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琢成器:老工匠談琢玉
- 茅子芳
- 2192字
- 2021-10-29 10:18:11
序一
見到茅子芳先生書稿《玉琢成器》,受約寫序。
首先感動我的是作文紙上那一筆一畫、工工整整的十二萬字。手寫稿件兩寸厚,這在今天實屬難得,當中的心血和功力非同一般。看罷全稿更加感慨,想告訴讀者的是:行文樸素,內容真實。內行看門道,外行長見識,學生可讀、愛好者可讀、大眾可讀。
副標題“老工匠談琢玉”,展現了老工匠的視角、老工匠的眼光、老工匠的自謙。老工匠從立意到謀篇、從主題到呼應、從人物到故事、從相玉到設計、從俏色到布局、從造型到景觀、從平面到立體、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到圓、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近到遠、從局部到整體、從琢玉到成器……娓娓道來,一氣呵成。
功夫來自幾十年的歷練,因先生能寫、能畫、能雕刻,樣樣出彩。
讀完這本書,重新認識作者:鑿鑿老玉匠,謙謙藝術家。
作者1959年從北京市第八中學初中畢業,1962年從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畢業,擔任過玉器設計、技校教師、工美研究所設計室主任。身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始終自稱老工匠。他發給大家的自制名片格外別致且多年不變,把舊包裝物的本色紙板裁成名片,用紅色印泥印上自畫像圖章;用藍色印泥蓋上自刻文字圖章,赫然印著“工美老工匠茅子芳”。
他自幼門門功課名列前茅,打下文學功底,又喜歡畫畫、捏泥人,興趣廣泛,能寫能畫。考入美校受到正規的藝術訓練。非學院派可比的杰出之處是他動手制作;非以師帶徒可比的難能之處是他勤于動筆,善于總結,且技藝涉及多個領域,作品頗豐,著作等身。他專于設計,善于鉆研技藝和生產工具,以及其歷史沿革。他的勤奮和才學令人肅然起敬。他是一位雜家,是一位大家。
老工匠在書里有一條線,是用工具串聯的。他用大量的史實、典籍、出土玉器工具痕跡,有理有據地證明良渚玉器不是用竹管、鯊魚牙等鉆出來的,而是當時應該有了金屬工具和以人力為動力的原始機械。特別是玉琮、玉璧中間相對打孔,錯位時產生的臺痕上的鉆跡,厚度不足一毫米,這痕跡除了金屬鉆管之外,竹管是絕對無法留下的。
話說古今工具,在本書中可找。作者有文字說明,有手繪插圖示范,讀者一目了然。近代的水凳、鍘砣、磨砣等也都分門別類設立了詳盡篇章。有在外地學習借鑒參觀時,默寫補畫的設備;有為制作大件玉山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搖臂砣機,使琢玉離開了水凳;有作者手持土造蛇皮鉆雕琢大玉山的鏡頭。各種技術革新、設備改革,砸彎子等小工具也在本書介紹之中。說工具,還是老工匠最有發言權。先生使用過的工具,一一描述,這對玉器的斷代評估增加了工具標準。寫這本書,是他幾十年對琢玉的理解和感悟,實踐出真知。
說他能寫,是因為他幾十年筆耕不輟,卷不離手。他著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俏色印章藝術》《北京刻瓷藝術》等書,這本《玉琢成器》也將出版。他的論文更多,經常在周恩來總理題詞的《知識就是力量》雜志上發表文章;《工藝美術家》《北京工藝美術》《北京文博》等報刊上常常載有茅子芳論文,計有80多篇,30多萬字。
他在書中引據皆有出處,設問必而答復。他經常提出獨到的觀點,引發業內外關注、辯論、研討,且常為正解。這種學術上的百家爭鳴是健康的,值得提倡。
先讀萬卷書:他翻閱了大量古籍文獻,旁征博引,敢向歷史發問,指出《天工開物》插圖中的幾個錯處;敢同專家論短長,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正視聽,嚴謹的治學精神受到贊許,紛紛稱茅先生為專家,樂于與他切磋。
再行萬里路:畫古跡、參觀各地博物館、穿碑林、拓碑帖、按原碑文書寫格式謄寫碑文,反復揣摩,集百碑精髓,成一家之言。他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后世負責的精神,擔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責任,著書立說。他的執著令人感動。
說他能畫,是因為他幾十年畫筆不離手,速寫、素描出神入化。在玉石上畫設計稿,在瓷盤上畫素描,在自己的著作和應邀在友人的書頁里畫插圖(如《天壇傳說》《香山傳說》)等。他以刀作筆,用寫實手法在瓷面上鏨刻人物肖像,如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像、希拉克像、中曾根像等幾十件藝術品作為國禮由中國代表團送出。他用國畫手法在大大小小的瓷瓶上鏨刻山水、書法、人物,或隆重、或隨意、或精致,為行家里手稱道。作品被首都圖書館、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單位收藏。
說他能雕刻,是因他無論材質,手到擒來,雕之刻之。他在玉石上,在瓷板上,在竹筒上,在實木上,在葫蘆上雕刻,優秀作品不計其數。代表作《韶山》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件大型玉山,現存香港,售票參觀。他的作品大部分出口,一部分送國禮、一部分被收藏,在電影作品中可見,在電視專題節目中可見。2013年在首都圖書館舉辦“茅子芳雕刻藝術展”,引起轟動。
茅先生不只琢玉,更熱心教學:當技術員帶領職工到動物園寫生;當班主任嚴格教導學生;在技校當教師誨人不倦;退休后到中學、大學、圖書館、展會和其他文化部門講課;義務到社區傳授技藝,傳播傳統文化藝術。幾十年,他育人無數,在他的學生中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更多的是始終在一線默默無聞的磨玉工人。徒弟接班了,在平凡的磨玉崗位上,潛心琢玉,誠實做人。作者晚年對現代琢玉工藝實踐較少,因此他把現代琢玉工藝流程留給當代磨玉人續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生們稱他是一位名師,更是一代明師。他的鍥而不舍是靠著大國工匠的勤奮,憑著平民學者的良心。臺上玉琢成器,臺下人學知義;出書玉琢成器,含義人學知義。
這一本《玉琢成器》可讀,言外的“人學知義”心讀。
李 問
2016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