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護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 高樂 劉玉龍 郭秀琴
- 1522字
- 2021-10-29 10:20:34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根據大學生特定社會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學的基本理論,從心理過程、個性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對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判斷。其中心理過程包括智力、意志、年齡特征及情緒情感;個性心理包括人格及自我評價兩個方面;社會適應包括人際關系及社會關系兩部分,如圖1-3所示。

圖1-3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判斷標準
具體來說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有8點。
第一,智力。智力正常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在衡量時,關鍵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智力正常即表現為有強烈的求知欲,樂于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第二,意志。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做出決定,并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第三,年齡特征。大學生是處于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和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征。
第四,情緒情感。情緒情感健康的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于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于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適當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第五,人格。人格指的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完善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并且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第六,自我評價。正確自我評價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的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要做到自知即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別人而自傲,也不以在某些方面低于別人而自慚。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制、自愛,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第七,人際關系。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系,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和諧人際關系的表現為:樂于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于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于消極的交往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第八,社會關系。個體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秩序,能做到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的認識,以有效的辦法應對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逃避。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變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或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閱讀卡片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第一,心理不健康是一種程度上的不同。心理健康者可以由于某種原因導致心理產生變化轉化為心理不健康者,而心理不健康者也會由于接受治療或采用適當的調解方式轉化為心理健康者。此外,各種心理不健康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只存在程度上的差異。
第二,心理健康的狀態隨著外部變化而變化。心理健康的狀態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年齡的變化、閱歷的增加、知識的積累、經驗的豐富以及環境的改變也會發生變化。
第三,心理健康的標準評判存在不唯一性。心理健康的標準評判是不唯一的,每個人的現有基礎不一樣,心理發展水平也不一樣。不同水平的個體可以不斷發揮自身的潛能,追求更高的層次。
第四,適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能夠有效地進行工作、學習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難以維持,應該及時進行調整。