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歷市場的變遷
這兩年,掛歷市場真的蕭條了。
往年,歲尾年頭,掛歷泛濫成災,一人手里攢了幾本、十幾本。現在到處轉送都送不出去的局面看不見了,甚至有需要的人還會互相打聽:“你有掛歷嗎?”
這是反對“四風”、執行八項規定的功勞,也是這些規定真有成效的小證明。
回想前幾年的情況,實在令人頭痛。一段時間,大街小巷,掛歷都掛到露天,一大堆三點式的美女畫片,在颯颯的寒風中發抖。支撐著紅火市場的,主要是公款消費。成本不過20元左右的掛歷,標價往往在200元以上。采購中大量的回扣,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內容低俗、同質化,版權保護當然談不上,許多人在家里也掛不出來,純粹是社會資源的浪費。改變這樣的局面,是得人心的。
但是這不等于對掛歷(包括臺歷、日歷)的客觀需求不存在。固然電腦、手機上都有日歷,查起來也方便,但有些人還是覺得掛在墻上的掛歷,字大,一目了然;放在案頭的臺歷,隨時可看,又便于記事,或者標示預定的計劃。到哪里去滿足這種需要呢?
從浙江溫州掛歷生產重鎮傳來的消息:私人定制、個性定制的掛歷正在興起、走俏。這是一個好消息。公款消費走了,個性化消費起來了。這才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正常趨勢。有了消費者直接參與,真正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發揮現代印制技術數字化的長處。掛歷的創意、設計更加時尚,更加多元,也更加適合年輕人的喜好。有“刮掉日歷”,每天日期都可以刮掉,過完了一年就留下一疊白紙,一點兒不浪費。有“紙巾日歷”,日歷印在紙巾上。有“垃圾袋日歷”,撕下一張就是一個垃圾袋。有可以用全家的照片制作的“家庭日歷”,家庭成員每人的生日、家庭的特殊紀念日都印在日歷上。這自然受到歡迎。問題是新的事物如何能為消費者知曉并且容易獲得。
消費從隨大流轉向個性化,生活自然可以豐富多彩,必然需要轉變的是供應的渠道、營銷的方式。公款購買的大盆花滯銷,面向消費者的小盆花暢銷,需要解決的也是配套的栽種技術的指導。今年據說水仙花銷路不暢,很可能和許多人不知道怎么刻水仙并且缺少必要的工具有關。年夜飯的大型聚餐減少,許多家庭希望購買半成品的套餐。一些老字號餐館因此生意火爆。可是許多餐館還沒有經營這一門生意,消費者感覺購買不方便。
經濟要轉型,需要做的新事尚多。生意是有得做的,有得做的是新生意。
(載《特別文摘》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