們就將喪失生存的權利。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質享受以外,還有額上的汗、手上的繭,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諒解,與大自然的互動、共生,與他人一起改造和創造時產生的行動和思想協調統一的樂趣、情感,以及對一切事物的尊重。忘記這一切,投身于競爭,只期待輕巧地獲取享受,這是一種無知和不負責的態度。要知道,社會的任何進步,首先是品行道德、社會風俗、政治制度的進步,都屬于科學和文化上的進步。這就是目前國際社會對于發展現狀的反思,也是設計所面臨的現實。
設計教育是為了培養另一種能力和智慧——從觀念、思維方法、知識和評價體系等各個方面來整合科學和藝術。當設計的目標系統確立時,就該從科學和藝術的角度出發,實事求是地選擇、組織、整合各種可能的方法和手段。設計是人類的第三種智慧系統,它的子系統包含科學和藝術這兩個要素。設計是人類為主動適應生存環境等外部系統而進化形成的一個新知識結構系統,是人類在重組生存結構過程中的智慧性的創造。
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人類能改造自然,創造“人為事物”。然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每一次發展和進步無不寓于人類社會這個大背景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時代的人類物質文明依然遵循“適者生存”“各得其所”的規律,在生產、流通、使用、銷毀的全過程中新陳代謝。人類的發明、創造不可能違背這個規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師法造化”。
約翰·赫斯科特教授的這本著作,在當前眾多的有關“設計”的出版物中可謂不可多得。我深切地期望能與國內的設計同行,尤其是從事設計教育和設計研究的學者們互相勉勵,一同思考中國設計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中國設計教育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