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基礎與應用(上冊)
- 王華等主編
- 2623字
- 2021-01-05 18:35:12
任務2.5 認識計算機文化與法律道德
2.5.1 學習要點
◆ 理解軟件知識產權的概念與內容
◆ 理解計算機安全概念
◆ 網絡行為規范
2.5.2 知識準備
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應遵守的道德規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軟件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基于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統稱。作為人類創造的諸多知識的一種,軟件同樣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隨著軟件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軟件開發企業和個人都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開始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軟件的著作權益。
軟件由開發企業或個人開發出來后,就會創建一個授權許可證,許可范圍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翻譯權等。
根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的規定,軟件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其軟件著作權,并有權獲得報酬。軟件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其軟件的著作權,并有權獲得報酬。任何企業或個人只有在取得相應的許可后,才能進行相關的行為。
軟件開發企業或個人有權向任何用戶授予全部的軟件許可或部分許可,根據授予的許可權利,可以將軟件分為以下兩大類。
(1)專有軟件
專有軟件又稱非自由軟件、專屬軟件、私有軟件等,是指由開發者開發出來之后,保留軟件的修改權、發布權、復制權、發行權和出租權等,限制非授權者使用的軟件。
專有軟件最大的特征就是閉源,即封閉源代碼,不提供軟件的源代碼給用戶或其他人,對于專有軟件而言,源代碼是保密的。專有軟件又可以分為商業軟件和非商業軟件兩種。商業軟件是指由于商業原因而對專有軟件進行的限制。非商業軟件是指除了商業專有軟件以外的軟件,這些軟件也屬于專有軟件,它們的所有者保留了軟件的源代碼、開發和使用的權利,但免費授權給用戶使用。
(2)開源軟件
除封閉源代碼的軟件外,還有一類軟件往往會帶源代碼一起發布,這類軟件稱為開源軟件。開源軟件往往會遵循開源軟件許可協議及開源社區的一些規則。
開源軟件具有的特征如下。
① 發布義務。遵循開源軟件許可協議的軟件開發者有將軟件源代碼免費公開發布的義務。
② 保護代碼的完整。在發布源代碼時,必須保證源代碼的完整性、可用性。
③ 允許修改。已發布的源代碼允許他人修改和引用,以開發出其他產品。
原則上,對于普通用戶而言,無論是商業用途還是個人用途,開源軟件都是免費且允許隨意復制使用的。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投身于開源軟件的開發者逐漸增多,未來的開源軟件發展將更加迅速。
近年來,我國對知識產權十分重視,自1990年以來,兩次修訂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并不斷加大打擊侵犯軟件知識產權的違法犯罪活動。
計算機行業和軟件開發行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在開發軟件時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保護知識產權對軟件行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鼓勵科學技術的創新:保護軟件知識產權,可以保護軟件開發者及投資軟件開發的企業和個人的利益,鼓勵其繼續投入人力、物力到新的創造活動中去。
(2)保護行業健康的發展:保護軟件知識產權可以降低軟件開發者的開發成本,促進軟件行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于提高國內軟件行業的競爭力,保護民族產業的發展。
(3)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保護軟件知識產權可以使軟件開發者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軟件設計與開發以及對已發布的軟件產品的維護、更新和升級中去,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軟件用戶的使用安全,防止計算機病毒、木馬和流氓軟件等的流行。
作為廣大的計算機軟件用戶,有責任、有義務依法使用軟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拒絕盜版軟件:在使用各種軟件工作及娛樂時,應使用正版或授權版本,拒絕各種破解版、綠色版、第三方修改版的軟件。
(2)依法使用軟件:在獲取軟件方面,需依法向軟件開發者、軟件零售商購買或索取軟件。在未獲得軟件授權時不下載、不使用、不傳播。
根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為了學習和研究軟件內含的設計思想和原理,通過安裝、顯示、傳輸或者存儲軟件等方式使用軟件的,可以不經軟件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
(3)在發現他人非法銷售、使用和復制盜版軟件時,有義務舉報這些非法行為,以維護法律的公平與公正。
2. 計算機安全
計算機安全是指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計算機信息系統由計算機及其相關設備、設施(包括網絡)構成,為維護計算機系統的安全,防止病毒的入侵,應該注意如下幾點內容。
(1)不要蓄意破壞和損傷他人的計算機系統設備及資源。
(2)不要制造病毒程序,不要使用帶病毒的軟件,更不要有意傳播病毒給其他計算機系統(傳播帶有病毒的軟件)。
(3)要采取預防措施,在計算機內安裝防病毒軟件;要定期檢查計算機系統內的文件是否有病毒,如發現病毒,應及時用殺毒軟件進行清除。
(4)維護計算機的正常運行,以保護計算機系統數據的安全。
(5)被授權者對自己享用的資源應負有保護責任,不得將口令密碼泄露給他人。
3. 網絡行為規范
計算機網絡正在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社會結構,它對于信息資源的共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蘊藏著無盡的潛能。但是網絡的作用并不是單一的,在其積極作用的背后,也有使人墮落的陷阱,包括網絡文化的誤導、傳播不健康內容、催生不道德和犯罪的行為等。各個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以約束人們在計算機網絡上的行為。如我國公安部公布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就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互聯網制作、復制、查閱和傳播各種違法信息。
因此,在使用網絡時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將網絡作為一種學習、娛樂、交友的工具,通過網絡獲取更多的知識。
(2)不瀏覽不健康的信息。要注意篩選有益的信息,對反動、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要做到不閱讀、不復制、不傳播。
(3)要負責任地發表信息,不發表虛假信息。
(4)如果在網上遇到帶有臟話、攻擊性、淫穢、威脅、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時,請不要回答或反駁,應馬上通知網絡服務商。
(5)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謹慎上網,在網上不輕易相信別人。不要隨意公布自己的家庭地址、學校名稱、家庭電話號碼、父母身份、家庭經濟狀況等信息。
(6)維護信息安全,不編制計算機病毒程序、不下載黑客程序、不模仿黑客行為。
(7)不隨意修改公用計算機系統的設置。在沒有得到他人同意的情況下,不瀏覽、復制、刪除他人存放的數據信息,要通過合理的途徑獲取信息,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及知識產權。
(8)控制自己使用網絡的時間,在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的情況下使用網絡。切不可將網絡聊天或網絡游戲當作精神寄托,沉溺其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